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記載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時。這是壹個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小官。當時魯國王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權貴,竟接連三次受到黜免,恨不得誌。100多年後的孔子在談到這事時還十分氣憤,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柳下惠雖然屢受打擊排擠,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但都被他壹壹拒絕了。有人問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意思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堅持了做人的原則。如果壹直堅持下去,到了哪裏也難免遭遇被黜免的結果;如果放棄做人的原則,在魯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鄉呢?
《國語》記載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現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麽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於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柳下惠有壹個弟弟叫展喜,在魯為大夫。齊孝公領兵伐魯。魯僖公派展喜去慰勞士兵以便迎戰。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讓他到齊營去見齊孝公。孝公問,“我齊國大軍壓境,妳們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會害怕呢,君子是不會害怕的!”孝公不解地問為什麽。展喜說,“憑先王之命。當初魯之始封國君周公和齊之始封國君太公曾***同輔佐周成王。成王曾賜以盟書,說齊魯兩國今後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殘殺。現在盟約尚藏在內府,載於史書,每當新君即位都要鄭重地宣誓永誌不忘。妳才即位幾天,怎麽能把這事拋在了腦後?”齊孝公無言可對,自知理虧,只好撤兵。 齊國的國君派人向魯國索要傳世之寶岑鼎。魯莊公舍不得,卻又怕得罪強橫無禮的齊國,遂打算以壹假鼎冒充。但齊國人說:“我們不相信妳們,只相信以真誠正直聞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說這個鼎是真的,我們才放心。”莊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說:“信譽是我壹生唯壹的珍寶,我如果說假話,那就是自毀我珍寶。以毀我的珍寶為代價來保住妳的珍寶,這樣的事我怎麽幹?”莊公無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齊國。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壹只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於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聖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後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後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澤,也應該加以祭祀。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麽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麽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
《巷伯》記載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毛亨註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壹個故事:魯國有壹個獨處壹室的男子,鄰居是壹位獨處壹室的寡婦。壹天夜裏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裏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裏對他說:“妳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妳也壹樣,所以不能讓妳進來。”婦人說:“妳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這個故事說明,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就有了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
