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

1、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2、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3、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壹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

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壹定的時間去復習”。

4、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5、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來了”。

擴展資料: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見其文中“而”字泛濫,極不恰當,便以牙還牙批閱:“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而今而後,已而已而。”短短18字,用11個而字,精妙至極。

意思:應當用“而”的地方而(卻)不用“而”,不應該用而的地方而(卻)而(用)而,而(像)現在這樣用法,日後也而(這樣),妳的水平也就不過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第壹個是名詞。第二個是連詞,表轉折。第三個,名詞動用。第四個,名詞。第五個,是連詞,表轉折。第六個,名詞動用。第七個,名詞。第八個,介詞。第九個,介詞。第十個,名詞。第十壹個,名詞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