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鄫國的各古繒國

鄫國的各古繒國

《禹貢》記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國,《世本》載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繒。《辭海》釋“鄫”:同“曾”,壹作“繒”、“鄫”,古國名,在河南方城縣壹帶。西周末年,追隨申、犬戎攻殺周幽王,滅亡西周。戰國初,曾國尚存,建都西陽(今河南光山縣西北)。《漢語大字典》釋“鄫”?3,今河南方城縣壹帶,附庸於楚。

《左傳·哀公四年》記曰:“致方城之外於繒關。”繒關即繒國,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繒地,有大面積的桑柞麻類,盛產蠶絲。曲烈織成的絲織品稱“繒”,是蠶蛹絲絮組合的象形文字,成為繒人部落圖騰之形象。方城縣官方網站稱:打開歷史典籍,壹個沒有疑問的事實是,繒國是繒綢的發祥地。繒綢為蘇滬湘綢之母,古絲綢之“國品”。

考其國都遺址,即方城縣城南八裏橋畔。其地夏商文化層遍布,所出土象征王權之石鉞、陶爵、陶鼎等夏代文物,文化特征與二裏頭夏代文化相同,其南襟湘漢,北引河洛,東挾江淮,西脅武關,誠中原之戰略要地。正當之夏路,夏人所辟之路也。東北天然隘口,其名繒關,繒國之關口也。其北山天書巖畫,考為夏人所作。邦畿之內,名為繒丘,正繒人之所居也。

據賀金峰《方城“繒國”、“繒關”、“繒氏”考》載: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銘文記“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彜,□(奠)之於西陽,其永□(持)用亨”,由此可知,楚惠王是在得到來自西陽的訃告後,才為曾侯乙制作宗廟用的編鐘等禮器,並送到西陽去進行祭奠的。所以,戰國初期“曾”國,是在西陽而不在隨,即今河南光山縣西南,與申國比鄰,故聯合申侯、西戎滅周幽王於驪山,此“繒國”,系侯爵。 《說文解字》釋曰:鄫,姒姓國,在東海,從邑,曾聲。《詞源》釋“鄫”曰:?國名,姒姓,春秋時為莒滅,今山東蘭陵縣境內。《辭海》釋“鄫”同“曾”?二,壹作“鄫”,古國名,姒姓,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公元前567年為莒所滅。《王力-古漢語字典》釋“鄫”:?周諸侯國。春秋滅於莒,後屬齊,隋唐設鄫州,故址在今山東棗莊市東南。杜預(西晉)註:“鄫國,今瑯邪鄫縣。”《漢語大字典》釋“鄫”?1同《王力-古漢語字典》。

相傳少康中興夏室後,封次子曲烈於繒地(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西北),當時,中原遊牧文化已向農耕文化轉變。曲烈於繒關建立部落方國,因國境北依沂蒙山區,南接黃淮平原,東西泇水環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適宜桑麻生產,多產絲麻織品“繒”,故名“繒國”。城邑在今蘭陵縣向城鎮的鄫城前、鄫城後兩村之間(《蒼山縣誌》)。夏代有證可考的部落方國約有30個,繒國便是其中之壹(譚其驤)。

公元前16世紀,商湯率部攻打夏桀,繒國和東方8個小國各派精銳之師千余人,戰車百乘,組成八國之師參戰,繒軍在伐辛之戰中取勝。商湯率五千精銳部隊與夏桀戰於鳴條(壹說今河南商丘東,壹說今山西運城),夏桀敗亡,商朝建立。在商朝建國壹百多年後的第十四任國王祖乙時代,商遷都於庇(今山東費縣),繒國成為商朝統治中心地帶,因國邑不斷擴大,又稱鄫國。在整個商朝的歷史進程中,鄫國長期作為商王室統治下的臣服方國而延續,並且壹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約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周天子尊崇先王禮制,政治上實行封邦建國、分土封侯的分封制。周室對於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國”也進行分封,方國便逐漸為封國所代替,鄫國後裔作為夏禹之後繼續受封於鄫城。由於華夏與東夷的劃分以沂水為界,鄫在沂水以西,鄫國故屬東方,而非東夷,鄫國便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東方古國之壹。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卷壹記載:“今兗州府嶧縣東有鄫城”,指的便是“鄫國”。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漸漸開始衰落,各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許多小國相繼被大國吞並。東方及東夷諸國中,除莒、邾兩國有壹定勢力外,其他如鄫、郳、郯壹類小國,均沒有獨立性。齊、魯是當時的東方大國,鄫國壹直依附於魯國。

