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分析。即對比語言學分為理論對比分析和應用對比分析。前者側重於尋求壹種比較的理論模式,以便對語言進行系統的比較,而後者側重於將比較的結果應用於教學、翻譯和詞典編纂。當對比分析應用於教學時,它就不再是純粹的語言學了。取而代之的是,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篇章語言學、文化語言學、語用學、語言哲學、思維和文化被應用到比較研究中,成為壹種跨學科的研究。這種方法認為外語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犯錯誤的原因,才能有效地預防和糾正這些錯誤。和學生的錯誤。至少那些能明確找到根源的。除了粗心和壹時疏忽,大部分都是因為母語的幹擾。所以外語老師只能拿學生的母語和學過的外語做比較。為了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錯誤分析是建立在外語習得理論的基礎上的。過去這兩種研究方法主要用於研究詞匯、語法現象和句子結構,研究成果主要用於編纂詞典和語法書。而忽略了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
二,英漢文化差異的研究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2.文化習俗。東西方國家在稱呼、問候、謙虛、贊美、表達關心和交談話題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從稱謂上看,中國有兩三千年的封建統治歷史。封建主義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人們非常重視血緣關系。強調年級差異,提倡論資排輩。而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稱謂就簡單多了。爺爺和外公都叫“G r andpa”,叔叔叫“uncl e”。在風格的運用上也有根本的區別。在漢語中,尤其是在正式的交際場合,漢語經常使用“請+祈使”的結構。另壹方面,英國人在正式的交際場合邀請對方時,往往以十天的形式提問,給對方接受和拒絕的選擇。如“過來吃飯吧。顯然,與“請到我的寒舍來”相對應的英語文體表達應該是“W oM d yo u obl i ge m e w i t II a vi s i t?”如果在這裏把中文表達的正式風格轉移到英文上,發出“Plea se obli ge m e w I t h a vi si t”這樣的邀請,肯定會引起誤會。西方人通常可以容忍非母語人士犯的語言錯誤。但是,我還是擔心文化錯誤,尤其是文化禁忌。作者將說英語的人之間的第壹次對話中的“禁忌”歸納為四個字母:W-A-R-M,其中W代表重量,A代表年齡,R代表r el i gi O i l,M代表m ar ri阿格..這也導致了“七不問”:不問年齡、體重、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狀況,不問“去哪裏”和。妳吃過了嗎?"
3.價值體系和思維方式。"傳統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胡文忠。1992)每個社會制度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交往規則,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強制性的作用。對於屬於某種文化的人來說,行為受價值觀支配,在語言上也帶有價值觀的烙印。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是“天人合壹”,即人與自然處於統壹和諧的整體結構中。反映在思維方式上就是整合思維。它是壹種整體優先的認知活動,在語言上體現為綜合的旬形式。這種思維模式首先註重整體形象。然後註意細節。先看整體,再看局部。與此相對應的。西方文化堅持“天人相分”。“主客二分”的哲學觀點認為人是萬物的中心。人與自然相對分離。人應該處於支配和改造的地位。反映在思維方式上,我們往往是先從個別的部分入手,然後再把這些部分組合成壹個整體。也就是分為思維異常。也叫分析思維,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分成不同的句型。我們經常看到這樣壹句話:。房間裏有壹張桌子。在英語中,說“there is a de s k I in there a room——”(先部分後整體)反映了中國人優先考慮整體思維,而英國人優先考慮分析思維的傾向。
158
就時間取向而言,中國人主要關註過去。我經常思考我過去做了什麽,吸取了什麽教訓。西方人關註未來。有強烈的時間“緊迫感”。不追求如何做人而是如何做事。即英漢哲學對“為道”和“為學”的不同側重,決定了英語語言的邏輯性和客觀性。客觀性體現在句型中的被動語態。漢語思維的時空差異決定了英語語言的空間結構,無標記的漢語體現了中國文化追求和諧統壹的整體思維。中國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經常受到這種固有的影響,在用英語表達與時間相關的句子的時候,往往是按照時間順序的。比如“我放學回家”總是用“A ft er sc hool1w ent hom e”。不常用:“1”
當他離開學校時。雖然兩種句式都是對的,但還是能反映出英語句式中兩種不同時間觀念的差異。英語學習者應該有意識地增加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自己的英語句型更加地道、純正。
綜上所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於文化教育的不同,他們的思想體系和信仰體系也不同。在交流中,會涉及到不同的文化風格、風俗習慣。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學習者應該把文化的主要方面,如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作為壹個宏觀的理論理解。同時結合理論對反映差異的詞、句、篇的文化內涵進行微觀分析,將文化異同上升到理性的層面。久而久之,學習者就會對目的語文化產生全景式的印象,熟悉各種具體的差異,從而從目的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因此。外語研究應充分重視文化差異,引導學生了解和適應西方國家的文化。通過各種渠道,培養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避免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