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31/1151230653782941.jpg
冕冠介紹
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
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組成。
冕:《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統纊。”
延 又寫作綎,最上面的木板,又稱冕板,前圓後方,象征天圓地方之意。後面比前面應高出壹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征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旒 liu2 冕板兩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帽卷 即帽身,圖中沒有標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裏裱朱色紗做成。
玉笄(ji1) 插在帽卷兩邊的紐孔中,用於固定頭發。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鑲成。
纓 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絲繩,在頷下系結,用於固定。
纊(kuàng) 是系在冠圈上懸在耳孔外的兩塊黃玉,叫做瑱(tiàn),俗名充耳。因懸掛於兩耳邊,象征君王不能輕信讒言。
紞(dǎn)是垂在延的兩側用以懸纊的彩絳。有人認為其發展為天河帶。
天河帶 冕板上垂下來的壹條紅絲帶,長度可以垂到下身,天河帶多出現在隋唐以後的畫中,(比如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宋代才有明確的定制;而本圖原本是漢代冕冠示意圖,自然沒有天河帶。
冕冠的形制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