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文言文特點認識

文言文特點認識

1. 如何品析文言文

新《課標》就語文的性質提出了二元論,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決字詞的目的是銳化文言工具,賞讀課文則旨在涵養人文,兩者都要兼顧。

現今的課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學多向內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片面重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學科的工具性。 現象 試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為例,文言文後的練習題在導向性方面,就存在這方面的偏差。

如《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是陶淵明的自傳嗎?請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結合妳所讀過的陶淵明詩作,談談自己的看法。”《馬說》:“當今社會需要什麽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妳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詩詞曲五首》:“妳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學中開個故事會。”《小石潭記》:“妳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壹兩則加以賞析。”

《嶽陽樓記》:“思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把妳的認識寫成壹段文字,與同學交流。”《醉翁亭記》:“下面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改寫《醉翁亭記》而成的壹首詞,名為‘瑞鶴仙’。

妳喜歡《醉翁亭記》還是這首詞?寫壹段文字,簡要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七則練習均從思想的角度談認識,談體會,給教者學者傳達了壹個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內容分析上。

很多文言閱讀課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課、聊天課。 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是應該註意人文化的壹面,但如果忽視了基礎學科的工具性,特別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點,那純粹就是建空中樓閣,舍本求末。

在教材中其實也有壹些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練習。如《與朱元思書》:“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滿井遊記》:“下列三組短語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飾關系,可譯成‘的’;有的表示限定關系,可譯成‘以’;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試加以辨析,並說說這些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

《詩五首》:“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中妳聯想到什麽?與同學交流。”可惜這樣的延伸題為數不多。

當然,文言文的教學空間非常大,新《課標》提出的“綜合實踐課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應得到充分體現,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詩人的心情外,還有“春雨貴如油”的氣候學和物候學知識。詩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形象地描繪出春雨之情態,也道出了地表徑流的地理學知識。

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除了孔子的實事求是,學術誠實,兩小兒的求知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外,對於究竟太陽在早晨、中午哪個時段離我們近,則是個地理學方面的問題,需要進壹步組織學生探究,獲得更全面的知識。 對策 1.研讀課本,質疑問難。

試舉課文《小石潭記》的教學為例。教材對“蒙絡搖綴”的註釋是:“遮掩纏繞,搖動下垂”。

“綴”能解釋為“下垂”嗎?備課時,我特別查了壹些資料。其中人教版教師用書上對這句話是翻譯為“遮蓋交結,搖動下垂”。

到底是“下垂”,還是“連綴”?經查,商務印書館98年修訂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為“縫合,連接”,應取其“連接”義。再查四川辭書出版社的《古代漢語詞典》中為“系結,連接”。

以上工具書中均未列“下垂”這壹釋義。 另外,“佁然不動”在教材中註音為“yí”,解釋為“呆呆的樣子”。

但查字典後發現,其實並不如此。“佁”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癡呆的樣子”之外,還有“靜止”這壹詞條,而“靜止”更能體現遊魚倏忽來去的情態。

《古代漢語詞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記》為例,釋義如下:“靜止不動的樣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且兩書均註音為“yǐ”。 在教學中,我將兩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

學生反應很熱烈。因為他們向來將書本奉為寶典,這次是具有顛覆意義的壹次課堂探究。

在學習中,他們真正體會到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涵義。於是這篇課文的字詞學習學生格外細致,因為我提示他們還有註釋也存在爭議。

課後不久就有學生捧著字典來找我。“老師,書上註釋裏對‘悄愴幽邃’的‘幽’,解釋是不是有問題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靜’要好。”

“還有‘水尤清冽’裏‘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沒有‘清涼’的義項。”…… 此後,我還在課上抓住對“翕忽”壹詞的理解,讓學生欣賞了潭中遊魚的情致。

是“輕快敏捷的樣子”還是“壹致的樣子”?學生先查工具書,然後再根據語境作出了判斷。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到了學習文言文的快樂。 2.探究課內,含英咀華。

僅僅局限於壹課內的字詞研究,我覺得還不夠。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要註意已學篇目的溫習。

其中較常見的就是歸納壹詞多義現象。如學及《嶽陽樓記》的時候,學到“連月不開”的“開”時,讓。

2. 怎麽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閱讀,學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壹,正音讀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朗讀,甚至背誦,所以朗讀背誦時都要把字音讀正確.壹般說來,大多數讀音要以現代字典上的普通話讀音為準.但要註意以下幾點:

1,認準字形,讀準字音

文言文裏有壹些現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們認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讀音當做正音.如《扁鵲見蔡桓公》中的“桓“讀“hu ;n“而不讀“恒“;《桃花源記》中的“髫“而不讀“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讀“d ;n“而不讀“枕“。

