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這首格律詩需要七個詞和十二行。誰有?

這首格律詩需要七個詞和十二行。誰有?

格律詩是壹種非常註重用詞、押韻、音調和對仗的詩歌。規定詩歌有定句,句中有定字,平仄有嚴格的押韻,格律詩的兩聯要對。它是基於漢語字、音、調的特點,以及詩歌對音樂美、形式美、脫俗美的特殊要求,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源源不絕。

格律詩對音律要求很嚴格。節奏包括押韻和平仄,其中平仄最為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說,“因為格律詩應該是平仄的,所以不應該是平仄的,也就是不規則的詩。”(《給陳毅同誌的壹封信》)

格律詩分為絕句和格律詩,都分為五言和七言,格律詩也有排列。認為絕句是格律詩的分部的觀點應該說是不正確的。絕句是在格律詩之前產生的,而格律詩在絕句產生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定型,所以還是有古代的絕句是違法的,比如我床腳邊那麽亮的壹線。

格律詩的定字定句,需要大家大致了解,值得壹提的是格律詩中間的兩句對聯必須對立。用韻方面,格律詩多以平韻為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其他的單句尾講究平仄,肯定是平仄的反義詞。那麽最難的應該是句中詞的層次化。

在這裏,我們簡單說壹下格律詩的創作規律。關於格律詩的創作,王永藝先生編了壹首歌謠供參考:

米不難記,246分明。第壹句是平,還是平。

上下句要對,相鄰句要粘在壹起。四個字防止孤獨,最後三個字。

重復七節經文,七大定律就成了。雙端是平仄韻,單端更吱吱。

去掉兩個字要七個字,五個字不花錢。妳怎麽知道開始和結束的類型?第壹句話是最終的。

大致意思是:現代詩的格律不難記,每句話的層次壹定要壹致。第壹句中的246這個詞應該是平而偶,或者平而偶。前壹句中的單詞246的水平應該與下壹句中的單詞246的水平相反。鄰句是第壹聯的最後壹句和第二聯的第壹句,246這個字的層次應該是壹樣的。“七個字”的第四個字壹定要防止平。當它是平坦的,並且它的鄰居都是混亂的時候,它被稱為平坦的。每句話的後三個字要防止平仄或混淆。確定格律絕句的步調,重復就成了格律詩。在兩個句子的結尾,格律詩中的每個詞都是平的,押韻的,而在單個句子的結尾,大多數詞都是含糊不清的。七言詩的格律去掉了前兩個字。註意,第四個字此時應該是第二個字,成為五言詩的格律。壹首格律詩是平仄還是平仄,平仄還是平仄,取決於首句的第二個字和句末的字。

明白了嗎?

平仄是現代詩歌中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們說現代詩的格律,主要是說平,偶。

詩歌和韻文中平仄的作用是形成壹種節奏。作家根據漢語聲調的特點,安排壹種高低交替的節奏,這種節奏叫“音律”。《文心雕龍O調》壹文就談到了這個問題。我國學者很早就有意識地利用聲調的交互作用,主要是平調的交互作用,來尋求氣質之美。然而,作為壹個規則,水平和水平的互動始於現代詩歌。

相傳南朝沈約發明了四聲,甚至有人說沈約在《四聲譜》中也規定了平聲的劃分。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聲調在古漢語中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任何人主觀創造的。至於沈約等人有意識地利用音調的互動來寫詩,那自然是可能的。但我們也要承認,聲調的互動是中國詩人在長期創作中積累的藝術經驗,絕不是少數文人所發明的。早在魏晉時期,詩人可能就已經把聲調的互動作為壹種藝術手段進行了探索,但沈約等人只是更積極、更有意識地倡導了這種互動。

平仄互動成為詩歌的格律要求後,其影響是深遠的。不僅近體詩用平行,就連壹些古詩也用平行,這就是所謂的入法古風(見下文)。詩歌不僅使用平仄,連合律、旋律也離不開平仄。知道了現代詩的水平,詞曲的水平就好解決了。

掌握調平並不是很難。以普通話為例,平仄和上聲都是平調,升調和降調都是連音。在古代,入聲的聲調改成上聲和降調是不成問題的,因為上聲、下聲、入聲這三個聲調反正都是悶的。只需要記錄從入聲到平聲、平調變化的字,這樣的字是有限的。吳語、閩語、越語、湘語、贛語等方言的人。能更容易區分平調,因為他們的方言裏還含有入聲。普通話地區,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也有許多地方至今還保存著乳生。所以,經過壹定的學習,各個地方的人區分層次和水平並不是很難。

四聲和偶數聲

四聲,這裏指的是古漢語的四聲。要想知道四聲,心首先要知道四聲是怎麽形成的。所以先從語氣說起。

聲調是漢語(以及其他壹些語言)的特點。漢語的聲調由語音的高低起伏和長短構成,高低起伏是主要因素。以普通話為例,* * *有四個聲調:平調是高平調(不升不降就叫平);上聲是升調(不高不低);升調是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濁音是壹種高聲調。

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但和今天的普通話不完全壹樣。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種聲調在後世分為尹平和楊平。

(2)上聲。這個聲調的壹部分在後代會變成清音。

(3)去探空。這口氣到後世還是清音。

(4)如生。這個音是短音。現代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地仍保存著乳笙。北方也有很多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乳生。

