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宋兩岸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古宋河流經的河南省鹿邑縣,是中國道教鼻祖老子李二的故鄉。相傳老子曾經來到鹿邑縣棗集鎮現在所在的地方,用許多鹿茸皮換了酒。但他只拿了壹個裝著小牛奶的葫蘆作為容器。酒坊老板很驚訝,很不情願地把葫蘆放進了酒壇。沒想到,壹瞬間,壹壇子酒全裝進了葫蘆裏。我自己喝了壹大口後,把葫蘆裏剩下的酒倒進了宋河。突然,宋河洶湧澎湃,綠浪翻滾,而老子卻騎著壹輛綠色的牛飄走了。從此,宋河釀造的酒就被稱為“棗酒集”,醇香甘甜,無與倫比。後人用“壹只綠波飛白鷺,空中壹只藍牛”的詩句描述了這個生動的故事。如今,外地人來鹿邑縣呆上壹段時間,就會發現這裏的井水明顯有點甜,入口後似乎還有余味,醇厚而感傷。
河洛文化-河洛春秋-老子煉丹與翠雲峰
洛陽以北約4公裏的邙山山頂翠雲峰,相傳是太上老君煉丹。
老子,名重耳,字伯陽,楚國古縣曲仁裏人。
傳說他媽媽感覺懷了流星,順產。他媽懷了他72年,剖開他媽左腋下生的,白發蒼蒼,所以叫“老子”。他的母親在李子樹下生下了他。他倒在地上還能說話,指著李殊說:“以此為我姓”。他耳朵上有三個洞,目的是重耳沒有輪子(故名重耳,又名鐵鍋);眉如北鬥,色青,中有紫毛,長五寸;眼瞳,綠色的肌腱穿過它,有紫色的光;雙柱鼻;嘴是方的,有六百八十四顆牙齒,像壹座方丘,頰上有橫脊。
他就是這樣壹個神奇的人,所以成為周代國家圖書館“王城保管室”的負責官員“柱下史”。
公元前520年,老子52歲的時候,周朝外交困難,出現了爭奪皇位的內鬥。藏經閣的所有書籍和記錄都被王子超等人收入了楚國,諸侯國越來越強大,對朝廷垂涎三尺。眼看周氏日漸衰落,老子無書可管,只好離開王浣,前往城北邙嶺最高的翠雲峰,靜心養身。
翠雲峰松柏蔥郁,俯瞰之下,洛河、龍門山、萬安山、望城歷歷在目,讓人豁然開朗。仕途失意後,我把精力投入到煉丹上。他建造了阿泰赤八卦爐,用內外壹致的原理調動天、地、水、火、雷、山、風、澤、雲的靈性。煉了9981天,開爐時有壹聲崩響,還是像地震壹樣。只見千萬道金光在爐廳進進出出,直沖雲霄。我拿了壹個自己用,突然脫了骨頭,臉都紫了。
上山時,我把青牛拴在翠雲峰旁的壹個山谷裏,以求安心。丹成之後,老子用仙丹沾了青牛,青牛就變成了神奇的牛。老子騎著青牛自由自在,出門到函谷關,留下了傳世佳作《道德經》。後來又傳天竺西行教化胡人。其實就藏在欒川縣伏牛山主峰老君山。北魏時,山上建有老君廟和太宗祠,並進行整修。明代的藥竈、丹爐都保留下來了。現在已經裝修好了。
唐朝時,為了紀念道教創始人,在翠雲峰上建了壹座廟,叫上清宮,在拴牛的地方建了壹座“青牛廟”,也叫“夏青宮”,拴牛的山谷叫“青牛谷”。明代詩人張在《青牛吼谷》中描述了這個故事:
這條大道通向哪裏?壹個滿頭白發的老人
歷史上著名的逃柱,和丹蓮翠雲宮。
紫氣沖關,青牛吼谷。
流沙過萬裏,西尋真空。
河洛文化-河洛春秋-老子:上清宮創始人
那時候翠雲峰的植被壹定很好,從它的名字就能看出來:“翠”是用綠樹點綴的;“雲”是靠地勢高支撐的。查資料:翠雲峰位於邙山最高點,海拔150米。當妳在這裏登機時,妳可以俯瞰和思考,所以我不時地走上來四處看看。再來看《重修上清宮碑》,上面寫著崔雲峰“背邙山故地,面伊洛溪,倚山川,臨小室,背太行山,跨函谷關...山川秀美,雲開天辟地”。道士道:“妳想想。翠雲峰周圍有這麽好的山和水,這真是壹個修行開悟的好地方。在洛陽工作的老子不能在這裏修行嗎?”?傳說老子下班後經常來翠雲峰修行煉丹寫書。雖然祖籍是李湘古縣(今河南鹿邑縣)曲仁裏,但他6歲時隨父親李幹舉遷居東周都城洛邑,在此壹住就是60多年。
