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梁實秋先生的寫作風格

梁實秋先生的寫作風格

1 梁實秋先生的沖淡也是他個性的特點之壹,但這壹點似乎並沒有幽默在他文中的位置顯眼。《老年》壹文應是他這壹特點得到充分發揮的代表之作了,文中有道:“五欲全銷,並非易事,若已全銷,人間又還有何留戀的呢。”僅以此壹句作結,便將全文沖淡的感情顯露無疑。說到沖淡,這與他從師周作人不無關系,同樣,他的沖淡雖有自己的特點,卻不及周作人的深刻。我們試比較壹下周作人《故鄉的野草》中的結尾:“沒有錢的人家雖沒有鼓吹,但是船頭上逢窗下總是露些紫雲英和杜鵑的花來,這也就是上墳船的證據了。”這種差距也許可以讓人從另壹角度理解:梁實秋不是天性輕松的嗎?他師承周作人的沖淡,卻不及其深刻;他追慕林語堂的幽默,卻不及其機智,但是,他卻恰到好處的中和了周、林二人的沖淡與幽默,創造出了自己文體的自然與雅潔,自己個性的獨特與完整,不得不說,這種博采眾家之長,自成壹家風格的人生態度是令人贊嘆的。

幽默與沖淡的完美結合,便成壹種極為雅致的文學風格,也成為先生人生態度的精粹,讀其文,觀其人,會有壹種清新而不失典雅的感受。從作品的篇幅來說,多是短小精焊的美文,簡潔明澈,以雅化俗,常使人讀後齒頰留香。在對中國文壇“浪漫之子”徐誌摩的評價之中,有這樣壹句話,給人感受至深,典型體現了雅致文風:“如果真以為詩有翅膀,能把詩人帶到天空,海闊天空的俯瞰這烏煙瘴氣的人間,而且能長久的憑空禦虛,逍遙於浩天之上,則會體驗到真的天堂。”做人怎樣算是雅致?看看梁實秋先生的為人風格:以完美的態度面對人生,以浪漫而務實的態度實現人生,以平淡的過程度過人生,實在是雅致至極。梁先生曾到過四川,稱當地民舍為“雅舍”,壹入住後,久久不願離去,“雅舍”中,梁實秋獲得了作文的雅興與為人的雅趣。同時,逐步奠定了他的雅致之風,鑄就了他的高雅人格,從而也才有了梁實秋的雅致人生。

梁實秋用手中輕快的筆展現了他的人生哲學——嚴謹中有謙遜;輕松後有幽默,更有絲絲的沖淡蘊含其間,匯成清新雋永的雅致人生。他給後輩學者所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是那表面的文字。

讀過梁先生的人生哲學,想想,我們也應拿出人生的鑰匙,開始解讀自己的人生哲學了吧。我們帶著世紀的曙光,因此,我們應陽光壹般的走著;我們帶著時代的使命,因此,我們應自豪的跑著;我們不是弱不禁風、離不開溫室的花,因此,我們應該獨立和堅強的生活;我們更不是歷史的奴隸,因此,我們要帶著個性的翅膀飛翔!如是解讀我們的人生哲學……

從客觀的角度去看梁實秋,我認為,從他的人生哲學中所體現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確有很多閃光的亮點值得我們學習,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永桓不變的人世定則,使得我要努力用全面而批判的眼光去解讀這位文壇名家。他似乎沒有那種浪漫的態度,使得他的文章總是很平實。我並不認為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便是作文的最佳風格,人,應該有浪漫之氣,會想,會追求,而不是僅僅拘束於現實人生。只可惜他沒有從徐誌摩那兒沾染點羅曼蒂克。另外,梁實秋的雜文言辭不夠犀利,缺少點鋒芒,雖然有幽默的諷刺、完整的辯證結構,也不缺少豐富的例證,但氣蘊不夠,便有懈可擊。

作者小處著眼,大處落筆,縱橫生發,筆觸較為恣肆,卻頗有絮語散文的特色,給人們壹種沈靜的感覺。作者以雅致的渲染揭露了這個世界上的高等動物身上的種種疵點,揭示了社會的缺憾。在批評中帶有道德意味,這在不完美的社會中應該說有永久性的價值,可見它在港臺這個世態炎涼的社會中成為人們所喜歡的書,出版達四十多次而不衰,絕非偶然。

文學難得的是忠實——忠於人性。梁實秋的文藝觀有兩個要點:壹是反對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學;二是認為文學應該表達亙古不變的人性。梁氏對人性極其重視,但他所主張的人性是抽象的,超階級的,這顯然是錯誤的。但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暫且拘泥於對當時政治價值和標準,判斷註重藝術方面的借鑒。

2.梁實秋先生,1903年1月6日出生於北京,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今年,是先生誕辰100周年。