2,多音字應辨明詞性,詞義

現代漢語中多音多義字很多,讀文言文時也常會遇到壹些多音字,這就要求我們辨明這個字的詞性和詞義,確定讀音.比如《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當“喜悅“講,應讀“yu ;“,而在“桃花源記“中的“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句裏,“說“字當“述說“講,應讀“shu ;“。

二,正確的斷句,停頓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所以古人在讀書時要自己斷句.我們現在讀古文,編者已經用標點符號把句子給我們斷開了,但是在讀壹些長壹點的句子時,往往要在壹句之中表達壹個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7616632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壹些小的停頓,這個停頓正確不正確,直接關系到對句意的理解正確與否。

區別停頓的辦法是通讀全文,通過對詞義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詞與詞之間結構關系的分析,讀懂每壹句話.如《狼》中有“其壹犬坐於前“這句話,意思是“其中壹只(狼)像狗壹樣坐在屠戶面前“,應在讀時停頓成“其壹/犬坐於前“,如果讀作“其壹犬/坐於前“,意思就變成“其中壹只狗蹲在屠戶面前“,其實,在《狼》文中,沒有狗出現過.同樣,對於“壹狼洞其中“也應讀作“壹狼/洞其中“,而不能讀作“壹狼洞/其中“。

三,註意古今詞義的變化

詞義的變化有擴大,縮小和轉移幾種情形.詞義的擴大即今義所含內容大於古義,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陽之北“中的“河“,在漢代以前專指黃河,壹般的河流用“水“來表示,所以這個“河陽“就是“黃河北岸“的意思,而現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詞義的縮小即今義所含內容小於古義,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壹句裏,“妻子“的含義包括“妻子兒女“,而今義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內.詞義的轉移即今義所含內容與古義之間發生了變化,如古漢語中“涕“指眼淚,而今義指“鼻涕“。

四,壹詞多義現象

文言文壹詞多義現象普遍存在,閱讀時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特別註意根據上下語境確定具體義項.如“去“有“距離““離開““消除“等義,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為學》)句中,“去“只能理解為“兩地間的距離“的解釋.在“得錢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為“離開“之意。

五,註意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出現,是原來古人在寫文章時本該用這個字時,卻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義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假字,嚴格意義上講應講是“別字“了,但古人長期使用,並且得到社會認同,就不算錯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這樣壹句話:“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義是“恩惠“,但若按本義去解釋,整句話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個通假字,當“聰明“講,通“慧“.類似這樣的通假字在初壹階段的文言文中還有“湯“通“燙“,“齊“通“劑“(《扁鵲見察桓公》,)“說“能“悅“,“知“通“智“(《論語》十則)等等這些都需要結合課文內容詳加體味.

3. 學習文言文到底有什麽意義

1、了解歷史,學習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明。

2、學習文言文的作用還在於傳承中華文化,讓壹種古老的文明傳承下去是每壹位中國人的責任。

3、學習文言文有助於提高人遣詞造句,煉字的能力和閱讀能力,提升文學修養。

4、好的文言文可以愉悅人的精神,豐富人的認知,有時候也能給於人鼓舞。

5、學習文言文,能夠藉先人的經驗獲得指引,與先人的智慧互相切磋,從先人的感嘆中體驗人生。

擴展資料:

如何學習文言文: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閱讀也是閱讀,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麽?文章寫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麽?如果是議論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觀點是什麽?有哪些論據?

2、劃分層次、結構:

對於文言文來說恰恰要通過劃分層次來幫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結構,這樣才能提升對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錯率。

3、敢於直譯:

直譯就是直接翻譯,平時學習中,要多練習直譯,幫助提升文言文閱讀理解自信。

4、多讀幾遍: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當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時,不妨先不看問題,靜下心來多讀幾遍文章,或許從中能找到解題靈感。

搜狗百科-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瑰寶

4. 文言文的優點 和 古詩詞的優點

古詩文誦讀的十大優點 蘇霍姆林斯基曾留下壹句教育學上的名言:“不怕學生做壞事,就怕學生不去做好事”。

孩子們不懂事,做點壞事是難免的。但如果壹個孩子,他從來不去做好事,說明他心裏不知道什麽是好事,而讀誦經典可以做到這壹點。

我們組織開展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是培養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學頭腦的新壹代的中國人,文化的滋養重要的是看到孩子未來的發展。但從近期看,孩子們從小背誦占詩文也有十大優點:1、增強記憶力。

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記憶力在兒童時期發展極快,到13歲達到高峰。此後,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強。

從小背誦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記憶力。2、提高語言文字能力。

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對“古文誦讀”試點活動的評估報告指出:94.2%的家長和100%的老師認為背誦古詩文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 3、擴大知識面。

