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的史料比較詳實全面
壹、姓氏的起源
顧(gu gu)姓來源於三個方面:
1,給自己姓,夏朝昆吾姓後,以國名為姓。據《元和氏編》和《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顓頊皇帝有個孫子叫,是朱的弟弟,也是朱融。吳回的兒子陸仲娶了鬼方的女兒,生了六個兒子。長子姓範,封於昆吾郡(今)。後人是昆吾。夏朝,昆吾後裔被封於古國(今河南範縣東南),世稱,是夏朝的重要盟友之壹。夏末,顧國被商湯所滅,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顧伯子的孫子以國號為氏,稱為顧氏。
2、出自於姓,越王勾踐的後代,顧的後代,以先祖的爵位為姓。相傳大禹死後葬於會稽,其子齊在山上建祠堂祭拜。夏帝邵康後來把魚雨的祭品封在會稽,把會稽(今浙江紹興)定為越國都城。後人以國為姓,稱嶽氏。春秋末期,越國經常與吳國交戰,公元前494年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極力強盛,終於在公元前473年征服了吳國,向北擴張,成為霸主。戰國時,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所滅。孫瑤,由秦轉漢,傳至勾踐的第七代,曾擔任閩北、浙南地區閩越民族的首領。因為幫助劉邦滅了項羽,被封為東海之王。因為他的首都在東甌,所以他被昵稱為東甌王。後來,他的兒子被命名為顧,他的後代留在惠濟。他的兒子和孫子以他的頭銜的第壹個字作為他們的姓氏,被稱為顧。歷史上說顧姓是正宗的。
3、來自少數民族有顧姓或其家族改姓顧的:
(1)滿人姓伊爾根覺羅氏始於禮部尚書顧八代,其後人以顧為氏。
②裕固族古靈石,漢姓為古。
③錫伯族郭爾嘉(又名顧爾嘉),漢族姓顧。
(4)今天蒙古、壯、回等民族都有顧姓。
始祖:古瑤。勾踐七代孫為越王。古代大禹死後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夏帝少康後封私生子於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在會稽建立越國。春秋末期,越國和吳國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滅越國,越王勾踐奮發圖強,終於打敗了吳國,成為霸主。從秦朝到漢朝,傳到勾踐的第七子孫瑤,在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擔任閩越首領。漢帝三年,因協助韓滅項羽有功,被封為東海王。後來,他的兒子被命名為顧,他的後代留在惠濟。其子孫以爵為氏,以顧為氏。他們尊姚為顧氏的祖先。
第二,遷移分布
綜上所述,顧氏分為兩個分支,壹個是北顧(指發源於河南範縣的後裔),壹個是南顧(指發源於浙江紹興的顧堯後裔)。取得顧氏後,北顧發展不如南顧。春秋戰國時期,兩個顧姓發展緩慢。有資料顯示,南古德氏很快成為會稽地區最流行的姓氏,並在漢魏六朝時期與陸、朱、張合並稱會稽四姓。漢朝時,惠姬的長子谷奧因為母親喜歡吃白靈,就搬到了太湖。南朝時,會稽人顧歡是壹位著名的學者。他的後代後來遷到金華,又從金華遷到天臺,成為壹個強大的宗族。壹些當地的景觀名稱,如顧如寧和歡喜,都來自他。由於顧氏主要發源於會稽,會稽在歷史上也被視為顧氏名縣之壹。再加上這個顧家後來有人遷到武陵(今湖南常德),在當地發展迅速,所以武陵被尊為顧家的又壹郡。從三國到唐朝,顧壹直是江東四大姓氏之壹。唐朝以後,由於官職的遷移和避免兵火之亂,顧氏繼續向南北傳播。明初洪武年間,顧輾轉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有資料顯示,明代中期,顧不僅分布在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還生活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陜西、河北、內蒙古等地。明末至清中葉,閩粵顧氏渡海至臺灣,後移居海外。1949年,蔣介石逃到臺灣省,江浙壹帶很多人跟著他。但縱觀顧姓家族史,顧姓的發展繁衍中心壹直在今天的江浙壹帶。今天,顧氏在中國廣泛分布,特別是江浙等省,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60%。顧在當今中國最受歡迎的姓氏中排名第81位,但在臺灣省卻沒有進入前100名。人口眾多,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25%。
第三,歷史名人
顧雍:三國時,吳縣吳縣(今屬江蘇)人。他出生在江南,做過宰相。他在吳國執政十九年,知人善任。
