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入世,是孔子儒學有別於同時代的道家和魏晉逐步引入中國的釋家最顯著的特征。孔子儒學是入世之學,追求的是仁義,仁是內心的仁厚,是個人的道德圓滿;義是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家族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對天下的責任,對宇宙的道德終極關懷。
消極,放棄,逃避,從來就不是孔子儒家的選項;孔子的入世行為,首先是自己積極入世,其次是教育弟子入世,再次是思想入世,當然成就最高的是用思想改變了這個世界,創造了獨壹無二的東方哲學和東方文明。
孔子儒家積極的入世情懷,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哲學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撓,走向繁榮和富強的不竭的動力源泉。顧炎武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是孔子儒家積極入世情懷的最好闡釋。
擴展資料: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
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1、影響深遠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壹。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壹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壹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壹,與其它諸子百家壹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
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2、起源之謎
然而,儒者為何名為儒,儒字又是何種含義?這個卻是許多人皆未求深解的。
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認為,儒有三科,關達、類、私之名,達名為儒。儒者,術士也。(《說文》。)儒之名蓋出於需。需者,雲上於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潦。儒是指壹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 各種宗教儀式。他說:“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
胡適《說儒》中,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人部》對“儒”的解釋為:“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而正是這個將儒釋為柔,引來許多不同的說法,甚至於立場截然不同的大辯論。胡適認為儒者為殷遺民,
而這些人於亡國之後,淪落為執喪禮者,儒為周代社會對有此類文化之術士之蔑稱。因已遭亡國,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勢存在。
據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釋,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舉行祭禮之前,司禮者必齋戒沐浴,以示誠敬。不僅證明了胡適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職人員的論點,也為儒教(非儒學)是宗教找到了證據?[2]?。
李澤厚也認為儒家是巫師演化而來的。孔子自己曾經說過,“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也”。但同時,他也指出了自己與專門溝通鬼神的術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從孔子開始,“儒”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漸漸地脫離了巫的知識範圍。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開私學的教育家,人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為貴族所壟斷的禮儀和各種知識傳播到民間,逐漸形成儒家學派。因此,儒家是承襲殷商以來的巫史文化,發展了西周的禮樂傳統,是壹個重血親人倫,追求現實事功,禮教德治精神始終壹貫的學派。
《漢書·藝文誌》:"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壹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壹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壹學派的稱呼。
莊子後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莊子·漁父》) 。?
3、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史記·孔子世家》載:"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4、發展
儒家在先秦時,和墨家並稱顯學。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即所謂的"焚書坑儒"。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
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壹。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壹是孟子出子思壹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壹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百度百科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