《中華古詩文讀本》所選詩文301篇,上自先秦,下至晚清,傳統的經、史、子、集(四庫)均有涉獵。從文體角度來看,除楹聯和漢代大賦外,幾乎包容了中國古代詩、詞、歌、賦、散曲及各類散文等所有常見的文體。

能熟背這些經典,可謂有了中國文化的基本修養。4、培養學習興趣。

背誦古詩文經典是壹種寓教於樂的活動,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北京壹所小學開展“古文誦讀”活動,全班同學通過對詩、競賽等各種活動,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趣。

在壹次參加全市的活動時,壹位以前學習成績並不太好的孩子被分配背誦—首比較簡單的古詩,他主動要求老師給他換壹首較難的。老師認為這位同學的變化,正是壹種難能可貴的學習興趣。

5、提高審美能力。北京有個教現代文學的大學老師,原來她不太贊成自己的孩子背古典詩文。

她認為這些內容很難,而且要求很高的審美水平,在不容易理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產生歧義。她主張先多讀—些現代文學作品,在有—定的基礎後再讀古詩文。

有壹天,她帶著二年級的女兒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面對著圖畫壹樣美麗的湖水清蓮,她正琢磨著該如何描述,女兒脫口說出壹句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她被女兒如此貼切的審美表述驚住了。

這兩句詩動靜結合,遠近相交,體現了壹種非常生動的意境。這使地認識到,孩子的審美能力是需要幼年時期開發的。

6、增強自信心。這個活動不同於其它活動的壹個特點是,人人都能成為誦讀高手。

越是那些在正規教學課程中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誦讀活動中走到前面,因為這使他第壹次感到是與其它同學站在同壹起跑線上。河南濮陽子路小學—個學生,由於學習成績壹直不見提高,他的家長給他定的學習目標是,希望在小學畢業的時候,能夠打破倒數第十名。

造成廠孩子的自卑感,不願意與他人交流。參加“古文誦讀”,活動以後,他現在已經能背300多篇,成為學校的誦讀尖子。

學習成績成為全年級前10名,而且性格變得非常開朗,他的家長覺得孩子好像變了壹個人。在最近壹次河南省舉行的古文誦讀表演活動中,壹個專家現場點篇目,連續點了十多篇古詩文,他非常準確而流利地全部背誦出來,得到大家的高度贊揚,孩子的自信心更強了。

7、培養耐性和長性。孩子背誦的古詩文,難易結合,長短相交。

壹篇篇詩文的成功背誦,孩子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培養了持之以恒的精神。8、加強家長與孩子的交流。

我們在全國開展這項活動的過程中,都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家長的認同有兩個原因:—個原因是家長認為這些都是真正的精華,希望孩子們從小能多讀;壹是家長自己也可以參與,同孩子壹起背,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位學生家長,開始認為孩子讀這些老掉牙的東西,純屬無用之功,於是找到老師,希望老師不要再讓他的孩子背誦。

孩子自己本身也不想背。直到期中考試,這個孩子數學、英語兩門功課不及格,家長被請到學校。

家長很生氣,當面責罵這個學生。無意中,她看見了教研室中的3塊警示牌,第壹塊上寫著:“今日事,今日畢;老師不著急,爸媽不生氣;做人這叫有出息,做人這叫有誌氣。”

第二塊牌子上寫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糧食來之不易,人人珍惜糧食。”第三塊牌子寫著:“無側隱之心非人也,關心同學我的義務;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正當活動我的權利;無辭讓之心非人也,團結友愛我的風格;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明辨是非我的作風。”

這些牌子是他們班的老師和同學***同寫的。前半句是古文中的經典名句,後半句是大家***同編寫的話。

這位家長看後批評孩子說,妳如果按照這些話去做,我就不用操這麽大的心了。老師告訴這位家長說,這些話是從我們現在讀的這些古詩文中選出來的。

從此後,這位家長與孩廠***同來誦讀古詩文。在不長的時間裏,孩子已經能背誦兒十篇古詩文,而且家長與孩子的關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這種活動形式在港臺地區被叫做“親子活動”。9、提高孩子的人格修養。

文以載道,經典古詩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處世為人的哲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蘊含其中。

背誦這些經典古詩文,對孩子們的眼界、胸懷、誌氣、品格修養的提高大有幫。

5. 學習文言文的感想300字

從上小學起,我們就開始接觸並學習文言文。由於年代久遠,對於白居易的所謂“老婆婆都能讀懂”的詩文,我們讀來都難免有些晦澀難懂。但壹路學來,收獲和意義還是不自覺地顯現了出來。

從牙牙學語我們就開始背誦<;三字經>;,讀“人之初,性本善”,聽爸爸媽媽講“犬救 *** ”“黃香溫席”的故事。讀《文徵明習字》,深深為他“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的學習精神而感動。