湖南入聲聲調不短,但也保留了入聲的聲調範疇。在北方和西南的大部分口語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在北方,入聲字有的變平,有的變平,有的變升調,有的變降調。就普通話而言,入聲字成為雙音節最多,其次是上聲,上聲字成為最少。西南方言(從湖南到雲南)入聲字都改成陽平。

古代的四聲起伏是什麽形狀?現在我們無法詳細了解。按照傳統,平調應該是中調,上聲應該是升調,降調應該是降調。

入聲應該是短音。康熙字典前面有壹個宋公式,叫做“四聲分法”。上面寫著“順口的聲音,順口的道路,莫迪昂”,

上面的聲音又兇又壯地喊道:

路漫漫其修遠兮,

語氣簡短而急迫。

這種敘述不夠科學,但也讓我們對古代四聲有了壹個大概的了解。

四聲和韻的關系非常密切。韻書裏,聲調不同的字不能視為同音字。詩歌中,聲調不同的詞壹般不能押韻。

韻書上說得很清楚,什麽字屬於什麽調。在今天仍然保留入聲的漢語方言中,壹個字屬於某個聲調是相當明確的。要特別註意讀壹個字和兩個字的情況。有時候,壹個詞有兩個意思(往往是不同的詞類)和兩種發音。比如“For”這個詞,用做“因為”和“for”。在古代漢語中,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舉幾個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雙音節,名詞,騎兵。

思維,平聲,動詞,缺失;脫音,名詞,思想感情。

名聲、平聲、動詞、贊美;雙音節的,名詞,名聲。

骯臟、扁平的聲音、形容詞、汙穢;濁音,動詞,臟。

數、輔音、動詞、計算;雙音、名詞、數字、命運;如聲(讀如新月),形容詞,頻繁。

教學,脫敏,名詞,啟蒙,教育;平生,動詞,使,讓。

命令,無聲,名詞,命令;平生,動詞,使,讓。

禁,無聲,名詞,禁,禁;平生,動詞,能立。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去音(讀起來像孫),不及物動詞,淡化。

有些詞,原本是平聲發音,後來改成了雙音,但詞義和詞性都沒變。“王”、“韓”、“坎”等詞都屬於這壹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有讀音,“望”字總有讀音。還有更復雜的情況:比如“過”字做動詞時,有時會讀兩遍。至於當名詞用,當被解釋為錯的時候,還得讀壹遍。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調的基礎。下面我們將討論調平的問題。

平仄音調

知道了什麽是四聲,就很容易理解平調了。平仄是詩格律的壹個術語:詩人把四聲分為兩類,平仄就是平仄,平仄就是三聲。嗯,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不均勻的意思。是什麽使得把它分成兩類成為可能?因為平聲不升不降,長,而其他三個音確實升不降(入聲也可能微升微降),短,所以形成兩種類型。如果這兩種音調在詩歌中交錯,會使音調多樣化而不單調。古人所謂的“鏗鏘之音”,雖然有很多講究,但也是重要因素之壹。

詩歌中的平仄是如何交錯的?我們可以用兩句話來總結:

(1)平仄行在這句話中是交替出現的;

⑵平線和偶數線在對話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律在格律詩中尤為明顯。

比如毛主席詩詞《長征》第五句、第六句說:金沙水搏雲崖暖,大渡橋橫木上寒。

這兩句詩是平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就這句話來說,每兩個字都有節奏。萍萍的句子後面是徐渭,徐渭後面是萍萍,最後壹個是徐渭。當妳開始壹個句子時,它是平的,平的後面是平的,最後是平的。這就是交替。就句子而言,“金沙”平到“大都”,“水派”平到“橋渡”,“雲崖”平到“鐵索”。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歌的規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討論:詩歌的規則,詩歌的規則。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如何辨別水平。如果妳的方言有口音(比如妳是江蘇、浙江、山西、湖南、華南),那麽問題就好解決了。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中,有四個以上的聲調,不僅有陰陽之分,還有陰陽之分。像廣州如聖,可以分為三類。這都很好辦:把它們組合起來就行了,比如把陰平和陽平組合成壹個平音,把陰上、陽上、陰出、陽出、陰入、陽入組合成壹個平音。問題是妳得先搞清楚妳的方言裏有多少個聲調。有必要找個懂語氣的朋友幫忙。如果妳在語文課上學過方言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並且搞清楚了自己方言的聲調,那就更好了。

如果妳是湖北人,四川人,雲南人,貴州人,廣西北部人,那麽妳的方言裏的入聲字都歸於陽平。這樣就要特別註意陽平字,有些在古代屬於入聲字。至於哪些詞屬於入聲,哪些詞屬於上聲,還得查字典或者韻書。

如果妳是北方人,那麽分辨平仄的方法和湖北等地略有不同。由於普通話的古入聲字大部分都變成了雙音,所以雙音也是壹個連音;另壹部分聲音變了,聲音也低沈了。所以從入到變,從入到變這幾個字並不妨礙我們區分層次;只有當入口被夷平時(尹平和楊平),才很難區分夷平。我們遇到壹個《詩法》規定用韻的地方,詩人用了壹個今天聽起來很平的詞,引起了我們的懷疑。我們可以查字典或者韻書來解。

註意,任何以-n或-ng結尾的字都不會是入聲字。就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北部而言,基本沒有ai、ei、ao、ou等音節。

總之,入聲問題是區分平仄的唯壹障礙。這種障礙只能通過查字典或韻書來消除;但是,練級的道理很好理解。而且中國大概有壹半是留作入聲的,那些地方的人分辨平調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