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
見於初中課本的句子以及解釋如下:
詞義:長久;時間久(跟“暫”相對)。
例句:
久行懷思。——《後漢書·列女傳》
夜久語聲絕。——唐·杜甫《石壕吏》
久已病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不可久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附錄:其他常見義項及例句
動詞義:
1、灸灼。“灸”的古字。
其腹有久故瘢二所。——《睡虎地秦墓竹簡》
久,以後灸之,象人兩脛後有距也。——《說文》
皆木桁,久之。——《儀禮·既夕禮》。註:“當為灸。”
2、支撐。
久諸墻以觀其橈也。——《周禮·廬人》。註:“猶柱也。今本以灸為之。”
3、堵塞。
冪用疏布久之。——《儀禮·士喪禮》
4、等待。
軒驕之兵,則恭敬而久之。——《銀雀山漢墓竹簡》
(5) 滯留。
為久也。——《公羊傳·莊公八年》
寡君以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左傳》。楊伯峻註:“久子,久留子於晉也。”
形容詞義:
1、長久;時間久(跟“暫”相對)。
久行懷思。——《後漢書·列女傳》
夜久語聲絕。——唐·杜甫《石壕吏》
久已病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不可久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2、同“舊”。從前的、先前的。
取完堅,補弊久,去苦惡。——《管子·度地》
時暗而久章者。——《答賓戲》。註:“久,舊也。”
3、指經過的時間。
2. 久, 在漢字起源 時 是什麽意思久
會意。字形字義由“夂”派生出來。“夂”字列在《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399頁,有兩音:1.讀zhǐ。義為“從後至”。2.讀zhōng。義為“終”。“從後至”是指從後往前走時來到終點處,終點也是再出發的起點。這實際上是指日月五星從二十八宿之“尾”、“箕”處“渡過”銀河(古天文學稱為“析木之津”),在“鬥”、“牛”、“女”所組成的“星紀”之次登陸,準備再出發,作下壹次的巡天之旅。“終”者,“冬”也。冬去春來,再作壹次四季輪回。故本字兩種發音下的義項實際是相同的,都是“到達終起點”的意思。在“夂”字形義的基礎上,把它稍為改造壹下,就變形成為“久”字。“久”字本義為“未到終起點”,引申義為“延時”,再引申義為“長時間”。說明:“久”指“長時間”,無燒灼義。“灸”字從久從火,本義為“長時間火灼穴位”。古文獻存在用“久”代替“灸”字的情況,屬不規範用法。不能天真地認定古文獻的漢字用法全部是正確的規範的。
(1) 灸灼。“灸”的古字
其腹有久故瘢二所。——《睡虎地秦墓竹簡》
久,以後灸之,象人兩脛後有距也。——《說文》
引用:/view/290027 詳細的請到百科找
3. 文言文: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其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這句話選自>
譯文:
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疤壹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鐘壹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讓別人把問題說完再慢慢回答;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進行教學的方法。
寓意:
形容在學問上善於問難的人,應當是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像木工砍硬木先從易進斧的地方下手壹樣。
4. “於”在文言文裏的意思是什麽於
(壹)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於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壹個“於”: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於民。
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遊褒禪山記》)
3.由於
①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4.向,對,對於。
①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後壹個“於”:比)(《勸學》)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於是余有嘆焉。(因此)(《遊褒禪山記》)
④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壹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觸龍說趙太後》)
見……於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5. 之在文言文是什麽意思“之”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2)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
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⑶作動詞:往,到。
去、⑷這,此。 ⑸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⑹我。 (7)音節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⑻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壹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
譯時也可省去。 ⑼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
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10)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