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城的部首

城的部首

城的部首是土。

城(拼音:chéng)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城”的古字寫作“?”,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城”最早見於戰國。“城”本義是城邑四周的墻垣,裏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單用時,多包含城與郭。

城、郭對舉時只指城。城在古代還有國、國家的意思,比如,中央之城就是中央之國的意思。到了現代,城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現代壹些大型營業場所也叫做城,如影城、服裝城。

城的本義指城墻,即古代為防禦或劃分區域而築的高墻,如萬裏長城、城下之盟中的城,都是指這種高墻。城分內外城。內城叫城,外城叫郭。

城墻通常是沿聚居地的四周而建,把聚居地圍在其中,故城又指城墻內的地方、如城區、東城、西城等。由此引申,城又專指城市,與鄉村相對,如城鄉差別、滿城風雨、不夜之城中的城、其義都是相對於鄉村而言的。

康熙字典

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並音成。內曰城,外曰郭。《釋名》:城,成也。壹成而不可毀也。《古今註》:盛也,盛受國都也。《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城。壹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

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裏長城。《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城。城南為南鬥形,城北為北鬥形,因名鬥城。又諸侯僭侈,建城逾制,謂之產城,若生子長大之義。司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