[bú rèn shí de zì ]:“不認識的字”即“生字”,是指主體收集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即“字”)的主動行為中受到了阻礙,而而對漢字產生的陌生感。通常就沒有經過學習而不知道的漢字。
小學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在課文後遇到不認識的字,比如說妳認識“香”字,但是出現了“香甜”這個詞語,“甜”字妳沒學過,所以就是不認識的字。這時候可以借助字典的筆畫找到“甜”讀“tián” ,意思是像糖或蜜的滋味,喻使人感到舒服的,與“苦”相對。通過反復記憶,妳便很快認識“甜”字。
長大了,詞匯量豐富了,但是難免會碰到生僻字,例如“魑魅魍魎”,讀“chī mèi wǎng liǎng?”,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是古代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稱。出自於《文選·張衡》:"魑魅魍魎,莫能逢旃。"2000年電視劇《西遊記續集》主題曲《通天大道寬又闊》中有:"魑魅魍魎,怎麽它就這麽多!"
造句
讀的要求應該分出層次。首先是通讀,將句子讀順口,不認識的字借助工具讀準字音。對於這壹點,我們同學的認識是清楚的,態度是重視的,做得很好。
抄書中碰到不認識的字後,會查字典。
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他就查字典,若還有搞不懂的地方,就再請教老先生。
讀書中,遇到不認識的字,通常人們會選擇部首查字法查找。
必須養成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的習慣,就像我們在閱讀母語的文章時,不認識的字可以不查字典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