礱,讀作lóng。壯族敲擊體鳴樂器。壯族稱榔。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陽等地。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竹、泥制成的。
壹、基本字義
1、用以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竹、泥為原料制成。
2、用礱去掉稻殼:~谷舂米。
3、磨(mó):“造茲寶刀,既~既礪”。
二、釋義出處
1、磨。磨礱底厲。——《漢書·枚乘傳》。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荀子·性惡》。造茲寶刀,既礱既礪。——曹植《寶刀銘》
2、又如:礱刻(磨光雕琢);礱淬(磨煉刀刃,比喻刻苦鍛煉);礱琢(磨煉);礱斫(磨和砍削);礱錯(磨治;磨煉;切磋研討)。
3、用礱脫出稻谷的殼。凡既礱,則風扇以去糠秕。——《天工開物》
4、如:礱坊;礱糠。
5、磨石。凡稻去殼用礱。——宋應星《天工開物》
6、又如:礱礪(磨石)。
7、脫出稻殼的農具。如:礱磨(碾稻去殼的農具)。
8、通“壟”。墳墓。如:礱石(墓碑);礱冢(墳墓)。
9、上古炎帝之玄孫姜榆罔後裔演化的姓氏。——《中國簡史(上古)》
三、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午集下石字部礱。(古文)《唐韻》盧紅切《集韻》《韻會》盧東切,音籠。《說文》?也。《晉語》趙文子為室,斲其椽而礱之。《荀子·性惡篇》鈍金必將礱厲,然後利。《揚子·法言》有刀礱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