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的筆順:橫、撇、豎、點?
不,漢語壹級字 ,讀作bù或者fǒu,最早見於甲骨文 。其本義為名詞,指未經締結構造而直接使用的樹杈上的原始巢居;後引申為禁止、不要,還可表示不是、非等,以上讀作bù;“不”借為“否”時,讀fǒu。
“不(bù)”在古代讀入聲。在普通話中,“不”在去聲(四聲)音節前讀陽平(二聲),其他聲調音節前讀去聲。
《甲骨文字典》:“象花萼之_形,乃_之本字。”(_,花托花萼的底部)《詩·小雅·棠棣》:“棠棣之華,鄂不__(wěi)。”鄭玄箋:“承華(花)者曰‘鄂’,‘不’當作_。_,萼足也。古音‘不’‘_’同。”《說文》解說不確,所訓為假借義。
“不”借用為否定副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前,表相反的意思。《詩·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也可以表示禁止、不要。《孟子·滕文公上》:“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還可表示不是,非。《商君書·更法》:“治世不壹道。”
通“丕(pī)”。大。清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不,_借為丕。”《詩·周頌·清廟》:“不顯不承。”《孟子·滕文公下》作“丕顯”“丕承”。《逸周書·小開》:“汝恭聞不命。”朱右曾校釋:“不,讀為丕。大也。”又通“鄙(bǐ)”。視為鄙陋。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不,_借為鄙。”《韻補·紙韻》:“不,陋也。”《荀子·賦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
“不”借為“否”時,讀fǒu。《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義為鳥向上飛翔,亦音fǒu。《說文》:“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