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湖南劉氏源流史的凡 例

湖南劉氏源流史的凡 例

壹、本書以史料和譜牒為依據,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據事直書。

二、遷湘始祖“三文”、“五吉”屬於湖南劉氏大宗,後裔有180余萬之眾。明、清兩代,各地遍修族譜,有的在源流世系中,尊楚元王劉交為始祖,有的尊長沙定王劉發為始祖,有的尊中山靖王劉勝為始祖。而在當代各地所修的大量譜誌中,筆者發現只有兩種“依據”:壹是中山靖王劉勝脈孝懷帝劉禪世系,多見於懷化、湘西、常德及部分邵陽劉氏所修大量譜誌當中;二是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安成侯劉蒼世系,多見於長沙、湘潭、益陽、婁底及部分邵陽劉氏所修大量譜誌當中。鑒於這兩種譜源,筆者曾召開當代相關主修人員會議,會議壹致認為,以各地所修族譜為依據,求同存異,不作考辨和註釋。

三、“墨莊”劉式的後裔遍布湖南全省,人口約有200余萬之多。而關於劉式的歷史記載,史料中只有“劉式,系南宋進士”及“出自祁姓堯帝後裔,新喻墨莊劉氏源出彭城”等簡單記述。而在湖南的大量劉氏族譜中,湖南四大主脈楚元王劉交、中山靖王劉勝、長沙定王劉發、漢武帝劉徹,都是墨莊劉式的先祖。筆者查閱了古今關於劉式的文獻,大都只能說明劉式系江西新喻獲斜村(今江西樟樹市黃土崗鎮人)及前後幾代著名人士,而四代以前之祖則有些牽強附會。真正能反映其世系的只有江西、湖南、廣東的劉氏族譜,但這些族譜中無法考證哪家正確。為了尊重各地的譜誌,本書不作考辨。

四、在收集資料、撰寫初稿過程中,筆者發現湖南劉氏大部分出自名門之後。考其源流世系時,卻發現很多問題。如劉式、劉遐、劉禹錫、劉大夏、劉錦棠等人,壹說是劉交後裔,二說是劉勝後裔,三說是劉徹後裔,四說是劉發後裔。並把代數編得模糊不清,世系難辨,甚至把四大主脈中的名人也混淆其中。有的把近代名人也編成了自己的鼻祖。到底是什麽原因呢?筆者認為:“名人後裔之錯出自名人。”歷代各地修譜,壹般都請名人作序,而不少名人在作序時,只知道劉姓源流而不清楚該支脈的源流,故將壹些劉姓名人張冠李戴地寫入序中,以增其色。後人修譜時,又以序為依據,以訛傳訛,終至混亂。本書綜合族賢意見,據譜直書。

五、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部分地方族譜均以手寫石印版,繁體字較多,有的字因加筆少劃無法辨認,有的是新華字典和電腦上無法查找之字,本書則采用舊譜中同壹人有“字”、“名”、“號”之優勢,本書選擇其中壹種編入。

六、舊時遷居時間短、人口少的劉姓,因與遷居時間長、人口多的劉姓同居壹地。由於遷湘始祖時處改朝換代等原因,且東遷西徙,無法認定其鼻祖地,脈系故不相同(或相同也無據可查)。經雙方磋商同意後,有的兩支合譜,有的多支合修。合譜時,考其代數相同,但字輩不同,故合譜新修班輩(又稱派譜)。這種情況,先輩故有相互交叉之處,選其同輩名人為***同鼻祖(或同居地年齡相等定輩份)。本書尊其合譜史料,感其和諧之德,故照舊載之。

七、舊時修譜,雖同居壹地,但同姓而不同宗者,譜牒不相互交流。而有的遷湘始祖因戰避難徙居,有的因族人為官遭禍免其滅門流亡,有的則是因世變隱居。這些人員逃難時大部分未帶族譜,年深日久,子孫發達修譜時,故不知其根。倡修家譜時,遷徙開派始祖後裔詳實不誤,而先輩之源流則用劉姓名人代之,真正是哪支脈系卻無法考證。本書則用其開派始祖所傳世系,上溯源流留疑待考。

八、湖南劉氏遍布百縣(市、區),覆蓋千鄉,涉及萬村,支脈繁多,譜料龐雜。筆者雖歷十余載遍尋族史,足及百縣,但還有多少支劉氏涉及何地、是何脈系並不知情。因近年各地劉氏建祠修譜,尋根問祖者急需源流參考,廣大宗親強烈要求本書問世,作者只好草草收筆。懇請未入本書之宗親,積極提供族史資料,以便再版發行。

九、《湖南姓氏源流史》叢書,系湖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劉繼德研究員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