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陣的意思:用阻擋視線的綠籬或墻垣,構成曲折迂回的狹路,使遊人迷離的遊樂設施。
迷,漢語常用字(壹級字),讀作mí,最早見於戰國文字。本義為迷惑;引申為迷路;又引申為失誤、遮住、使人入迷,或指沈醉於某壹事物、昏迷等。迷或用同“謎”,即謎語;又或與“彌”通用,表示充滿、彌漫。
迷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辵、米聲。“米”,甲骨文像米粒之形。篆文、隸書、楷書同。字從“辵”為義符,表示與行動有關;從“米”為聲符,沒有兼義功能。
巴金《家》十四:“他們被引入壹帶曲折的迷陣似的欄桿,他們彎來彎去走了許久才走出了這個迷陣。”
金平《藍夜》:“他帶著哭音呼號,跌跌撞撞在這迷陣壹樣的山地上奔突、尋找。”參見“迷魂陣”。
建築學名詞
迷陣又稱迷宮。用阻擋視線的綠籬或墻垣,構成曲折迂回的狹路,使遊人迷離的遊樂設施。
迷陣初見於羅馬文仁國,以修剪的綠籬劃隔成回紋路型,遊人循路而行,難以找到迷陣的中心和出口,作為遊園的戲樂。據稱它源於古希臘的米諾斯王宮因宮有千門百室,曲折相通,稱為迷宮。北京圓明園的“萬花陣”用高1.5m的磚墻形成小徑,組成迷陣。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直刃切,音?。《玉篇》旅也。《廣韻》列也。《史記·淮隂侯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後漢·禮儀誌》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
又《玉篇》本作?。《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司馬以旗致民平列?,如戰之?。《左傳·成七年》巫臣通吳於晉,敎之戰?。《佩觿集》軍?為陣,始於王羲之小學章。◎按史記作陣,非自羲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