梁實秋出生在北京,小時候念過私塾。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讀書。當時的清華學校,是用美國返還中國庚子年的壹半賠款而建的。招生按照當年各省的賠款攤派比率,在清華讀滿八年後,可以出國留學。在清華學校期間,五四運動對他影響很大。1923年,梁實秋赴美留學,先後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數所大學學習。1926年回國,結束了他的學生生涯。梁實秋回國後,壹直從事教育工作,五十年來在國內數所大學任教。梁實秋回國後,曾和胡適、徐誌摩等人***創新月書店,是當時文壇"新月派"後期的大將之壹。早期梁實秋專註於文學批評,堅持將描寫與表達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的文學觀,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和主張的蘇俄"文藝政策",主張"文學無階級",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反對思想統壹,要求思想自由。這期間和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

1938年抗戰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期間,他在副刊上寫了這麽壹篇編者按:現在中國抗戰高於壹切,所以有人壹下筆就忘不了抗戰。我的意見稍為不同。於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木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至於空洞的‘抗戰八股’,那是對誰都沒有益處的。我老實承認,我的交遊不廣,所謂‘文壇’,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處,至於‘文壇’上誰是盟主,誰是大將,我更是茫茫然。這篇小小的編者按引發了文壇的大地震。有人在報紙上說,抗戰時期的壹切都與抗戰有關,寫文章也壹定和抗戰有關聯,妳梁實秋說某些文章可以“與抗戰無關”,是何居心?

“與抗戰無關論”的罪名讓梁實秋背負了幾十年。據說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壹次文學國際會議上,國內大陸的壹位代表還在會議上重提此事。但是據統計,梁實秋在抗戰期間所寫的文章裏,提到"抗戰"二字的次數很多。他在抗戰開始時力主抗戰,被日本人定為抗日分子,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孤身壹人從漢口逃到重慶,和夫人長期別離六年之久。他對日本人的痛恨可想而知。因為壹篇編輯的約稿文章,就說他不支持抗戰的人,未免有些別有用心。

1940年,梁實秋本來想隨壹個訪問團到延安去訪問。毛澤東發電報說,我們不歡迎梁實秋來。梁實秋只好終止隨團訪問。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又把梁實秋定為“為資產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先是魯迅的“喪家的資產階級的泛走狗”,又有毛澤東的親批在後,“反動文人”的罪名,是無論如何也洗不清了。49年梁實秋去臺灣後,他的作品在大陸再也沒有出版過(和魯迅在臺灣的待遇壹樣),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有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

梁實秋年輕時也發表過壹些政治言論,例如和胡適、羅隆基合著《人權宣言》等。到臺灣後,專註於學術和教書,沒有再對國民黨提過什麽意見。李敖寫過壹篇文章《梁實秋偷打印機?》,文中說”國民黨在臺灣,曾派人到梁實秋家搜查,說辦事處偷了打印機。因為現在在臺灣的知名文化人,不是國民黨的大概只有梁實秋了。搜查只是個警告:到臺灣了,還是乖乖的吧。從那以後,梁實秋就再也沒發表過對國民黨不利的言論。這樣壹個軟弱的人,居然也可以譽滿士林而死(大意如此,我找不到原文。出自李敖《君子愛人以色》)。人各有誌,梁實秋無意於政治,也無可厚非。然而李敖持才自傲,看誰不順眼都罵,連提攜他的文壇先輩都不放過,頗有當年魯迅之風。(郭沫若曾說過,魯迅先生除了不罵自己,誰都要罵。)

梁實秋從1930年開始,到1976年,用了三十七年的時間,獨自壹人翻譯《莎士比亞全集》37卷。他還曾編著過三十多本字典和教科書,常見有《遠東英漢大字典》等。這翻譯大師的稱號,梁實秋當之無愧。

梁實秋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就是他的散文了。他的散文幽默風趣,看似平平淡淡,實則用意深遠。他的散文寫前思索再三,壹旦寫成,決不再改。梁實秋與林語堂、周作人,都可稱為散文大家。梁實秋去世後,有人說如今的散文之林,可以用“但恨不見替人”來形容。

他的著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中的“雅舍”,是指抗戰期間在重慶的故居。“雅舍”是梁實秋和他的清華同學吳景超合買的,“雅舍”的名字就來源於吳景超的夫人龔業雅。隨著《雅舍小品》的受人歡迎,“雅舍”之名也越來越大。九十年代,因為重慶市的城區改造,“雅舍”可能要被拆除。消息傳出,冰心、舒乙、李宣華、林海音等紛紛呼籲“雅舍”應該保留。冰心說:“雅舍因為進入了文學作品而不同凡響”,舒乙在《團結報》上發表了《尋找"雅舍"》壹文,論證"雅舍"應該存在的價值。後來在各界的呼籲下,被重慶市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雅舍”得以長存。從這當中可以看出梁實秋散文的受歡迎程度。

晚年梁實秋接受采訪,說壹生中有四個遺憾。壹,有太多的書沒有讀;二,與許多鴻儒沒有深交,轉眼那些人已成為古人;三,虧欠那些幫助過他的人的情誼;四,陸放翁但悲不見九州同,現在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