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支鉛筆的支的筆順如下
壹、壹支鉛筆的支的筆順
支字***有4畫,筆畫順序為:橫、豎、橫撇/橫鉤、捺。
二、支的字源演變
會意字。《說文》:“從手持半竹。”構件又是手的象形;全竹作字形“A”,半竹即取其壹半作字形“B”,以手持半竹會離開竹子的竹枝意。戰國古文字有繁簡二體。繁體從又持竹,只是被又在中間隔開,上下各半竹,潦草的則下半竹作字形“C”;簡體或同小篆,或半竹省作字形“D”。
隸變後楷書作支,主要是筆勢變化。《說文》本義是“去竹之枝”,即脫離竹莖的竹枝,引申指植物的枝莖,《詩·衛風·芄蘭》:“芄蘭之支。”後來為此義造專字枝。引申指人的肢體。雲夢秦簡《法律答問》:“若折支指、胅?(體)。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問》:“無以動亓(其)四支而移去其疾。”後來為此義造專字肢。又引申指支應、抗拒。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外支秦魏之兵。”又用作量詞與姓氏。以上讀zhī。支“F”,楚方言,指絮語不清,讀zhì。今支,春秋時山戎屬國;亦古縣名,在今唐山壹帶。以上讀qí。
三、康熙字典對支的解釋
《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巵。《說文》: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註:徐鍇曰:竹葉下垂也。《增韻》:俗作攴,非。
又《韻會》:庶也。《詩·大雅》:本支百世。傳:支,支子也。《儀禮·士昏禮》:支子則稱其宗。註:支子,庶昆弟也。
又《廣韻》:持也。《左傳·定元年》:天之所壞,不可支也。又《周語》:武王克殷,作詩以為飮歌,名之日支。註:支,拄也。又《廣韻》:度也。《晉書·職官誌》:有度支尚書。
又《韻府》:支,券也。《魏書·盧仝傳》:壹支付勛人,壹支付行臺。韓愈《寄崔立之》詩:當如合分支。註:今時人謂析產符契為分支帳。又《大戴禮》:燕支地計眾,不與齊均也。註:支,猶計也。
又《玉篇》:支離自異。《類篇》:壹曰分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支離分赴。註:支離,分散也。又《玉篇》:載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