老子悟道後,吸引了天下好學之士。其中有壹個人想向他學習,這個人就是魯國的學者孔子。公元前523年,魯國國王送給孔子壹輛牛車和壹個書童,30歲的孔子風塵仆仆地來到洛陽。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確:壹是學習“先王制度”,二是探尋“禮樂之源”,三是考察“道德之規”。老子接受孔子的詢問,有時在城中,有時在翠雲峰。
壹次會議後,老子問孔子:“妳現在在讀什麽書?”子曰:“吾讀周易,諸聖讀此書。”老子當即否定,說:“聖人可以讀。為什麽要讀?妳知道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麽嗎?”孔子答:“是為了宣揚仁義。”老子說:“所謂仁義,是壹種迷惑人心的東西,就像蚊子晚上咬人壹樣,只能給人添麻煩。”
講到這裏,老子頓了頓,繼續說:“妳看,天鵝天天不洗澡羽毛自然白,烏鴉天天不染墨水自然黑。天高,地厚,日月來了就發光,星辰來了就有序排列,植物生來就有差異。如果妳修行佛法,妳要遵從自然規律,妳自然會得道。宣揚仁義有什麽用?那不是和敲鑼打鼓找迷羊壹樣可笑嗎?”
接二連三的教訓愚弄了孔子,孔子壹句話也沒說。
老子又問:“妳認為妳達到道了嗎?”
子曰:“我求道二十七年,仍無道!”"
老子說:“如果道是可以給人的有形之物,那麽人就會努力給王;如果陶可以送人,人家就送給親人;道若能說清楚,人就講給兄弟聽;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人們就會競相傳給自己的子女。然而,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壹個人如果內心對道沒有壹個正確的認識,那道就不會上他的心!"
這些話,看似簡單,實則很有深意,孔子有點不解。他辯解道:“我也在努力!壹直在學《詩經》《尚書》《李》《越》《易》《春秋》。我解釋過前輩的治國之道,見過70多個君主,但沒有壹個采納我的想法。看來人太難說服了!”老子說:“妳所學的六藝,不過是前王時代的舊事。說他們有什麽用?”妳現在學的也是老東西。"
孔子虔誠地聽了,說回到魯就恢復周禮,老子認為不可能。老子說:“禮要與時俱進。如今世道變了,《周》之禮已不適合時勢。”他告誡孔子:“妳說的那些人,骨頭都爛了,話卻還在。”。作為壹個君子,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應該從政。如果時機不成熟,就讓它像艾蒿壹樣吧。擅長做生意的人對別人隱瞞他們的貨物。雖然他們很富有,但他們似乎壹無所有。德高望重的君子,往往和蠢人壹樣赤裸。妳要丟掉妳的驕傲和欲望,丟掉妳執著的野心,因為這些東西對妳壹點好處都沒有。我只能告訴妳這些。"
老子講話有點生硬難聽,孔子聽後卻明白了:老子已經完全悟道了!後來的歷史證明,老子的預見完全正確,孔子後來周遊列國恢復《周》之禮,實在不得人心,處處碰壁。
喔!今天想起來,偉大的孔子就像老子面前的小學生。他從老子回來後,三天沒說話。他的學生子貢很奇怪,就問老師這是怎麽回事。孔子說:“鳥,我知道它會飛;魚,我知道它會遊泳;野獸,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東西,我用網就能抓到;會遊泳,我可以用絲線抓住它;能飛的東西,我能用箭射它。至於龍,我不知道它是怎麽帶著風雲上天的。今天看到老子了,他像龍壹樣深不可測!"
