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字都是漢字裏的部首,同時,它們自己本身也是漢字。
壹、“丿”,pie,古同“撇”,漢字主要筆畫之壹,自右上向左下斜。
1、意為“不”。在漢字中多有使用,如“戊”為“不動之戈”。
2、後期及清代竈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壹,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至今江蘇省裏下河地區境內仍有以“丿”命名的鄉鎮,如東臺的曹丿鎮、華丿鎮。在廣東話中迄今還保留其“不”的讀音,意思與”舀“相同。
二、“丶”,zhǔ,是壹個漢字。同時,它也是漢字基本筆畫之壹——點。
1、同“主”。
2、同“註”。
3、姓。
三、“丨”,是壹個象形文字,是壹個多音字,讀音有shù、gǔn、yī、tuì
1、讀作“豎”(shù),意同“豎”。意思和“火柴棍”差不多,同“豎”。
2、讀作“壹”(yī),為姓氏。
3、讀作“袞”(gǔn),意為上下相通,引而上行讀若囟,囟之言進也。
4、讀作“退”(tuì),此時從上往下寫,引而下行讀若退,與上條意相反。
四、“灬”,讀作huǒ 或 biāo。火,或熱氣。
1、讀(huǒ)時,古同“火“。
2、讀(biāo)時,烈火的意思。
擴展資料:
部首是指給漢語字典、詞典同壹偏旁的漢字所立的類目,為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首創。
根據功能性質的不同,部首可分為兩大種類:壹種是造字法(文字學)原則的部首,它嚴格依照六書體系,只有同壹意符的字才可隸屬同壹部首,這種部首始見於《說文解字》,其後《字林》、《玉篇》、《類篇》等皆因循此體例;另壹種是檢字法原則的部首,它按字形結構,取其相同部位,作為查字依據,分部排列,以其相同部位為部首,此種部首濫觴於《五經文字》及《九經字樣》等,發展於《龍龕手鑒》、《類纂古文字考》等,成熟於《字匯》,後遂大行。如“甥”、“舅”二字,《說文解字》根據六書體系,都歸男部;《康熙字典》則依檢字法原則,以“甥”入生部,“舅”入臼部。
現代漢語字典、詞典采用檢字法原則的部首劃分法,按照漢字字形結構,取形體偏旁相同者為壹部,各部首字和部內字壹概以筆畫多少排序,筆畫數相同者又依次以橫(壹)、豎(丨)、撇(丿)、點(丶)、折(乛)為序。如《漢語大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等皆采用此體例。檢字法原則的部首較之造字法原則的部首,更便於檢字 。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