約公元前660年,鄫與魯聯姻結親,鄫國國君鄫樸娶魯僖公之女季姬為妻,但不久鄫君又和莒國攀親,娶莒女為妾,並得寵,生子後欲立為嗣,遭魯僖公重斥。公元前646年,季姬回魯省親,鄫君未到,僖公大為生氣。公元前644年12月,淮夷蠻人兵犯鄫境,鄫樸向魯僖公求援,因僖公對其不滿,拒不出兵。鄫君無奈,只好向齊國求援。齊桓公推崇“尊王攘夷”的方略,便以霸主身份與八國國君會商,策劃救鄫,最後決定以防禦為主,派軍役加固鄫國城池,以拒淮夷於鄫國國門之外。然,築城軍士因苦役發生兵變,築城計劃被迫中止,但鄫國築城之舉也向淮夷人宣示,東方諸侯聯盟不允許蠻夷部落向鄫國發起挑釁。淮夷迫於無奈,當即罷兵。鄫國暫時得以保全。

公元前591年秋,鄫國遭到邾國入侵。鄫君世美率部迎敵,由於敵強我弱,世美被邾軍戕殺。太子時泰即位鄫君後,鄫因國力太弱而無力復仇,便請求魯國保護。為保護弱小的鄫國,魯國的軍隊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車輞)、次室(今蘭陵)等地駐紮,鄫國漸漸淪為魯國的附屬國。

魯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夏,鄫太子巫和魯國大夫叔孫豹壹同出使晉國,經霸主晉悼公首肯,達成鄫國歸屬魯國的秘密協議。從此,鄫國正式淪為魯國的附庸國。同年9月,東方各諸侯國在戚地(今河南濮陽戚城)會盟,魯國仍讓鄫國大夫以獨立身份參會,但須聽命於魯國。至冬,魯國主政33年的壹代名臣季孫行父親(謚號季文子)去世,未運至曲阜安葬,而葬於鄫城“西丘”(即文峰山),意向諸國宣告,鄫國已成為魯國的壹部分。而莒國認為,鄫國附魯是魯國的兼並和稱霸行動,將會危及莒國安全,便於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秋,乘鄫國不備,派軍突然攻入鄫國,不日占領鄫城,秘密殺害鄫君時泰,扶持庶出莒女之子為國君,又追殺嫡出嗣君太子巫。太子巫率眾投魯以避難,聘為卿士,嘆言:“國之不存,留邑何用?”便改“鄫”氏為“曾”姓。

至此,立國1577年的鄫國退出了歷史舞臺。公元前538年,莒國為魯國所滅,鄫國方域為魯國兼並(摘自《蒼山縣誌》,略有刪改)。 《詞源》原文:“‘曾’壹作‘鄫’,古國名,在今湖北隨州市壹帶。1978年發掘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青銅器。或謂此曾國即史籍上的隨國,壹說曾、隨為二國。”《辭海》釋“鄫”同 “曾”,古國名,在今湖北隨州市壹帶。

後經專家考證,得出“曾隨合壹”的結論,即在2400年前,以隨州曾都區為中心的漢東地帶的隨國和曾國,其實為壹國,隨州即為曾都。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啟用“曾都區”這壹名稱(據隨州市官方網站)。

曾國是周朝的壹個分封小國,侯爵。 由於1978年3月在壹個叫擂鼓墩的地方出土了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等15000多件珍貴文物而聞名遐邇。這些文物均出土於曾國國君曾侯乙(約公元前433年)墓葬中,曾都也因此得名。

另有壹說,稱曾國原封於繒國故地(今河南方城縣),因襲故國之名,未加“ ”部,以示區別。西周末年,曾國勢力強盛,與申侯、西夷、犬戎攻殺周幽王於驪山。春秋初,楚國崛起,便與楚國交好,之後國域逐漸向南擴至隨州,遷都於此。戰國末年,曾國為楚國所滅。此說又將河南繒國及湖北曾國合二為壹,二者只是時間壹個在先,壹個在後。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記載:“在漢水流域及其以南,有壹些黃帝後裔建立的國家,如姬姓的隋、唐、曾、巴”。其中,“曾”即指湖北隨州的曾國。

關於曾候乙,經查閱有關資料得知:名乙,曾國國君,他不僅是壹位熟諳車戰的軍事家,也是壹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1978年3月出土的“四龍曾徽”便是他的國徽。

“四龍曾徽”圖案設計獨具壹格,與壹般古文不同。它集文字、美術及雕刻於壹體,以陰刻與陽刻的雕刻手法相互搭配,上部以陽紋為主,下部以陰紋為主。該圖紋***分為兩組,每組兩條龍,各組中的龍,乍看形態相似,互成倒影,但細看,各龍的姿式卻各有所異。中山大學曾憲通教授考證:“曾侯乙墓出土的四龍曾徽,確是壹種由四龍組成的徽號,與壹般正體字或篆鳥蟲書異趣。在出土文字中是非常罕見的。正置倒置均釋為‘曾’字。” 後經考古學家證實,以上所述“四龍曾徽”只是曾侯乙“曾國”的國徽,與姒姓鄫國衍生的曾姓人沒有絲毫關系(原因見博文《奉勸曾氏宗親禁用四龍曾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