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茶名茶字,我國歷史上稱謂和寫法極其復雜。筆者參加《中
國茶葉大辭典》壹書詞目的草定,以茶名和茶字的詞目來說,不算“
草中英”、“酪奴”、“草大蟲”、“不夜侯”、“離鄉草”等謔名
趣名,還有荼、?、--、橈、蔎、茗、荈、葭、葭萌、椒、茶、?茶
、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詫等等叫法和寫法。面對這些
茶的方言、俗名、異體字和互相可以通假的字,壹般因其繁也就不想
去探究其中的原因了。其實,如果把這些茶名茶字梳理梳理,找找相
互間的關系,弄不好對我們要求搞清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的起源也有
關系。
上述這些茶名和茶字,看似很多,但如果我們從音節角度上將它
們壹分,不外單音節和雙音節二種。如果將單音節中茶和茶義字去掉
木字旁的俗寫和互可通借的橈、椒等字,剩下的,也就只有《方言》
所提到的“葭”和陸羽《茶經》記載的“壹曰茶、二曰~--、三曰蔎、
四曰茗、五曰荈”這幾個字了。雙音節的除去由二個單音節茶或茶義
字構成的復合詞,如茶茗、茗茶和荈詫等等,也就只剩苦荼和葭萌二
詞了。這也就是唐以前的茶名和茶字的基本情況。那麽,這七八個茶
葉名詞,又以何者為先呢?從現有的文獻來說,還是以《爾雅》中關
於茶的釋文為早。其載:“~--,苦荼。” ①《爾雅》是秦漢間的壹
部辭書,“~--”和“苦荼”,也可以說是我國漢語和漢文中以雙音節
茶名來釋單音節茶字的二個茶的最早記載。關於這點,四川省林業學
校林鴻榮先生在《茶事探源》壹文中,考釋得非常清楚。其稱《爾雅
》“~--,苦荼”的釋文,和有的訓詁書上所說:“聞雅名而不知者,
知其俗斯知其雅矣”,“~--”是茶的雅名,這裏是以俗名來釋雅名
②。而且從晉人郭璞有關這條釋文的註釋“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
為茗,壹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③這點來看,《爾雅》的編者,這裏
還不是以中原而是以蜀人的俗名來釋巴蜀茶的雅名。這裏肯定“苦荼
”是蜀人之語。同樣,我們上面提到的雙音節的“?詫”,也是巴蜀
的方言。這壹點,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所提的“蜚廉、雚菌、荈
詫、白斂” ④的草藥中,將茶不記作“~--”和“苦荼”而稱為“荈
詫”,這明顯也是巴蜀方言的壹種例證。這壹點,浙江農業大學著名
農史專家遊修齡先生關於我國古代作物名實考證的有關文章中講得很
清楚,我國或中原最早的作物名稱,壹般都取單個音節,雙音節的名
物,應考慮來自國外或我國邊疆少數民族。所以,由上筆者不但肯定
我國早期文獻中的雙音節的茶名和茶義字出之巴蜀,而且也相當肯定
,我國茶的單音節名和文,極有可能也源於巴蜀雙音節茶名的省稱和
音譯的不同用字。
這我們還是以陸羽《茶經》所列的茶、~--、蔎、茗、荈這五個單
音節茶名為例。眾所周知,上古無茶字,茶借作荼,至唐時將荼減去
壹筆始有茶字。所以,陸羽《茶經》中的茶字,我們應還原成“荼”
字去考釋。荼是茶字的前身,茶是所有茶和茶義字的“正名”,所以
,茶字考源,我們就先從荼字考起。
前面說過,茶是南方的壹種樹種,飲茶和茶業初興於巴蜀,所以
,我國最初使用漢語漢字的黃河流域,不但沒有茶的概念和知識,連
最早記述茶的“荼”和“~--”字,也是據巴蜀方言茶的字音,在當時
的文字中選借的。如茶字前身的“荼”字,原來就具“苦菜”、“雜
草”和“白色”等多種釋義;《爾雅》中提出的我國第壹個指茶的“
~--”字,原本指楸樹,是古代常用來做棺材和琴瑟的樹種。那麽,荼
字是巴蜀什麽方言的音譯呢?很明顯,它是由《爾雅》“~--,苦荼”
的苦荼演化而來的。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指出,《爾雅》中的草木蟲
魚的俗名,“多取雅之***名,而以味別之” ① 。這即是說,這“苦
荼”的“苦”字,是指“荼”味;“荼”和“~--”,當應是***名了。
對此,或許有人認為這裏 “荼” 音讀為t u ,而“~--”讀作為j
iǎ ,荼、~--怎麽能相***呢?其實這裏的“荼”,古不讀“徒”而
讀“差 ( tsheai )” ①;~--和“差”的讀音就比較接近而
***得起來了。說清楚些,也就是“荼”字是巴蜀“苦荼”俗名的省稱
;苦荼古讀k uatsheai ,《爾雅》~--字,實際也就是“苦
荼”拼讀出來之音譯。所以,我國秦漢時辭書中用“~--”字,史籍中
茶的正名又多用“荼”字,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還是可以互通、互
證和同源。那麽,既是這樣,《爾雅》中“~--”字是出現最早的可以
