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chún]是形聲字。小篆,從月(肉),辰聲。隸變後楷書寫作“脣”。漢字簡化後寫作“唇”。
唇的基本解釋
人或某些動物口的周圍的肌肉組織。通稱嘴唇。
唇的詳細解釋
〈名〉
(形聲。從口,辰聲。本義:嘴唇)
同本義
脣,緣也,口之緣也。——《釋名·釋形體》
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左傳·僖公五年》
唇焦口燥呼不得。——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又如:唇吻(言語);唇紅齒白(形容面貌俊美);唇不離腮(比喻親密無間,形影不離);唇齒之邦(非常親密、利害攸關的鄰邦)
4.邊緣
運用音韻知識辨析形聲字
形聲字的聲旁表示字的讀音,但由於古今語音的變化,後來許多字的讀音與聲旁的讀音有所不同,甚至相去甚遠。這種讀音的變化,壹般是有規律可循的。
形聲字是指漢字的壹種造字方式,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兩個文或字復合成體,由表示意義範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
形聲字是最能產的造字形式。意符壹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當,聲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充當。
形聲字的義符只能表示某種意思的範圍或只表示事物的屬類,因而它在形聲字中只是高度概括的類名,並不能表示這個形聲字的具體含義。
例如:項、題、顏、顛等字。
意符既然只是表示某種意思的範疇,那麽範疇可以有大小寬窄之別,因而同用壹個意符的諸多形聲字,其具體含義雖然彼此相關聯,但是這種關聯可能是相同、相近、相通,也可能是相逆、相反。
如從日的形聲字,、晴、昭、晞、昕等含有明亮之意;晚、昧、暗、晦等則含有昏暗之意。因為日頭是自然最大的光源,有日則明,無日則暗,地球上的明暗皆系於日。
唇的康熙字典解釋
唇醜集上口字部唐韻側鄰切集韻之人切,?音眞。說文驚也。廣韻同?。又集韻船倫切,音脣。義同。又之刃切,音震。驚聲。字匯俗作口脣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