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識”既可充當實詞,又可充當虛詞;而且具有“shí”和“zhì”兩種讀音。由於語義環境不同,其意思也是不相同的。
壹、當“識”讀“shí”時
1、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義:知道;懂得。例如:《說文》:識,知也。又如:《詩·大雅·瞻卬》:君子是識。箋:“知也。”再如:《周禮·司刺》:壹宥曰不識。
2) 認識。例如:《孟子·告子上》: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又如:王安石《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再如: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 賞識。例如:陳壽《三國誌》:林識拔同郡王經於民戶之中,卒為民士。
4) 感覺;識別;辨別。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又如:《樂府詩集·陌上桑》: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再如: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2、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見識;知識。例如:蘇軾《賈誼論》:賈生誌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又如:清·劉開《問說》: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再如:明·高啟《書博雞者事》: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
2) 佛教用語。思維、認識、判斷等精神活動的主體。例如:識神(心識,心靈)
3) 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劉禹錫《元日感懷》:例如: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4) 思想或意識。例如:顏延年《五君詠》: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又如:識想(思想;意念)
5) 姓
3、充當副詞時,其意思如下:
通“適”,剛才。例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谷而趨(剛才看見我卻很快躲開了)。
二、當“識”讀“zhì”時
1、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旗幟,後作“幟”。例如《漢書·王莽傳下》::京師聞青徐賊眾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鹹怪異之。
2) 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嶺外代答》:廣西土中銅鼓…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文如織簟。
3) 通“幟”,標記。例如:《寶刀賦序》:以龍熊鳥雀為識。
2、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加上標記。後作“誌”。例如:《金史》:識以柳枝,命本部涉濟。
2) 通“誌”,記住。例如:《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又如:《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再如:《史記·孝武紀》:文鏤無款哀。
2. 古文中“識”是什麽意思⑴成為,變成。
例:①此何遽不為福乎?②處遂改勵,終為忠臣。③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④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⑤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為之,而寒於水。⑦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
⑩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⑵做。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寄偽兒啼,恐栗,為兒恒狀。⑤李 李忠義 其城為坎以先登。
⑥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⑦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
⑧公輸盤為我為雲梯。⑨故為之說。
⑩然得而臘之以為餌。(11)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12)為壇而盟。(13)亮躬耕隴畝,好為< >?(14)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15)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16)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17)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18)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19)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20)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21)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23)為民誣太守者視此!(24)願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⑶作為,當作。
例: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②何以為計?③子墨子解帶為城。
④此可以人為援而不可圖也。⑤相傳以為雁蕩。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為劑。⑦霓為衣兮風為馬。
⑧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⑨然後以六合為家, 函為宮。
⑷是。例: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捫之,始知其為壁也。
③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城。
⑤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⑦此為何若人?⑧必為有竊疾矣。⑨項燕為楚將。
⑩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11)在藥則未為良時也。
(1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13)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
(14)乃知太白“開風言風語入天鏡”之句為妙。 ⑸以為,認為。
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③竊為大王不取也! ⑹被。
例:①周年處少時,兇強俠氣,為鄉裏所患。②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③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④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⑤恐為操所先。⑥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⑦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⑧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⑨吾屬今為之虜矣。
⑩則為深谷林莽所蔽。(11)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
(12)為仲卿母所遣。(1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14)為國者無使為積之所劫域!(15)遂為猾胥報充裏正役。(16)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17)身死國滅,為天下笑,(18)竟為秦所滅。(19)若是物特為天之所厚而擇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例:①夫子何命焉為?②何辭為?③秦則無禮,何施之為?④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⑻指心理活動。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⑼有。
例: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②敢用是為怨望。
③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④頑童之為是心也。 ⑽將來,將。
例:①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②眾謂予壹行為可以紓禍。
(11)治理。例:①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驚者?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動哉!③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 (12)裝作。
例:為除不潔者,引入。 (13)為了。
例:①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②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③慎勿為婦死。④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⑤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4)給,替。例:①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②公輸盤為我為雲梯。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
④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⑤於是秦王不懌,為壹擊缶。
⑥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⑦今為君計,菲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濟世業。
⑧為漢家除殘去穢。⑨請為籌之。
⑩保為將軍破之!(11)我固為子孫創業也。(1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13)君為我呼入。
(14)公為我獻之。(15)為君翻作《琵琶行》。
(16)而為之記,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17)阿母為汝求。(18)臣請為王言樂。
(19)即解貂覆生,為掩戶。(20)為復守黜藏使者。
(21)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資壹歡。 (15)對,向。
例:①不足為外人道也。②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③為之奈何?④如姬為公子泣,⑤怵然為戒。⑥為長者折技。
(16)因為。例:①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17)則“於”,在,當。例: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而行。
「為市」談交易。 例:壹人去為市,(為市:這裏指人口買賣) 「為人」做人處世的態度。
例:⑴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⑵公子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個宦家子弟,為人奸狡詭譎。
3. 文言文在線翻譯字典《老農識畫》原文馬正惠公嘗珍其所藏戴嵩《鬥牛圖》,暇日展曝於廳前.有輸租氓見而竊笑.公疑之,問其故.對曰:“農非知畫,乃識真牛.方其鬥時,夾尾於髀間,雖壯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圖皆舉其尾,似不類矣.”參考譯文馬正惠先生曾經珍藏戴嵩《鬥牛圖》,閑暇的日子就在廳前展開曬太陽.有壹個交租子的老百姓看見後偷著笑.先生質疑他,問他笑的原因.回答說:“我不懂得畫,可是認識真牛.在它們爭鬥時,要把尾巴夾在兩腿之間,即使是強壯的大漢也不能從中拉出來.這個圖上的牛都是舉著尾巴,好像不合情理吧.”參考:。
4. 識在古文中意思的巧妙記法壹、當“識”讀“shí”時1、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1) 本義:知道;懂得.例如:《說文》:識,知也.又如:《詩·大雅·瞻卬》:君子是識.箋:“知也.”再如:《周禮·司刺》:壹宥曰不識.2) 認識.例如:《孟子·告子上》: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又如:王安石《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再如: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3) 賞識.例如:陳壽《三國誌》:林識拔同郡王經於民戶之中,卒為民士. 4) 感覺;識別;辨別.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又如:《樂府詩集·陌上桑》: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再如: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2、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1) 見識;知識.例如:蘇軾《賈誼論》:賈生誌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又如:清·劉開《問說》: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再如:明·高啟《書博雞者事》: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2) 佛教用語.思維、認識、判斷等精神活動的主體.例如:識神(心識,心靈)3) 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劉禹錫《元日感懷》:例如: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4) 思想或意識.例如:顏延年《五君詠》: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又如:識想(思想;意念)5) 姓3、充當副詞時,其意思如下:通“適”,剛才.例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谷而趨(剛才看見我卻很快躲開了).二、當“識”讀“zhì”時1、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1) 旗幟,後作“幟”.例如《漢書·王莽傳下》::京師聞青徐賊眾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鹹怪異之.2) 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嶺外代答》:廣西土中銅鼓…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文如織簟.3) 通“幟”,標記.例如:《寶刀賦序》:以龍熊鳥雀為識.2、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1) 加上標記.後作“誌”.例如:《金史》:識以柳枝,命本部涉濟.2) 通“誌”,記住.例如:《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又如:《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再如:《史記·孝武紀》:文鏤無款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