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壹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壹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壹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大家要註意!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準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想道是什麽。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到了後世禪宗,講壹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講壹個佛字,又帶了壹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裏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壹般人壹聽到佛,腦子裏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後,禪宗幹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辭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盤也可以,說了壹大堆,壹百多個名辭,反正這些都是代號,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這些年來,有許多外國同學研究如何翻譯境界兩個字,我說假使翻成外文的話,勉勉強強可翻譯成現象,但是那仍屬於自然界的觀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註解,很難翻譯。譬如修道見道的境界,藥山禪師就講:‘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裏,擺在桌上,壹個那麽高遠,壹個那麽淺近,這就是個境界。又譬如唐人詩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我們常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就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壹個,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裏都有壹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的晴空,如果沒有壹點雲的話,整個的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裏無雲萬裏天。這是壹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
有壹個和尚住茅蓬的時侯,就寫了壹副很好的對子:‘萬裏青天開笑口,三間白屋豎拳頭’。
像彌勒菩薩壹樣,哈哈大笑,就是我們喜歡塑的壹個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麽都空掉,什麽都喜歡。三間白屋就是三間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裏海闊天空。像這壹類的文字,就描寫壹種境界,但也並不足以代表悟道那個境界。我們的人生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坐在那裏想起來,還搖個頭笑壹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此外,壹個人修道,或者讀書,壹步有壹步的不同境界。像壹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壹個新的靈感,或者畫壹張畫,特別有壹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壹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壹磚頭下去,用水泥壹抹,特別平,心裏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壹切境界,修道人有壹分的成就,境界就有壹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壹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壹種程度。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什麽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壹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發白了,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裏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妳的,是妳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我們曉得,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語;因為把我們言語記錄下來,就變成了文字。中國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叫做中文,英語系統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們的思想、言語的記號。文字有它的境界,我們大家都讀過書,都認得字,可是很少有人變成真正的文學家;因為優美的句子出不來,沒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語成章,話壹講出來就是文章,每壹句話都很優美,很漂亮,因為他有文學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剛經在中國,為什麽那麽吃得開呢?是鳩摩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譯了很多經典,其中金剛經以及法華經,影響中國文化極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調,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壹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此外還有維摩經的文字,也都很特別,是另創壹格的文字意境。後來玄奘法師等人的翻譯,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有辦法超過鳩摩羅什,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樣的讀書學文字,並不壹定能夠成為壹個文學家。同樣的修道,有些只能夠成為修行人,而不能夠成佛,這與文字般若是絕對相關的。清朝有位歷史學家趙翼,也是大詩人,大文豪,他晚年寫了三首有名的詩,其中有壹首說:
少時學語苦難圓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說,年輕的時侯學講話,講不圓滿,自己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年紀老了才知道,學死了也沒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過這是指普通人而言,據我所知所見,有幾位大和尚,並沒有讀過書,也沒有上過壹天學,壹個字也不認識,悟道以後,詩好、文好、樣樣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師見過壹個和尚,本來是壹個剃頭師傅,挑個擔子在鄉下到處走,在滿清的時侯,剃頭的孩子不準參加考試,限制極嚴。可是這位剃頭的大禪師悟了道,什麽都懂,無所不知。他也有壹個廟子,是方丈圓寂時侯,護法給他的。有人叫他楊和尚,有人叫他楊剃頭。壹般讀書人去考他:楊和尚我有句話忘掉了,妳看是出在那本書裏?他說:這在第幾頁那壹本書嘛!我老師年輕的時侯很調皮,故意去問他紅樓夢上壹句話,他都能回答得不錯,那怪極了。有壹個很有錢的人抽鴉片,想戒也戒不掉,後來只有去求這個楊和尚,楊師父啊,妳來幫我剃個頭。剃頭的時侯鴉片煙癮發了,鼻涕、
眼淚直流,很痛苦,這位楊剃頭在他背上拍了壹下說:‘脫了!’就是解脫,頭也幫他剃好了。從此以後,這個人也再不抽鴉片了。
這些是講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後自然發生,不是憑我們的聰明來的。聰明是想出來的,想出來的沒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記憶力也特別高,不光是年輕的事想得起來,前壹輩子讀的書都知道。這個話,妳們諸位聽了,大概覺得很稀奇,的確有這麽壹回事。所以蘇東坡有壹首詩說:‘書到今生讀已遲’。要讀書要早讀,這壹輩子的書是為來生讀的。悟道的時侯,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好的人記憶力強,壹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壹個字壹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壹瞄,這壹頁就過去了,壹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必須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這就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佛經上經常講方便,假使我手裏沒有紙,請妳給我壹張方便方便,這可不是佛學的方便。東漢的霍光大將軍,是大元帥,也是大宰相,東漢壹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歷史批評他四個字:‘不學無術’,說他讀書太少,處理國家大事,在知識見解上,沒有恰當的方法,所以是‘不學無術’。
術,不是手段,壹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別人,自然有他無師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譬如說看佛經,他能夠用特殊的壹種方法,把難懂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用壹種方式表達出來,別人壹聽就懂了,這就屬於方便般若。
我們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壹千只手,每壹只手中有壹只眼睛,頭上有三只眼睛。這位菩薩代表什麽呢?壹個人有壹千只手,壹千只眼睛,妳說這個人辦法多不多?當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麽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壹個會魔術的人,隨手抓壹個東西,都可以變壹個魔術,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屬般若
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壹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眷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
般若的眷屬又是什麽呢?我們都曉得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壹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關於這方面,我暫時不作詳細的報告,因為金剛經的本身內容,就提到了這五樣事。
現在我們已經曉得般若所包涵的內容這樣多,沒有適當的字可以翻譯,所以只能譯音了。般若的內容,包含了悟道之願,換句話說,這個修道的道願,本身就具備了這麽多的內容。
無堅不摧
現在我們手裏的這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什麽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剛兩個字呢?金剛,在金屬之中最堅固,就像金剛鉆壹樣,能破壹切法。也可以說,能建壹切法,而且無堅不摧,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密。金剛經有五六種不同的翻譯,我們慣用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這壹種。有的翻譯,上面加‘能斷’兩個字,意思是能斷世間壹切苦痛、壹切煩惱,而成聖成佛。所以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可能鳩摩羅什認為,這種能斷的精神,已經包含在經文裏了,所以經名不需要特別再加上去。
所謂‘波羅密’,壹般的翻譯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後加壹個多字,成為般若波羅密‘多’。這個‘多’字是尾音,現在的音來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拿古代的梵音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達’。‘多’就是‘達’的音。我們大家慣念的二百六十個字的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常常有人把它稱為‘多心經’,因為西遊記上,把這兩個字與上面切斷了,變成多心經。
現在我們講的這壹本經,如果照含意來說明經名,就是:能斷壹切法,能破壹切煩惱,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脫離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經典。如果我們照舊式廟子裏的講經方法,這個經的題目,壹天講兩個鐘頭,連續講壹個月也講不完。事實上,那壹種講經的方法非常好,解釋得非常詳盡,由文字教育開始,什麽叫經?這個經字就可以講壹個禮拜。什麽叫金剛?又可以講上壹個禮拜,因此壹個題目講完了,個把月過了,金剛經的邊在那裏啊?那叫做無量無邊。現在我們不采用那個辦法,我個人的個性,也是不大適合那種講法,所以我們采取簡單明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