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米又稱黍、糜子、黃米、夏小米、黃小米,有糯質和非糯質之別,糯質黍多作以醇酒,非糯質黍,稱為穄,以食用為主。
原產中國北方,是古代黃河流域重要的糧食作物之壹。照字典的解釋,是去了殼的黍子的果實,比小米稍大,顏色淡黃,煮熟後很黏。黃米可用於煮粥、做糕、做米飯和釀酒。黃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裏,黃米是要高於小米的。人們拿它當江米使,有些地方還拿它做糕待客。
別名:夏小米
拉丁學名:Panicum miliaceum
二名法:糜子
門:種子植物門
有糯質和非糯質之別,糯質黍多作以醇酒,非糯質黍,稱為穄,以食用為主。
原產中國北方,是古代黃河流域重要的糧食作物之壹。照字典的解釋,是去了殼的黍子的果實,比小米稍大,顏色淡黃,煮熟後很黏。可用於煮粥、做糕、做米飯和釀酒。黃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裏,黃米是要高於小米的。人們拿它當江米使,有些地方還拿它做糕待客。
黃米味甘、性微寒,具有益陰、利肺、利大腸之功效;可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眠,久泄胃弱,療凍瘡、疥瘡、毒熱、毒腫等癥。而且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B族維生素、維生素E、鋅、銅、錳等營養元素,具有益陰、利肺、利大腸之功效。
中國栽培黃米(黍子)的歷史十分悠久,河北磁山新石器遺址保存的早期農作物籽實灰化樣品的定年測試,發現距今約10000—8700年前種植的是黍,而粟則在距今約8700—7500年期間少量出現。現已出土的黍的遺存以山西萬榮荊村和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已有六七千年。
中國北方不僅關於黍子的遺址多、時代久遠,而且還發現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種和品種類型,這些都是中國作為黍子起源地的佐證。世界各國學界基本采納了栽培黍起源於中國的觀點。
在《詩經·魏風》中有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可見黍的栽培在先秦時期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