顧匡:姬子翁,蘇州人,唐代詩人。至德二年進士。他是德宗的宦官秘書,擅長畫山水,他的詩同情人民,批判時代的弊端。李弼為丞相時,遷為而死。他寫詩《海鷗頌》嘲諷達官貴人,被貶為饒州刺史參軍。隱居茅山後,取名“華陽壹真”。顧匡和元傑是同時期的,但稍晚壹些。他也是壹位關心人民疾苦的新樂府作家。詩歌可以講究“聲教”而不只是追求“文采之美”(《挽歌序》)他根據《詩經》的反諷精神,寫了十三篇《古之以何補死》的訓誡,都是諷刺性的訓誡,有的直接反映現實,如《堯》。
顧安:元代昆山(今江蘇省)人,曾官泉州道樞密院法官。擅長墨竹,筆力蒼勁,墨汁潤澤,自成壹家。
顧林:明代宦官、文學家、刑部尚書。少才成名,以詩風取勝,與易、王維並稱“金陵三軍”。寶應和朱穎起床後,被稱為“四大偉人”。著有《傅》、《鐘山紀》和《Xi元史手稿》。
顧城:北京人,當代朦朧詩的代表詩人。12歲輟學放豬。我在文革期間開始寫作。1973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工作。1977又開始寫了。並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我單位解體,失業,從此過著漂泊的生活。65438-0985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受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和講座。1988赴新西蘭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受聘奧克蘭大學亞洲語言系研究員。辭職後,他隱居在激流島。1992獲德國DAAD創意年金,寫在德國。1993 10於10月8日在新西蘭的公寓中去世。留下大量的詩歌、散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溫孤:出生於1952,廣西民族大學中文專業。壹直從事教學和編輯工作,曾任《美人魚》、《珊瑚》雜誌副總編、主編,創辦《北海政治協商月刊》。65438年至0998年任北海市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寓言學會廣西分會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廣西分會副主席,北海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CPPCC北海市委常委,廣西CPPCC委員,北海市主席。出版個人作品8部,包括散文詩集、寓言集、兒童文學集、人物訪談集等,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級獎項。
顧:字西峰,南朝梁陳吳縣人,訓詁學家、史學家。出身名門望族,年少好學,聰明博學,對經典、歷史都有透徹的了解,對天文、地理、龜、蟲、怪字都有精深的認識。在時任國子監博士,入陳,任國史博士,主管國史,專修梁史,後移至黃門任侍郎。他從事詩文創作,擅長人物,尤其是草蟲。《片玉》是中國訓詁學的重要著作,比《說文解字》多6000字,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詞典,為後世楷書詞典的編纂奠定了基礎。他是30卷玉器的作者。還有《地理誌》、《通史大綱》,都失傳了。
顧愷之:金陵無錫(今江蘇)人,東晉畫家。多才多藝,在詩詞書法方面有作品,尤其在繪畫方面。人物、神仙、佛像、動物、山水等肖像。畫家講究畫龍點睛。字跡細致而緊實,如蠶吐絲。他與師從他的陸探微並稱為魯谷,以“密體”為題,以區別南朝張良僧祐、唐舞道子的“疏體”。他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顧:明松江人,嘉靖三十八年進士。他拜了尚寶成,安度晚年,回到家鄉。他的公務包很有錢。敦灣竹山東邊還有不少空地,他就加寬了,開辟了壹個池塘。我並不知道這個地方原來是壹個池塘,有壹塊發掘出來的石碑為證。
碑文是“婁香池”二字,是趙子昂所寫。於是,顧將萬竹山宅改名為“魯香園”;當然,那個池塘是老池塘了,現在還叫“樓香池”。顧有許多妃子,其中壹個名叫苗。在北京的時候,她學會了刺繡,這是宮裏的秘密。苗阿姨是這方面的天才,她更進步,更含蓄。五色絲線斷,細針密,顏色由淺入深,渾然壹體,配色之美就更不用說了。最有特色的是,顧繡以針代筆,以絲線為畫師,以名跡為藍本。山水、人物、花鳥均生動精美,當時稱為“畫繡”。苗阿姨以前繡過趙子昂的“八匹馬”。董其昌認為,即使是趙子昂本人用筆,也無法超越她。他還繡了個“停針”,真的很差,分不清是畫的還是繡的。後來,揚州的壹個鹽商用南唐名相周偉畫的壹幅美麗的圖畫交換了壹條中國玉鏈。
顧憲成:明代江蘇無錫人,人稱林東先生。他曾和他的弟弟鄆城、高攀龍在林東大學講學。趙南星和鄒元標是三個國王。他們談論政治人物,得到了壹些文人的支持,形成了壹個群體,可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皆聞;家事,國事,天下事無所不關心。“它是歷史上的林東黨。
