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聽音文言文

聽音文言文

1. 文言文大全(描寫聲音)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綠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問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壹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2. 描寫關於音樂的古文有哪些啊

琵琶行 白居易《伯牙絕弦》老殘遊記中的《絕唱》次日九點鐘的光景,老殘趕忙吃了飯,走到明湖居,才不過十點鐘時候。

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臺前有壹百多張桌子。那〔那〕同“哪”。

知進了園門,園子裏面已經坐的〔的〕結構助詞,同“得。”滿滿的了,只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

桌子卻都貼著“撫院〔撫院〕這裏指巡撫辦事的衙門(官署)。清代的巡撫是省級地方 *** 的長官,總攬壹省的政務,又稱撫臺、撫軍,又因照例兼任都察院的右都禦史,所以也叫撫院。

定”“學院〔學院〕這裏指學院衙門。學院就是提督學院,是掌管壹省文教政令、考試等事的官員,雍正四年前稱提督學政。

定”等類紅紙條兒。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只好袖子裏送了看坐〔坐〕同“座”。

兒的二百個錢,才弄了壹張短板凳,在人縫裏坐下。看那戲臺上,只擺了壹張半桌,桌子上放了壹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裏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旁邊放了壹個三弦子,半桌後面放了兩張椅子,並無壹個人在臺上。

偌大的個戲臺,空空洞洞,別無他物,看了不覺有些好笑。園子裏面,頂著籃子賣燒餅油條的有壹二十個,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充饑的。

……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後臺簾子裏面,出來壹個男人,穿了壹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壹臉疙瘩,仿佛風幹福橘①〔福橘〕福建產的橘子。皮似的,甚為醜陋。

但覺得那人氣味倒還沈靜,出得臺來,並無壹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壹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 *** ,彈了壹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彈了壹枝大調,也不知道叫什麽牌子;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輪指〕彈奏樂器的壹種指法。

幾個手指連續彈撥絲弦,發出急促的樂聲。,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裏彈似的。

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壹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壹個抓髻〔抓髻〕舊時壹種少女的發式。把頭發向上梳,在頭頂兩邊綰成發髻。

戴了壹副銀耳環,穿了壹件藍布外褂兒,壹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鑲滾〕沿著衣服的邊沿,鑲上壹道小邊。的。

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凈。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

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錚錚(zhēng zhēng)(cōng cōng)〕擬聲詞,模擬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這裏用來形容弦聲鏗鏘。彈起。

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裏,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①〔羯(jié)鼓〕我國古代的壹種打擊樂器。

鼓形像漆桶,兩面蒙皮,用兩根棍棒擊打,常用來敲擊節拍,據說從羯族傳來。壹聲,歌喉遽〔遽(jù)〕急速,驟然。

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壹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旁坐有兩人,其壹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白妞〕名叫王小玉。妞,女孩子。

了罷?”其壹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

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

妳想,這幾年來,好頑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只是頂多有壹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壹個人能及他十分裏的壹分的!”說著的時候,黑妞早唱完,後面去了。這時滿園子裏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

賣瓜子、落花生、山裏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滿園子裏聽來都是人聲。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後臺裏,又出來了壹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壹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凈面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美麗而沒有媚態,素雅而不寒酸,形容她儀表秀雅。

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①〔五音十二律〕指我國古代高低不同的各種音階。似的!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擡起頭來,向臺下壹盼。

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壹顧壹看,連那坐在遠遠墻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

就這壹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壹根針吊〔吊〕同“掉”。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鬥熨過,無壹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人參果〕神話傳說中的仙果。《西遊記》第二十四回中說:人參果又名草還丹,形狀像初生的嬰兒,三千年壹開花,三千年壹結果,再三千年才成熟,人吃壹個,能活四萬七千年。

無壹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壹個尖兒,像壹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

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

3. 全文壹個讀音的古文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劉小亮 關於古文讀音的看法歷史上曾有過這樣壹種觀點,認為古文是古人寫的,不應當用後世的語音來讀,應當用古時的語音來誦讀。