進入高中,我們學習了越來越多的文言文名篇。我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中華兒女,作為想進步的青年,學習文言文是多麽的必要。

讀《增廣賢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們清楚地懂得了要孝敬父母。讀《後漢書》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我知道了給予別人也是壹種收獲。讀《公孫龍子》見侮而不鬥,辱也。它教會了我們當正義遭到侮辱、欺淩卻不挺身而出,是壹種恥辱的表現。讀《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莊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讀《左傳》,讀《中庸》,讀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通過學習文言文,我直接了解了歷史以及古人的思想。很多中國人不可不知的知識都來自於文言文。三山五嶽,三皇五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面對古人的思想觀念,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理解,但是它帶給我們的借鑒作用是絕不可否認的。

古為今用,繼承發展。中醫是起源於形成於中國的具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特點的醫學。它無疑很好地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即使在文革期間,中醫仍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黨和國家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壹。文言文壹直是中醫考試的必考科目。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僅對於醫學方面,文言文中就包含著怎樣豐富的智慧啊!

中華民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都凝結在了文字典籍之中。文言文中有無限豐富的凝結著古人智慧的材料。當然,學習這些經典文章將對我們修養內涵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身為中華兒女,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身為中學生,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又可以增加我們談吐的魅力,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6. 我都高三了,可是文言文壹點都不會怎麽辦,請問怎麽記憶才能把它

實詞:把重點的弄明白,基本上根據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大概意思。

難點是虛詞:把18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重點記憶,每個字都有哪些解釋,每個解釋找上壹兩個例句,反復的讀,慢慢就能明白,看上去很多,其實每天弄壹個就成,堅持下去,離高考還有很長時間,妳要是真下功夫,每天拿出半小時時間,語文文言文肯定不成問題的。

另外,把書上的文言文好好復習,雖然課內基本不考,可即使考課外的,也就是那點知識,加油吧!

7. 寫壹篇關於古文的體會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這是《論語》中孔子教育他弟子的話。壹***只有十二個字。

意義很深,好像是針對我們這些子孫們說的那樣。請同學們先多讀幾遍,看能讀通否?如果妳終於領悟了,妳壹定會感到十分愉悅。如果還不能斷句,那麽聽我細細道來。

先看字。十二個字中,幾乎每個字都認識,不過有幾個字意思不明:“出”、“恥”、“躬”、“逮”。想壹想,“出”是“出來”之意。這裏指什麽?前面有壹個“言”字,可以推斷,是指“話說出來”,“恥”,原是“恥辱”之意,這裏明顯是“感到恥辱”、“以……為恥”的意思。“躬”,聯想壹下“鞠躬盡瘁”這個成語,便可知是“自己”、“自身”之意。“逮”這個字較難,但只要回憶壹下學過的《陳情表》中的“逮及聖朝”,便可知“逮”就是“及”,也就是“達到”的意思。

詞語基本弄清後,我們再看句子。讀壹下便知,這是“……者,……也”式的判斷句。於是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斷句了:“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於是乎,句意也明朗化了,翻成白話是:“古代的人,不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以自己做不到為恥辱。”說得更通俗壹點就是:古人不輕易講話,不輕易承諾,因為怕自己做不到。孔子在教弟子,要講信用,講誠信,不要說大話,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什麽。

到此為止,這句十二個字的話,我們基本弄清了。

“躬”、“逮”,是詞法,古今異義;“恥”是詞法,意動,屬詞性活用;“言之不出”,是句法,是倒裝,“不出言”,可理解為取消獨立性,“言不出”;“……者,……也”是句法,屬判斷句。

請看,這短短的壹句話,幾乎已經包含了古漢語所有的語法特點。而且,是何等言簡意深、何等有魅力。從以上這個例子,可知學文言文之二難和二魅力。

難有二。壹是文字障礙:文言中有些字已經不用或者不常用了,有些詞意義已經變了,有些句子在今天看來,是縮短了顛倒了。二是年代隔閡,文章的背景不同了,當年的文化(如習慣)遷移了。

魅力也有二。壹是作為現代漢語的源頭,它與我們的思想語言有血肉的聯系。二是在大浪淘沙後,流傳至今的古文,大多是沈澱下來的精華。

我們之所以頭痛文言,也有二:壹是以為古文說的是陳年舊賬,殊不知,那是我們祖先生活思想的寶貴檔案。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二是認為學古文是死記硬背,太枯燥。殊不知,古文中有多少有滋有味的故事,有多少有血有肉的情感,有多少有苦有樂的靈魂!只要妳真正走進去,妳就會興趣盎然,壹點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

好吧,在以後的日子裏,讓我們壹起來品味、欣賞、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