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藝術視角

藝術視角

幾千年來,隨著中國書法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書寫分類方法,如三指、四指和五指書寫,管捏、管握和管絞書寫,單鉤和雙鉤書寫,龍眼和丹鳳眼書寫,雙苞、單苞書寫和不定形書寫等。

書寫方法不同,書寫姿勢不同,會導致用筆不同。隨著書法藝術的發展,如何正確握筆已經成為每個初學者的必修課。

經常用毛筆寫字的人都知道,毛筆寫字的正常方法是五指法。但在2015,“中國歷代文字研究”項目負責人、原南京博物院古藝術研究所所長莊做了壹項研究,指出在古代,常用二指法和三指法,大書法家王羲之用二指法書寫,所以姿勢靈活,不受拘束。

王羲之的鋼筆畫

在他那個時代的大畫家顧愷之所畫的《秦圖》中,人物的筆跡清楚地顯示為兩指單勾;宋代梁楷《王右軍書扇面圖》中王羲之的筆法也是兩指單鉤法。其實兩指筆法是最簡單靈活的筆法,以食指為主,拇指為輔。

請單擊此處輸入圖片說明。

王羲之的雙指單鉤法。【東晉】顧愷之《秦琴圖》(局部)

說到握筆的手指數,有壹些理論,比如“大拇指用中指夾住管”,“大拇指第二手指第三手指夾住管,第四手指第五手指不需要”,“四指在管上對齊”,“五指是黎齊”

可以通過觸摸筆桿的手指數來區分,如“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同時可以看出無名指和小指是否懸空,有單鉤和雙鉤,如“兩指單鉤”,可謂變化無窮。莊在收集大量圖像和資料的基礎上,分析了歷代文字的特點,發現不同時期中國人握筆的方式不同。比如以剛健方正著稱的韓立,漢代人書寫這種字體時,握筆的方式相當“粗線條”——筆頭朝下,整個手掌握筆如拳,稱為“握管法”。

握管握筆法。【東漢】倉頡(局部)

從晉、唐、五代開始,主要流行二指、三指單鉤寫法。宋代雖然以單鉤寫法為主,但雙鉤寫法逐漸流行,到了元代,單鉤寫法和雙鉤寫法已經呈現出並行的趨勢。明代雖仍用單鉤法,但主要流行的是三指雙鉤法;清代出現了單鉤、雙鉤、四指、腕背等書寫方式並存的局面。

金代寫作

顧愷之的寫作。

南北朝時期的寫作

【北齊】楊子驊校勘書籍之壹,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

唐代寫作

五代寫作

宋代寫作

世界上最常用的方法是三指書寫法,即拇指、食指、中指並攏握法,這也是我國現代硬筆書寫所用的方法。

蘇軾在《論書》中說“寫法無定法,宜空而廣”。

寫字並不復雜深奧,和用筷子差不多。筷子是用來把食物放進嘴裏的,寫字是用來方便寫字的。壹桌人湊在壹起吃飯,“拿筷子”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夾得整整齊齊。

寫作是為了寫作。書法的好壞和書寫有壹定的關系,但絕不是像元代鄭構所說的“寫得好導致八體,寫得不好導致八體廢”。文字對文字質量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的,是才華的高低,是性格的好壞,是知識的深淺,是知識的廣度,是努力的懶惰。古今書法家的書寫方法不同,但都達到了很深的造詣,這不是很好的證明嗎?

而“寫作沒有固定的方法”並不意味著妳要為所欲為。像運動員握標槍壹樣握筆,可能會影響筆的轉動;如果拿著火把,不利於在虎口中“寫書”。也要有“法”這個“不定法”寫作要符合生理機能,要舒適、自然、靈活、輕松,不要局促、生硬、呆板、死板。這就是所謂的“使其空而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