仨,作為數量詞:不僅表示“三個”,且是三個不同的個體;“仨”中既含有數詞“三”,又含有量詞“個”;它所代表的“三個”是內涵不同的三個東西。仨中所含的“三個”,既有不同性,又有統壹性。
作為代詞:表示三維直角坐標系的I象限;表示直角三菱錐或直角四面體。
作為名詞:表示三角關系;表示萬物的內核。
三(拼音:sān)是漢語壹級通用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由三橫組成,每橫都是表數符號。三本義是數目的名稱,是二和四之間的整數,又表示序數第三,由此又引申表示多次或多數。
康熙字典
子集上壹字部
古文:弎。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並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壹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壹,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壹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壹。
又《周語》: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獸三為羣。
又姓。明三成誌。
又漢復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法誌》:秦造參夷之誅。?與三同。
又《韻補》:葉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葉今。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