清代的學者顧炎武就持這種觀點,他說:“天之未喪斯文,必有聖人復起,舉今日之音而還之淳古者。”(見《音學五書o序》)主張學者們大力研究古音,然後讓人們用正確的古音來讀古文。

前不久聽壹位專家關於國學經典的講座,其中談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將進酒》中“將”的讀法,認為該讀“qiāng”,不讀“jiāng”。心中疑惑,聯想起了其他幾個也有爭議的字:“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等等。

便上網查了查,又翻了翻新華字典。其實,大家的觀點不是很統壹,但有個***同點,都承認這些字有古音與今音之別。

“將進酒”中的“將”,古時應讀“qiāng”,是“請”的意思,)。《回鄉偶書》中的“衰”也是如此,古時應讀“cuī”,與上文“回”押韻。

“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古時應該讀“xiá”,與下文“家”押韻。但我查新華字典發現:“將”在現代只有“jiāng”和“jiàng”兩個讀音;“衰”僅有“shuāi”的讀音;“斜”在現代只有壹個讀音“xié”,解釋是“不正,跟平面或直線既不平行也不垂直”,這個意思與詩義相符。

而“見”在現代確有“現行各種版本的兒童古詩文讀本(教材),對 最後要闡明的觀點是:語言是用來交流的,現代的語言(古詩文是引用,也屬於現代語言範疇)使用現代的。

4. 全文壹個讀音的古文

原發布者:劉小亮

關於古文讀音的看法

歷史上曾有過這樣壹種觀點,認為古文是古人寫的,不應當用後世的語音來讀,應當用古時的語音來誦讀。清代的學者顧炎武就持這種觀點,他說:“天之未喪斯文,必有聖人復起,舉今日之音而還之淳古者。”(見《音學五書o序》)主張學者們大力研究古音,然後讓人們用正確的古音來讀古文。

前不久聽壹位專家關於國學經典的講座,其中談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將進酒》中“將”的讀法,認為該讀“qiāng”,不讀“jiāng”。心中疑惑,聯想起了其他幾個也有爭議的字:“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等等。

便上網查了查,又翻了翻新華字典。其實,大家的觀點不是很統壹,但有個***同點,都承認這些字有古音與今音之別。“將進酒”中的“將”,古時應讀“qiāng”,是“請”的意思,)。《回鄉偶書》中的“衰”也是如此,古時應讀“cuī”,與上文“回”押韻。“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古時應該讀“xiá”,與下文“家”押韻。但我查新華字典發現:“將”在現代只有“jiāng”和“jiàng”兩個讀音;“衰”僅有“shuāi”的讀音;“斜”在現代只有壹個讀音“xié”,解釋是“不正,跟平面或直線既不平行也不垂直”,這個意思與詩義相符。而“見”在現代確有“現行各種版本的兒童古詩文讀本(教材),對 最後要闡明的觀點是:語言是用來交流的,現代的語言(古詩文是引用,也屬於現代語言範疇)使用現代的

5. “聽話聽音”上句

聽鑼聽聲,聽話聽音

來自:

孔夫人把飯熱過三遍了,孔夫子也還是沒回,壹氣之下,孔夫人把飯倒進了泔水桶裏。也正是孔夫人把飯倒進泔水桶時,孔夫子壹身粉筆灰的回來了。壹看夫人如此之樣,深知自己舌根底下的任何壹個字都只會惹夫人劈哩啪啦,就壹聲不吭的退到了竈堂邊,乖乖的重燃起了柴火。畢竟肚子還真是餓,中餐早餐都是食堂餐,沒油水呢。

誰知孔子夫人還是手榴彈大爆炸似的爆了過來,端壹盤水硬把竈堂澆了個透濕,並罵道:“還吃什麽飯呀,反正要死的人了。”

聽鑼聽聲,聽話聽音,孔夫子自然聽得明白,原來夫人還在想著職稱的事並還在生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