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誰知道海綿能吸多少水?

誰知道海綿能吸多少水?

學習條件好,應該有助於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學習條件不好,則不易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其實未必如此。我1965年上小學,1976年高中畢業。我的中小學歲月與十年動亂幾乎完全吻合。與現在相比,我們那時的學習條件實在是差。沒有什麽好書可看;課堂紀律壹塌糊塗;學習時間沒有保證,比如,某些同學鬧得太厲害的時候,我們小學班主任動輒大吼壹聲:“停課!政治可以沖擊壹切!(博主註:這是林彪的口號)”,於是,語文課立刻改成了訓人課。但是,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回過頭來想,當時那麽差的條件對於我居然產生了幾樁好結果。我們小學時的語文書沒有什麽勁(有壹個階段根本沒有語文書,就用“人小誌氣高, 筆小快如刀……”之類的政治歌謠代替語文書),課堂進度也慢,我實在覺得厭煩,就讀《新華字典》作為消遣。讀字典的結果,我的識字量大大增加。初中時壹次搞查字典比賽,老師出了10個難字,要我們查出這些字該讀什麽音,並標明該字在字典的哪頁上。這10個字我幾乎都認識,就直截了當註上了拼音,然後用拼音法(而不是部首法)查出每個字在字典的哪壹頁。於是我輕而易舉地獲得查字典比賽冠軍。若是小學時壹切井然有序,有很多讀物可選擇,我還有興趣讀字典嗎?還能認識那麽多字嗎?我們的數學進度也很慢,我聽得不耐煩,就自己往後面的單元看,看懂了例題,就做後面的習題。別的同學交上去的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如果他們交的話),我交的是自己提前寫的作業。由於這段經歷,我的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工作之後,不管碰到什麽新領域、新學科,我都不怵,反正自己鉆研就是了。設若當時課業繁重,理解老師課堂上教的東西都挺吃力的,那我還會擁有今天的自學能力嗎?我從接觸英語的第壹天起(即從初壹開始)就喜歡上了英語。可是,像樣的英語工具書根本買不到。在整個中學期間,南京市新華書店唯壹有售的英語工具書是《袖珍英漢小詞典》,這本小書都快要被我翻爛了。但是,既然沒有別的書可看,這本小詞典的內容反而就印在腦子裏了。反復翻閱此書的結果,我的詞匯量也在迅速增加。由於不滿足於學校內課時非常有限的英語教學,我開始聽英語廣播講座。那時沒有錄音機,或者說,即使商店裏有賣的,家裏也買不起,我只能守著廣播講座的時間,播壹次,聽壹次。只聽江蘇人民廣播電臺的英語講座,我還感覺不過癮,又開始聽安徽人民廣播電臺的英語講座(其他省份的英語講座我是聽不到的,因為家裏只有很普通的收音機)。可是,安徽臺廣播講座的課本,在江蘇買不到,怎麽辦呢?我就用聽寫的方式做記錄,首先猜測,我聽到的每個生詞大概是怎麽拼寫的,在講座結束後再去試探性地查字典。壹遍又壹遍地聽,居然能把整個課文記錄完整。通過這壹“練習”,我的英語聽力及拼寫能力大大提高。假如當時就有現成的磁帶聽力材料,我還能那麽專心致誌嗎?還能那麽精神高度集中嗎?還能迅速提高聽力水平嗎?回首三十多年前的往事,我發現:條件差未必學習效果差,關鍵是自己是否想學。只要想學,總能想出辦法克服困難。如今,我碰到的某些年輕人盡管面對著較好的學習條件,但是總喜歡抱怨這抱怨那的。我覺得,不要抱怨,潛心向學,路就有可能走通。正如蘇聯電影《列寧在十月》中列寧的衛士瓦西裏所說,“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