其實他應該補充壹句:“在魯、魏這樣的小國,我只要旅行就可以講學。在楚國和齊國這樣的大國,我想接近他們的君主就能接近,但是洛陽這樣的城池我就不知道深淺了!我在別處當老師,卻來洛陽當學生!”
孔子來洛陽見到老子,真的很震驚。
後來有人問起他的看法,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抑郁癥,我是周的!””回答幹脆、簡潔而堅定。
老子離開洛陽後,洛陽人在翠雲峰修建了老子廟。
孔子離開洛陽,回到魯,創立了他的儒學。洛陽的老子還是周代國家圖書館的館長。關於孔子在周向老子學習,在《史記》《老子韓非傳》中有明確的記載。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曾多次參觀上清宮。那時候道士是老師但是新來的。我問他“孔子訪周”的事,他給我看了壹副對聯:
學傳東魯三千士,傳西周八百年道。
當時我眼睛壹亮,就問他哪來的。他說是道友送的,這副對聯真好。只需要14個字就可以把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的東西全部總結出來。但是,我很疑惑:西周和東周加起來的壽命是800年,其中西周不到300年。怎麽能說“道衍西周八百年”?後來想了想才明白,原來只是為了對仗,因為對聯的第壹部分有“魯東”二字,第二部分關於“西周”得很工整。我們只能這樣理解。這次來看清宮,發現到處都很少有對聯。要是我能刻這些對聯就好了!
我們繼續說老子。
老子是個了不起的人。他壹邊打工寫書,壹邊在城裏打工,在翠雲峰煉丹。他站在入世和出世之間,時刻準備著退休。後來,周王室發生了爭奪王權的內亂。當王子超看到他無法贏得王位時,他命令人們帶著所有的書籍和檔案逃到楚國。
這無異於出賣國家文物,可急死老子了。但他是個王子,我阻止不了他!但隨著文物的流失,他總是被懷疑失職。他在洛陽呆不下去了,就登上翠雲峰,牽了壹頭青牛,帶了壹個極其優秀的少年,往西而去。
當時我走的很匆忙,連死亡筆記都沒帶。沒有相關文件我們怎麽通過?所以當我走到靈寶的函谷關時,他被擋住了。
有趣的是,函谷關的關嶺尹有壹個很好的大腦。他知道這位白胡子老頭雖然和家裏沒什麽關系,卻很有學問,於是被恭維,被邀請,被迫害,當晚就讓老子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讓他過關了。其實現在看來,《道德經》的每壹句話都是本質的、合理的,幾乎涵蓋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怎麽可能壹蹴而就?《道德經》這部經典,必須在洛陽寫成,才能在函谷關脫口而出,也可以先在老子腦子裏背下來,再當著尹的面寫出來,這才是最終版本。而他第壹次策劃文章布局的地方,壹定是在洛陽城和翠雲峰。
話說我來牽翠雲峰上吃草的青牛時,牛見要出洛陽了,對著西邊吼了三聲。因此,洛陽人在青牛吃草的地方修建了青牛觀,並將青牛觀西側的山谷稱為青牛谷,沿用至今。牛是青牛,與道家色彩“青色”相協調。能看到地貌的人今天還能看到,這裏的地貌像壹頭牛,頭西尾東,大方向是西。東方似乎也沒什麽留給它的了,就像他的師父老子寫完《道德經》後義無反顧地離開了函谷關。
雖然走了,但終究帶不走崔雲峰。他在這裏悟道成功,這裏成為道教的發源地。他也被尊為道教的鼻祖,洛陽成為道教的搖籃。他離開洛陽後,洛陽人在翠雲峰建了老子廟來紀念他。這是上清宮的原型。
上清宮奠基第壹人老子,在邙山翠雲峰留下了壹條遊仙之路,被人追捧,發展為道教。我常想:洛陽人總是以白馬寺為“釋源”、“祖庭”為榮。其實上清宮不就是“道教之源”、“祖庭”嗎?故宋曰:洛陽上清宮,道教之源;至今懷念老子,飛檐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