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溪壹生興趣廣泛,不僅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而且有深厚的中國語言文字和歷史文化的根底。從30年代起他就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字,於1943年發明了漢字新部首檢字法,並於1979年進壹步提出漢字檢索新方案,成為研究漢字檢索機器化之先鋒。
拼音文字都是按照字母的先後順序檢索,由於文字是由字母拼成的,沒有重碼,實現檢索和排版的機器化都十分方便。漢字的檢索原則各種各樣,例如《康熙字典》的部首原則,王雲五的四角原則,以及按照拼音字母先後順序的原則,等等。無論是部首法,還是四角號碼法,或者漢語拼音法,都存在重碼問題,使得漢字檢索既麻煩還容易出錯。標準電報碼雖然沒有重碼,可是完全要靠記憶,沒有簡單的原則可循,不容易掌握和普及。8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的漢字化研究中,漢字檢索的重碼問題,就成為研究的熱點和前沿。王竹溪40多年前提出的新部首檢字法,正是為了找到壹種既適合漢字的結構特點和書寫習慣,又盡量減少重碼的漢字檢索方法。在這個意義上,王竹溪作為近代漢字檢索機器化研究領域的開創者,是當之無愧的。
王竹溪新部首檢字法的部首本身就是漢字構成的基本單元,與《康熙字典》部首的意義不同,所以王竹溪把它稱之為新部首。新部首只有56個,比《康熙字典》的214個少得多,並且編成了8句口訣,每句7個字,很容易記住。如果進壹步減少到像英文字母的26個,或者少到四筆檢字法的4種,則重碼就太多。而在他的方案中,51100多個漢字,常用字中重碼的只有34對,如人與入,士與土,日與曰等。運用王竹溪的新部首來分解方塊漢字,采取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原則,完全按照漢字的形體來確定順序,簡單易學,容易掌握。所以,在今天競爭激烈的各種漢字檢索方案中,王竹溪的新部首檢字法仍不失為壹種優秀的方案而被采納,表現出其持久的生命力。
王竹溪不僅才思敏銳,而且勇於實行。他在提出新部首檢字法的基礎上,又花費40多年心血,以其博學多才、治學嚴謹的長處,孜孜不倦、無間寒暑,在前人編纂的《康熙字典》等辭書的基礎上,廣泛收集,在定音、釋義上逐字推敲,編纂了《新部首大字典》,收字逾5.1萬,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之壹,其篇幅達250萬字之巨。由於收入的許多字沒有現成的鉛字,如果刻鑄字模,需耗資上百萬元,投資過於高昂,以至於王竹溪在生前壹直未能找到願擔此任的出版社。直到他去世5年之後,才由上海翻譯出版公司和電子工業出版社聯合,采恭楷繕寫膠板印制方式出版。王竹溪以壹人之力獨立完成此巨著,表現出他不僅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而且具有超乎常人的勇氣和毅力,這種精神堪為後輩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