肯定的茶字,後來為什麽不都從而采用“~--”,如王褒《僮約》“武
陽買荼”,《說文解字》“荼,苦荼也,從艸余聲” ②,《廣雅》“
荊巴間采荼作餅”,在漢和兩晉的文獻中,又大多用荼字以致最後演
化出來的是茶而不是與~--有關的字呢?因為當時能看到和看懂《爾雅
》的,主要也只是少數壹些儒生。另外,~--是“苦荼”的拼讀,荼是
“苦荼”的省讀,二者沒有正確和妥貼之分,所以,壹切取決於用者
習慣。民間特別是大多數勞動人民,他們不知道《爾雅》的苦荼是怎
樣寫的,他們寫茶,當然也就只會就省而不會去講什麽拼讀之字了。
荼和~--字,是源之於蜀人所說的“苦荼”,那麽蔎和茗、荈三字
呢?蔎字的字源,比荼、~--更明確,《方言》清楚指出:“蜀西南人
謂荼曰蔎”,蔎是漢字蜀西南荼的方言的音譯。這裏應該附帶指出,
巴蜀“苦荼”、“蔎詫”和“葭萌”等茶的方言,都是雙音節,為什
麽唯獨蜀西南稱茶曰“蔎”是壹個音節呢?其實蜀西南人稱茶,也應
當是兩個音節的,這裏“蔎”是漢人的音譯,很可能是漢人在擇用什
麽同音字時,將雙音節合成壹個音節了。所以,筆者相當肯定,“蔎
”不是真正的蜀西南茶的方言,而只是按漢人習慣取蜀西南方言拼讀
的音譯。
荈,孫楚《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晉代時,人們還指
“荈”為巴蜀的方物,自然其稱也是巴蜀的方言了。那麽,荈是不是
即“荼荈”的省稱呢?這現在還正在探討中。壹種意見,認為荈即“
荼荈”的省稱,據《三國誌》“密賜荼荈以當酒”,認為“荼荈”壹
詞,可能也當漢以前就存在,而荈字最早見之於三國時張揖的《雜字
》:“荈,茗之別名也” ①;《雜字》可能就是首將“荼荈”簡化。
另壹種意見,認為《雜字》從時間上說,較《三國誌·吳書·韋曜傳
》還要早,故荈和荼荈這雙音節茶名無關。那麽與什麽巴蜀方言有關
呢?與司馬相如《凡將篇》中的“荈詫”有關。“荈詫正讀為t hu
antshiai ,乃是巴蜀雙音節口語的漢語音譯” ②。
茗字和荼、蔎、荈、~--的字音都不同,它是據巴蜀什麽茶的方言
而來呢?林鴻榮先生認為,它是由“葭萌”轉化而來的。關於葭萌蜀
人謂茶的方言,我們在上節已經講述清楚。
據查,葭萌演化而來的茗字,最早見之於兩晉。如《爾雅》郭璞
註稱:“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即是。葭萌明楊慎考“萌音
芒” ③,怎麽又能導出茗字來呢?林鴻榮認為楊慎和後來清代的壹些
儒生釋“萌音芒”,是誤釋,“萌”的正確讀音,因讀“明”。他引
王力先生《同源字典》這段話證說:“清人說,古代讀‘家’如‘姑
’,讀‘明’如芒等等,那也是不夠準確的。假如‘家’、‘姑’完
全同音,‘明’、‘芒’完全同音,後代就沒有再分化為兩音的條件
。我們認為上古韻部也和中古音攝相仿,有兩呼八等。‘家’與‘姑
’,‘明’與‘芒,雖同韻部,不同韻頭,‘家’是K ea ,‘姑
’是K a ;‘明’是 myang ,‘芒’是 mang 。韻頭不
同,後代就有分化的條件了。”林鴻榮接著指出,這K eai “ m
yang ”,當然是古蜀人稱“葭萌”的口語。這壹古蜀方言的讀音
,也是後來我國史籍中四川地名“嘉明”和今天四川茶鄉壹些集鎮還
往往稱“嘉明”的來由。換句話說,巴蜀方言“葭萌”的“萌”,從
來就是讀明不讀“萌”。筆者贊成林鴻榮先生此說,同時也肯定他所
說的“茗”由蜀人方言“葭萌”而來是可以成立的。
上面,我們以有關史實,證明了《茶經》茶之名荼、~--、蔎、茗
、荈等字,源於巴蜀上古茶的雙音節方言。其實實際不只上面幾個名
字,可以說我國歷史上所有的茶和茶義的名與字,無不都出自巴蜀方
言。這壹點,除巴蜀再沒有別的省可以舉出我國史籍中的茶名茶字,
是出自他們的方言了。既然我國乃至全世界的茶名茶字都源出巴蜀,
巴蜀是我國和全世界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也就不言自明了。寫到這
裏,記起西晉文學家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詩。詩太長,這裏不妨
照《茶經》引錄其下半首:“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
,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臨林釣春魚。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蝑。芳荼冠六清
,溢味播九區。人生茍安樂,茲土聊可娛。”這最後四句,特別是“
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二句,不正是我們所說巴蜀是世界茶業和茶葉文化搖籃的最好證
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