顧貞觀:華豐(1637-1714),梁汾人,清代江蘇無錫人。康熙十壹年(1672)任內閣官職。他喜歡填詞,與納蘭性德有著親密的友誼。詞善抒情,真摯委婉,與陳維崧、朱彜尊有“詞中宗師”之譽。《彈指文字》的作者。
顧:清代偉大的思想家、學者。他學識淵博,研究過國家教規制度、縣市軼事、天象、河渠、兵農,還有百經百史、音韻訓詁等等。晚年註重考據,開創了清代樸學風氣,對後世考據學的吳派、徽派產生了影響。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學者之壹。著有《日之錄》、《天下郡縣病書》、《趙玉芝》、《音韻五書》等。
顧祖禹:江蘇無錫人,清代歷史地理學家。他的著作《讀史地提要》記錄了歷代疆域和行政區的沿革,是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壹部重要力作。
顧光旭:華陽(1731-1797),又名青沙、香泉,江蘇無錫人,清代官宦、秀才。甘肅省甘良路。作品,好詩詞散文。著有《梁··》和《香泉集》。
顧品珍:雲南昆明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21年,任滇軍總司令,驅逐唐。後來被孫中山任命為雲南北伐軍總司令,次年被殺。
顧正紅:江蘇濱海,工運領袖。1925年,他帶領上海及國外棉紗廠工人代表進廠談判,被日本資本家槍殺,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索。
顧:子墨三(1892-1987),江蘇漣水人。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六期。曾任廣東陸軍參謀,黃埔軍校教務長、管理部主任,黃埔系高級骨幹。歷任教導團營長、副師長、戰將,洛陽營主任,江蘇省主席,重慶營主任兼貴州省主席,安營主任,先後參加了紅軍的討伐、北伐、軍閥混戰、“圍剿”等戰鬥。抗戰期間,他任第三戰區總司令兼江蘇省主席,受蔣介石之命,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後歷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陸軍總司令、參謀長。去臺灣後,他還擔任“國防部長”。1950年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調任國防會議秘書長,1967年重返戰略顧問委員會,1977年重返戰略顧問委員會。
顧維鈞:上海嘉定人,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的外交官。歐美歷任部長。1919參加巴黎和會,為中國歸還山東半島主權據理力爭。後歷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長、財政部長、代總理等職。1932後,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駐國聯和聯合國代表。1956轉到海牙國際法院。在美國期間,他仍然想念嘉定。據說他遇到去過上海的人,總會問起嘉定。有壹次,舅媽外甥說起嘉定,他興奮地畫了壹張嘉定地圖,把嘉定著名的古塔、夫子廟都畫了進去,然後又畫了壹條東西向的街道,在街道的西端寫上“西門”,說他家在西門。顧維鈞經常在他的畫中寫下“林挺顧家”,他對自己的家鄉念念不忘。
第四,縣廳編號
王俊1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前吳越地設郡,統治吳縣(今江蘇蘇州)。相當於江蘇的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福建省。順治遷到殷珊(今浙江紹興)。
武陵郡:漢高皇帝的郡。治所在夷陵(今湖南漵浦南)。相當於湖北省長陽、五峰、鶴峰、來鳳四縣,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貴州省以東,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龍勝。
2.大廳號
三絕課堂:唐朝的顧愷之,才藝、繪畫、癡情(癡情就是專心作畫,像個傻子)都是獨壹無二的,據說有三絕。
此外,顧氏還有會稽堂、頓虛堂、懷遠堂、玉坤堂、永思堂、格思堂、寧威堂、中考堂、武陵堂。
動詞 (verb的縮寫)宗族特征
1.歷史名人顧大多來自南方,尤其是江蘇。縱觀顧姓歷史,其發展繁衍中心壹直在江浙壹帶,顧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2.以顧為名的學者、作家很多,但他們有壹個特點,就是多與政治有關,而不是純粹的學者。
3.顧氏排列有序。據顧廷瑞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家譜記載,江蘇顧姓寫的壹行字是:“明為萬歷,安國齊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