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求田問舍”用了誰的典故?

“求田問舍”用了誰的典故?

這三句用了壹個典故。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裏泛指有大誌之人。當許氾向劉備述說陳登對於他的拜見不但不置壹言,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妳是有國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陳登希望妳能憂國忘家,有救世的主張。可妳卻向他求田問舍、言無可采。

語出南宋文學家辛棄疾創作的壹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全詞原文如下: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白話文釋義:楚天千裏遼闊壹派淒清秋色,長江水隨天流去秋色無邊際。極目眺望北國崇山峻嶺的風景,他們仿佛都在傳送憂怨仇恨,就好似碧玉發簪和螺形發髻。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裏遊子悲憤壓抑,吳鉤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欄桿,沒人能理會我登樓遠眺之心。

別提家鄉的鱸魚肉精細味美,盡管秋風吹不會像季鷹不歸?更不想許汜只顧謀私利。那將羞於見雄才大氣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就讓那紅巾翠袖多情歌女,為我擦去英雄失誌時的熱淚。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壹直不受重視,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任了壹介小官,壹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誌而老大無成,於是寫下這首《水龍吟》詞。

全詞就登臨所見揮發,由寫景進而抒情,情和景融合無間,將內心的感情寫得既含蓄而又淋漓盡致。雖然出語沈痛悲憤,但整首詞的基調還是激昂慷慨的,表現出辛詞豪放的風格特色。

此詞上片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開頭兩句,“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裏,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千裏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舉目遠眺,那壹層層、壹疊疊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壹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壹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沈,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誌難酬的悲憤。第壹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誌,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

第二個動作“欄桿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用在這裏,就把作者雄心壯誌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出來。另外,“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采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誌。“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裏引用了壹個關於晉朝張翰典故,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不必說他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了。然而他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壹隅,他想回到故鄉,談何容易。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也是用了壹個典故。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都有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和他壹樣的又何止壹人。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裏,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全詞通過寫景和聯想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壹祖國的抱負和願望無法實現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誌士有誌難酬、報國無門、抑郁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