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清朝並未設宰相這壹官職,但是陳廷敬為官到了文淵閣大學士的級別,相當於舊王朝的宰相,也就是現在的正國級,所以他曾經居住過的府邸被稱作“相府”。
至於為何叫“皇城”,是因為康熙皇帝當年南巡時,曾兩次下榻在陳廷敬府上,這就是“皇城相府”名字的由來。
這座古老的院落,有640間房屋,十六個院落,最早的祖屋是陳廷敬祖上在明朝崇禎年間修建的,分為內城和外城。
相府外城高高的城墻上設有垛口,還有兵丁保安壹類人習武、住宿的房屋,可見當時的治安狀況多麽令人堪憂。
站在外城墻上,可以俯瞰整個相府建築的全貌,灰色屋頂重重疊疊,幾百間房屋高低錯落,非常有氣勢。
陳家從明朝崇禎年間修建第壹間祖屋開始,整個家族將“耕讀傳家”的祖訓和傳統不斷發揚光大,同時,家族的文化底蘊與財富也在慢慢累積,最終留下了我們眼裏看到的這個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皇城相府。
當年為了迎接聖駕,陳廷敬把自己的臥房騰出來,讓給康熙皇帝住,自己搬到了別院的廂房。
古時有避諱的講究,康熙皇帝離開陳家後,那間皇帝住過的屋子就誰也不敢去住了。
後來,這間房子還因久不住人而缺少人氣,屋頂漏雨、發黴,造成房屋損壞。康熙皇帝駕崩以後,陳家的後人才陸陸續續有人搬進去住了。
這間康熙住過的陳廷敬的臥房,外觀雖然看著還算好,但是因為冒雨參觀,屋頂漏雨還是蠻嚴重的,室內陳列的幾件仿古家具,用防雨布遮擋著。
皇城相府給人帶來的整體感覺是莊重古樸,沒有絲毫的華麗色彩,這與陳廷敬家族的祖訓“清慎廉儉”壹脈相承。
整座院落依山而建,而且是在幾百年間不停的擴建修繕,所以所有房屋的面積都不是很大,幾處花園的規模也很小,有種簇擁之感。
清朝是中國最後壹個大壹統封建王朝,統治者是滿族,國家的核心層全部控制在滿人手裏,漢族官吏想要進入王朝的政治核心是相當困難的。
陳廷敬的祖上曾經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在辛勤勞作和勤儉持家的同時,陳家先祖為後世立下了“耕讀傳家”的祖訓。到明朝時,陳家祖輩在科舉上展露頭腳,並開始入朝為官。
比康熙皇帝大16歲的陳廷敬,20歲考中進士,做過康熙皇帝的老師,還做過35年的經筵講官,是陳家入朝為官的模範與典範,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相當於正國級。
明清時候的經筵,是指皇帝聽講書史的地方。擔任經筵講官的侍讀、侍講是翰林院的壹種官職,壹般由翰林出身的大臣兼任。
由此可知過去在朝為官者的學識可見壹斑。
陳廷敬為官清正廉潔,日常生活克儉成習。在這座老宅子裏生活到20多歲後,陳廷敬就離開老家到京師去任職,直到晚年才回到故裏。
在京師為官期間,為了節省,陳廷敬租住的院落離皇宮非常遠,每次上朝,都要連夜動身才能趕上早朝。
陳家雖是名門望族,但是整個家族盛行勤善仁愛之風。
在皇城相府裏,有壹座獨特的建築,被稱作“河山樓”。
河山樓是陳家為抵禦戰亂和悍匪而修建的壹座防禦性工事,400多年的建築,依然相當堅固。
河山樓外面沒有樓梯,裏面生活設施齊全,可同時容納800多人的生活補給。
縣誌上曾有全村800多口人同時在此避難的記載。
在相府的墻上,陳列著儒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思想精髓,還有陳家對子孫後代治學為人“恒、專、謙、寬、孝、勇、慎”的祖訓。
這不僅是陳家人的祖訓和家訓,也是所有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皇城相府還有壹處小姐院,是陳氏家族中女孩子和侍從女眷集中生活的地方。
小姐們居住的這個院落,與西花園過廊相連,未出嫁的女孩子在這裏吟詩作賦,學習女紅,對弈棋琴。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這座小姐們院落屋子的房頂,全部采用卷棚頂,與其它房屋飛檐鬥拱的屋頂造型有鮮明的差別,從另壹個側面顯示出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特性。
都說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陜西。
很是感慨和羨慕老祖宗給這方土地留下了這麽多的人文古跡,除了滋養人的心靈,還有現實的經濟效益。
陳廷敬是康熙字典的編撰與校閱者,陳府的字典展覽堪稱壹座字典博物館,字典種類繁多,實在是令人大開眼界。
參觀皇城相府,還搭贈了壹個皇城莊園的遊覽項目,園林景色別致優美,很適合家長與小朋友做親子互動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