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國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

國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

1. 文言文中“國”是什麽意思

國的意思:

本義:

1)形聲。字從囗從或,或亦聲。“囗”指“四境”、“範圍”。“或”義為“邊境巡邏”。“囗”與“或”聯合起來表示“邊防軍守衛的範圍”。本義:領土。領域。封土。封域。封建邦國。古代王、侯的封地;王的領地或諸侯國的封地稱為國(或邦)。古代的國(漢代以後是郡國)在建制上相當於省、直轄市;而古代的天下相當於國家。古代的國除了具有財政的意義,同時還具有世系的專權,王公侯之嫡長子叫做世子。

國,邦也。——東漢·許慎《說文》

以佐王治邦國。——《周禮·太宰》。註:“大曰邦,小曰國。”

方千裏曰國畿,詛祝以敘國之信用,以資邦國之劑信。——《周禮·大司馬》。註:“國謂王之國;邦國;謂諸侯國也。”

《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丘也聞有國有邦者。——《論語·微子》

《左傳·莊公十年》: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新書·過秦論上》: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2)又如:齊國;晉國;鄭國。

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史記·留侯之家》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齊策》

3)又如:國租(封地的田賦)。

衍生義:

1)國都,壹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又稱國城,國邑。 [capital]

國中九經九緯。——《考工記·匠人》。註:“城內也。”

三曰國禁。——《周禮·士師》。註:“城中也。”

在國曰市井之臣。——《孟子》。註:“謂都邑也。”

土國城漕。——《詩·邶風·擊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壹,中五之壹,小九之壹。——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齊策》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北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又如:國中(王城之內;國內);國人(國都中的人);國遷(國都遷徙);國陰(都城北郊);國郊(國都周圍地名);國禁(古代國都中的禁令);國邑(城邑);國刑(城中施行的刑罰)。

2)帝王。

如:國孝(為皇帝、後妃或皇帝父母服喪);國丈(帝王的嶽父);國太(帝王之母的俗稱);國姻(帝王的姻親)。

3)部落。

《後漢書》:[韓]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壹國焉。大者萬余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

4)地方。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晉·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詩·魏風·碩鼠》

5)家鄉。

《晉書》:[侃]欲遜位歸國,佐吏等苦留之。

現代義:

1)國家。

聊以行國。——《詩·魏風·園有桃》

國無有殘。——《詩·大雅·民勞》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南宋·陸遊《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2)又如袁司馬(袁可立)之起廢讜論,李司農之裕國宏謨。——《睢州誌·藝文》

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鬥。——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序》

3)又如:國紀(舊指國家禮制與法令);國帑(國庫中的錢幣);國祿(國家的俸祿);國課(國稅;國家稅收);國器(可主持國政的人才)。

2. 古文中“國”的意思有哪些,如何區分

〈名〉

1.

(會意。從“囗”( wéi),表示疆域。從或(即“國”)。“或”亦兼表字音。本義:邦國)

2.

周代,天子統治的是“天下”,略等於現在說的“全國” [state]

國,邦也。——《說文》

以佐王治邦國。——《周禮·太宰》。註:“大曰邦,小曰國。”

方千裏曰國畿,詛祝以敘國之信用,以資邦國之劑信。——《周禮·大司馬》。註:“國謂王之國;邦國,謂諸侯國也。”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

丘也聞有國有邦者。——《論語·微子》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左傳·莊公十年》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3.

又如:齊國;晉國;鄭國

4.

國都,壹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又稱國城,國邑 [capital]

國中九經九緯。——《考工記·匠人》。註:“城內也。”

三曰國禁。——《周禮·士師》。註:“城中也。”

在國曰市井之臣。——《孟子》。註:“謂都邑也。”

土國地漕。——《詩·邶風·擊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壹,中五之壹,小九之壹。——《左傳·隱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齊策》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範仲淹《嶽陽樓記》

5.

又如:國中(王城之內;國內);國人(國都中的人);國遷(國都遷徙);國陰(都城北郊);國郊(國都周圍地名);國禁(古代國都中的禁令);國邑(城邑);國刑(城中施行的刑罰)

6.

國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國。——《詩·魏風·園有桃》

國無有殘。——《詩·大雅·民勞》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宋· 陸遊《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鬥。——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國紀(舊指國家禮制與法令);國帑(國庫中的錢幣);國祿(國家的俸祿);國課(國稅;國家稅收);國器(可主持國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漢王之國,良送至 褒中。——《史記·留侯之家》

孟嘗君就國於 薛。——《戰國策·齊策》

9.

又如:國租(封地的田賦)

10.

帝王 [emperor's]。如:國孝(為皇帝、後妃或皇帝父母服喪);國丈(帝王的嶽父);國太(帝王之母的俗稱);國姻(帝王的姻親)

11.

部落 [tribe]

[韓]凡七十八國。 伯濟是其壹國焉。大者萬余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後漢書》

12.

地方 [place]

荊州北據 漢沔,利盡南海,東連 吳會,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國。—— 晉· 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詩·魏風·碩鼠》

13.

家鄉 [hometown]

[侃]欲遜位歸國,佐吏等苦留之。——《晉書》

14.

3. 文言文中的"國"有那些意思

人們聚居的地方稱作邑,《說文》中解釋說:“邑,國也。”

邑就是國。 西周時期,人們要表示“國家”的意思,壹般用“邦”字。

銅鼎銘文中的“國”字寫成“或”字。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從口從戈,壹以戈,壹為守,其義尚不明。

蓋口為國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衛之,則其壹為表示領土之境界意,壹為有時如亙之有二線,亦猶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壹個有柵欄圍著的重要地方,從早期的“或”字看來,“口”的四方都有壹橫,這壹橫很可能是“止”字的簡化,表示這重地是有人在四邊把守著的。

後來這四筆,簡化成壹筆;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衛人口、保衛土地。 後來,這個表示國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變成“域”字。

4.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

1.定義: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3.結構: (1)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

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

"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②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裏,(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

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固定結構 1)、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