《純正蒙求》記載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壹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壹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壹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壹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後世流傳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與這個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編輯本段坐懷不亂
柳下應該是壹個地名。我們現在看到的殘存的城墻始建於東漢時期,東漢建的壹個叫梁父城,當時這個地域在春秋時屬於魯國的轄地,柳下惠這個封地也在梁父城這個範圍之內。柳下惠他實際上不姓柳,他姓展名禽,叫展禽,柳下是他的封邑,柳下惠因地名而得名。 兩千七百年來,許多人都對這個坐懷不亂的故事抱有懷疑態度,這些長滿雜草的殘垣段壁旁是否真的發生過這樣美麗的傳說嗎?而柳下惠究竟是壹個什麽樣的人物呢? 這是西柳村樹立的壹座柳下惠石刻像,春秋戰國時這裏被稱作柳下。柳下如同古代時期的垓下壹樣是壹種地名,柳是中心詞,下是語氣詞。由於西柳村與柳下惠封地的大體位置壹致,因此這裏關於柳下惠的傳說也是最多的。 也是老人家傳下來這種風氣,我們這裏對柳下惠特別崇拜,特別是我們這個村裏的人。村裏的人崇拜到什麽程度呢?人們鄰裏之間打仗鬥毆的基本上沒有,都保持鄰裏和鄰裏之間的和氣。 在西柳村,至今村民還保持這樣的風俗,在每年農歷六月六這壹天做炒面,吃炒面,這樣的風俗當然也與柳下惠有關系。按照村民的說法,陰歷六月六是柳下惠的母親的生日,而六月六前後能夠收獲回家的就只有地裏的麥子,村民們就想只有送壹點麥子給柳下惠的母親做壽,這壹行動感動了柳下惠,柳下惠哭著對鄉親說,今天來的人壹個也不能走,妳們拿了麥子來我也用麥子炒壹些炒面,壹起吃拌炒面來給我的老母親做壽。 為什麽叫六月六的炒面正事正辦呢?柳下惠母親的生日這是壹個正事,鄉鄰都來給他做生日的時候,沒有什麽別的東西,拿了炒面來給她做壽。它這個拌就是攪拌的拌,可是有壹點六月六的炒面正事正辦,就是壹個諧音,正事就是柳下惠母親的生日,拌就是攪拌。 做炒面能夠引出“正事正辦”的民間諺語,可見柳下惠為官做人的方式在家鄉人心中自然是有壹桿秤。即便如此,“坐懷不亂”的故事也不壹定就是真的發生過。因為,這樣的傳說太過於完美了。 其實這個故事從產生到流傳過來,人們對它的真實性壹直是半信半疑,在那個特定環境下柳下惠夜宿國門,在這個地方住宿,壹個女子跑來投宿完全還有可能有其它的方式進行救助,比如說用被子或到其它地方借個火取暖。他為什麽非得用這壹個方式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當時我認為只有他兩個,可是這件事他們兩個都不說,那誰說出來的? 這件事確實有很多個疑點,究竟這些說法有沒有歷史根據呢?如果故事是假的,人們為何會將它與柳下惠捆綁在壹起呢?毛鑄倫先生來泰安已經第三次了,這壹次他終於見到了守墓人石仁勤。籍貫在四川的毛鑄倫為何要三次來祭拜和聖墓呢?這些碑文上會有答案嗎? 同期聲:這也是真正的歷史寫照,泰安縣知縣毛蜀雲老父臺德政碑。 原來修碑的毛知縣就是毛鑄倫的曾祖父毛蜀雲,這就是毛鑄倫來這裏的真正原因。那麽壹個清朝知縣為什麽要下這麽大力氣修和聖墓呢? 如果我們比照壹下,毛蜀雲所在的歷史背景和他個人的心計,和兩千年前的柳下惠,會發現有驚人的相似。他們都是處在壹個亂世,是動蕩的社會。毛蜀雲在清朝末期那時候正是壹個列強入侵,社會黑暗,清廷腐敗,在這麽壹個政治背景下,他的政治主張得不到當政者的重視,他的主張也得不到推行。 看來毛知縣還是壹個相當有心機的人,他希望他這壹個舉動能夠為新泰的壹方百姓帶來壹種新的思潮,也就是起到壹個榜樣的作用。通過壹百年前毛知縣修和聖墓這件事情,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在兩千七百年前,柳下惠在魯國無論在思想還是行為上都應該是壹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 石仁勤壹家在這裏守墓已經經歷了三代人,他說從爺爺開始守墓就是看中了和聖柳下惠的高尚品德。像石仁勤這樣的村民也都能說出來和聖就是壹個在古代求和平、求和諧的人。那麽生活在兩千七百年前的柳下惠他的行為準則究竟是怎麽樣的呢?而和諧的思想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公元前770到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柳下惠與孔子同是這個時代的魯國人,而柳下惠是早於孔子壹百多年的思想家,同諸多列強相比較魯國是壹個弱小的國家。 