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象征著社會表現出較高發展階段的狀態。
文明,是歷史以來沈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擴展資料
文明,是現代城市的底色。作為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榮譽稱號,全國文明城市壹直被視為最具價值的“城市名片”。不管最終是否獲選,參與評選本身就足以表明地方對於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的態度。
可以說,結合地方實際,讓文明特色不斷擴展,匯成美麗的城市風景,是壹個城市上上下下***同的努力目標。
城市的核心是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就是做大文明增量的過程,就是分享文明成果、為民謀福祉的過程。壹位文明辦的幹部曾說,“文明牽著民生,創城的每項標準都對應著民生的方方面面”。無論是食品安全、醫療衛生,還是交通秩序、社會治安,很多問題和投訴。
從本質上看都是文明建設不平衡、不充分的結果。正因此,除了評選時註重城市文明建設,城市管理者更要多了解市民的關切,將文明創建活動與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對接。通過全社會的參與,讓市民真切感受到“創城為我”“創城惠我”。
文明創建是壹項利國利民、造福社會的長效工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十九大報告在展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前景時,用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的描述。
隨著城市發展理念和人們生活觀念的不斷進步,文明的涵義必然會不斷拓展。用越來越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推進繡花壹樣的精細管理,呵護成風化人的***同願望,必定會出現更多環境優美、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
百度百科-文明
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文明創建,“種桃種李種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