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關於臺語註音符號的讀音

關於臺語註音符號的讀音

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鴉片戰爭以後,壹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壹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壹場“切音字運動”。

1913年2月,讀音統壹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壹切字的國音發音”和“采定字母”。會議開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確定了“標準國音”;擬定了壹套註音字母,***39個,這套字母采用漢字筆畫式,字母選自古代漢字,音節采用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三拼制,對雙拼的反切法進行了改進,其用途僅在於標註漢字讀音,不作為拼音文字。這套註音字母後來減為37個(聲母12個,韻母13個,介母3個,比雙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幾乎減少了壹半。

註音字母通過之後,擱置了五年,才於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註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壹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註音字母註音。從1920年到1958年,註音字母在我國使用了近40年的時間。這對於統壹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層官員中有人覺得“註音字母”的名稱不好,改稱為“註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壹種與漢字並行的文字。這就是現在臺灣仍使用的拼音方式。

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采用什麽字母的問題。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葉籟士在發言中說:“從1952年到1954年這個期間,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進行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定幾種草案,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漢字筆畫式)裏頭”。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壹種是拉丁字母式的,壹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采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壹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規範化普通話的壹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

老式拼音在字典中可以看到:

壹、聲母

b p m f

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

d t n l

ㄉ得 ㄊ特 ㄌ訥 ㄋ勒

g k h

ㄍ哥 ㄎ科 ㄏ喝

j q x

ㄐ基 ㄑ欺 ㄒ希

zh ch sh r

ㄓ知 ㄔ蚩 ㄕ詩 ㄖ日

z c s

ㄗ資 ㄘ雌 ㄙ思

二、韻母

i u ü

ㄧ 衣 ㄨ 烏 ㄩ 迂

a ia ua

ㄚ啊 ㄧㄚ 呀 ㄨㄚ 哇

o uo

ㄛ喔 ㄨㄛ 窩

e ie üe

ㄜ鵝 ㄧㄝ 耶 ㄩㄝ 約

ai uai

ㄞ哀 ㄨㄞ 歪

ei uei

ㄟ誒 ㄨㄟ 威

ao iao

ㄠ熬 ㄧㄠ 腰

ou iou

ㄡ歐 ㄧㄡ 憂

an ian uan üan

ㄢ安 ㄧㄢ 煙 ㄨㄢ 彎 ㄩㄢ 冤

en in uen ün

ㄣ恩 ㄧㄣ 因 ㄨㄣ 溫 ㄩㄣ 暈

ang iang uang

ㄤ昂 ㄧㄤ 央 ㄨㄤ 汪

eng ing ueng

ㄥ亨的韻母 ㄧㄥ 英 ㄨㄥ 翁

ong iong

ㄨㄥ轟的韻母 ㄩㄥ 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