魯國有個寶貝,叫作岑鼎。這只岑鼎形體巨大,氣勢宏偉,鼎身鑄上精美的花紋,讓人有種震懾心魄的感覺,魯國把它看作鎮國之寶。壹年齊國向魯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進攻,魯國較弱無法對抗齊國的攻擊,齊國就借機要求魯國獻上岑鼎以表誠意。魯國的國君實在舍不得這個寶貝,正在左右為難之際,魯國有個大臣出了個主意:齊人從未見過岑鼎,我們何不另獻壹只鼎去。魯國想讓柳下惠去獻假鼎,因為齊王知道柳下惠非常誠實,是魯國最講信用的人,畢生沒有說過半句謊話。 同期聲:馬培林(新泰博物館原館長) 可是柳下惠就說了,人和人交往最主要是信譽,國與國交往信譽更加重要。我壹生都把信譽當做唯壹的最重要的珍寶,妳現在讓我說假話來保住妳這個珍寶,妳是用毀掉我的珍寶來保住妳的珍寶,這個事絕對不能幹,並且柳下惠就勸魯西公,如果用這個假鼎送過去壹旦被識破後果很嚴重。 那只假鼎用肉眼看上去也是壹個巧奪天工的精品,齊國王確實也沒見過真的岑鼎。當時魯西公又是反復懇求柳下惠,希望他在國家危機時說壹次假話,但是,柳下惠還是對魯國國王說,妳既然已經答應了要把岑鼎送給齊國這就是壹種承諾,是不能夠輕易改變的。魯國君聽了這壹番義正辭嚴的話,知道再說下去也沒有用了,就將真的岑鼎獻給了齊國。 柳下惠用實際行動告訴了人們:無論何種情況下做人的根本就是誠實信用,而做人的信譽是任何寶貝都不能與之相比的。後來不知道從哪朝哪代開始,柳下惠的墓地成為壹方百姓祈求平安的寶地;尤其是宋元明清幾代,每逢天旱求雨,村民百姓便會選擇和聖墓地來舉辦求雨儀式。他們認為和聖的和與河水的河諧音相同,和聖就可以管住河神,因此每逢天旱村中必會在和聖墓前搭臺唱戲,目的是請柳下惠回家看戲,柳下惠壹到求雨必將靈驗。 每到旱季這種在柳下惠墓地前來求雨的行為,卻沒能壹直延續至今,人們的生活已經進入了壹個不再靠天吃飯的時代。 兩千多年前,最終統壹了六國的秦始皇也在擊敗了齊魯大軍後來到過西柳村,然而在這塊孤零零的墓地周邊卻沒有出現過壹個兇猛的秦軍將士,是他們沒有發現和聖墓還是另有原因呢? 同期聲:馬培林(新泰博物館原館長) 秦始皇聽說柳下惠的墓就在這個地方,就馬上下了壹道死命令,對柳下惠墓要嚴格進行保護。在戰國策上記載了有敢去柳下惠墓五十步而樵采者殺無赦,秦國在攻打滅六國攻打各個國家的時候,壹路上可以說是非常嚴酷的殘暴的,用這樣的手段進行侵占,可是到了柳下惠墓前卻壹反常態,變成了另壹種情況。 按照這樣的傳說,秦始皇和他的將士們沒有在和聖墓前出現,究竟是因為那個年代的人們對這樣壹個品德高尚的人抱有壹種崇敬的心情,還是害怕和聖墓的靈氣會阻礙秦國大軍勝利的步伐,這壹切後人只能去猜測始皇當年的真實想法。柳下惠在早於秦始皇400多年前,就已經是壹位列國皆知畢生推崇德禮的思想家。有壹點可以肯定,在秦始皇這位胸懷偉略的君主心中和聖也是很有地位的。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也似乎告訴人們這裏的焦點是體現柳下惠的品德而不是行為。新泰剪紙藝人田曉明創作的坐懷不亂剪紙畫,用另外壹種視角展示出坐懷不亂的全新解釋。 同期聲:(田曉明 民間剪紙藝術家) 下著很大的雨他要回避壹下,到寺廟裏正好碰到壹個女的,女的裸露著身軀,半裸露在那裏擰衣服,他看見了馬上就回避,然後就躲到了槐樹下。 柳下惠兩次回避,壹次是跑到廟中去避雨,當看到已經有壹個女子在其中,並且赤裸著上身正在用力擰著被雨淋濕的衣服,柳下惠馬上第二次回避,跑出小廟,到壹棵槐樹下躲雨,這個版本就變成柳下惠坐在槐樹下心中不慌亂。故事中的懷變成槐樹的槐,它讓柳下惠和女子不發生身體上的接觸,用這種回避問題的方式體現了和聖的品質 在我們繼續尋訪的過程中就有專家指出這個故事本身就像是後人杜撰的,最為突出的疑點就是避雨的小廟,因為在兩千七百年前,還沒有真正的廟宇存在。在泰安我們見到壹位專註柳下惠研究的柳氏後人柳明瑞,他給我們展示了歷史上描述柳下惠坐懷不亂這個事件的各類史料,而眾多史料都是源自《孔子家語———好生》對那段離奇故事的描述。 由於孔子和柳下惠生活的年代相距很近,孔子家語中專門提到柳下惠在城門下用身體救助女子而國人卻可以相信他不是淫亂,這樣就極大地增加了這個故事的可信度。 同期聲:(馬東盈 柳下惠研究院秘書長) 孔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非常熟悉,他對柳下惠這種行為的評價,應該說不壹定有非常準確的依據。在孔子時代柳下惠坐懷不亂的事情是為人所熟知的,且為孔子所肯定的,這是毫無疑問的。[2] 公元前720年,中國中原地帶處在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魯國壹個叫柳下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山東新泰西柳村,誕生了壹個男嬰,起名叫展禽。由於這個男孩後來官至魯國士大夫,並且他的封地名叫柳下,後人開始稱他柳下惠。在弱小的魯國為官的柳下惠壹生沒有說過壹句假話,他壹生致力於用道德和禮儀來規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的和諧,在200年後被孟子稱為和聖。那麽傳說中坐懷不亂這個男女之間的極端事件不論真假,讓它發生在柳下惠這個當時的聖人身上自然就很容易讓世人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