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達而已矣!”
這是孔子說過的話,當然應該是對的,但問題是孔子還說過壹句意思似乎完全相反的話:“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辭”的本意是“訴訟的訟辭”,也指“言語、言辭”,顧“形”而思義,是需要辛苦舌頭動壹動的。訴訟的訟辭重在精確,和人交流時的言語也忌言辭浮誇,把想說的意思表達清楚就可以了——辭達而已矣!——聖人講的沒有錯。
再來看看孔子的另壹句話,古人把壹個漢字稱為壹言,顯然“言”在此處是指書寫而非說話,是用文字來表達傳播思想,也就是寫文章。
太史公說孔子“述而不著”,“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他的“述”,他講述傳承的是堯舜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這些遠古聖王的治理之道,張載所謂“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講這件事。
但孔子也不是完全“述而不著”,“筆削春秋”可以認為是孔子的“著”,孔子主張“不著”,《春秋》卻被認定是孔子的著作,弄得老人家心裏十分不安,發出“毀我者春秋,譽我者春秋”的喟嘆。
孔子的時代知識分子寫文章(文)應該還不是潮流,用嘴巴講授(辭)才是。所以孔子要為“筆削春秋”而內心極度不安,明明寫了也不肯承認,只願意承認刪減了壹部分——“削”。
無獨有偶,春秋時可與孔子比肩齊名的另壹位大聖人老子也是堅持不肯著,“言者不如智者默”是他的名言,大意是:大智慧是不以文字來表達出來的,說出來的就不是高等智慧了。聽起來又像是壹個“拈花微笑,以心印心”的禪宗故事,但老子終於還是在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挾迫,寫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因此還遭到白居易以詩揶揄:
言者不如知者默,
此語我聞自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緣何自著五千文?
白居易只是開開老子的玩笑,但老子事實上也確實是“著”了,而且很可能不是在函谷關那壹點點時間被迫寫下的。倒不是說他寫不出來,是刻不出來。
春秋時的“紙”壹般是“竹簡”和“木櫝”,這樣的“紙”上只能“刻”字,這就會使書寫成為壹項耗時費力的工作,書寫通常只會在帝王諸侯記史記事以及宗廟祭祀等重大活動中使用,民間的活動通常應該是通過嘴巴口口相傳的,也就是“述”。包括孔子老子教授學問傳播思想,用的也是“述”而不是“著”,這其中大概沒有多少道德方面的因素,應該是條件所限風氣使然。這只是我的壹個猜想。
孔子講“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大意是寫出的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夠流傳到遠方,流傳的方式傳抄還是其次,主要依賴於口口相傳,這就既需要文彩還要有韻律,才方便人們傳唱。詩經、漢樂府、唐詩、宋詞其實都是歌詞,是可以配樂傳唱的。
蔡倫造出了廉價優質的紙,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兩樣東西讓文字的傳播效率幾何級數提升,“著”倒成了壹件成本很低效率很高的事,到了明、清小說開始流行,也可以看作是造紙印刷等技術進步的結果。
如果老子與孔子生於這樣的年代,相信也會大著特著來傳播自己的思想。如果還是固執地堅持堅持“述而不著”,就算喊破嗓子喉嚨,又有幾個人聽得到。
只是,“文”這東西還重要嗎?
2
當然重要,沒有外在華麗光彩的形式,誰會去註意那壹沓紙,吸引人註意力還是要靠外表,文彩可以看作是思想的外表,這和美女梳妝是壹致的——長成啥樣是壹方面,“畫”成啥樣也很重要。但畫妝也不亦太過,蘇東坡說:“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妳先要能夠把自己的思想沈澱凝練成或“西湖”或“西子”那樣的尤物,才有資格或“淡裝”或“濃抹”,怎麽看都“相宜”。
亂“書”漸欲迷人眼,能有幾個著作者的思想經得起“卸妝”,世面上暢銷作品又有多少是炒作出來的“俊男靚女”,真正的美是《論語》裏講的“素以為絢也”。
《論語·八佾第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不是我忍不住想過壹過“掉書袋”的癮,子夏這段話對我寫作態度審美觀點影響至深。
這段話的大意是:可愛的笑臉酒窩蕩漾,美麗的雙眸顧盼生姿,是因為白色的底色,成就的美麗絢爛。
子夏問孔子“素以為絢”是在講什麽。
孔子說:繪畫的色彩要在白色之後。白色是根本,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繪制出七彩斑斕的絢麗——這句話能給人以無限瑕想。
十年前為壹本集郵畫冊業務,到北京找到壹家高水平的設計公司,見識了什麽叫做最高水平的設計。
我看到的是壹本黑白設計的影集,還有壹個請柬,也是黑白的,只憑濃淡和光線的變化,就能繪制出莊重聖潔的感覺,心底有壹種東西湧上來,令我對眼前這兩樣作品肅然起敬。我甚至覺得,這就是我心目中婚姻殿堂的神聖感覺。
“只有真正的高手,才敢用黑白的設計!”
設計公司老總如是說。這句話無意中點出了“素以為絢”的真諦。
子夏從中悟出了“禮後乎?”,“禮”只是個儀式,是“素”後面的那個“絢”,所以世稱“禮儀”。儀式之前那個“素”才是“禮”的本真,失去了本真,“禮”就只剩個形式,是“素”後面的那個“絢”,所以世稱“禮儀”。儀式之前那個“素”才是“禮”的本真,失去了本真,“禮”就只剩個形式,宛如經不起卸裝的化裝美女,成了令人厭煩的繁文縟節式的“虛禮”。
孔子欣慰於子夏的穎悟,贊許這個學生啟發到了他這個當老師的,可以與他談壹談《詩》了。《詩》經過孔子整理之後成為《詩經》,是千古文人心中“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壹樣的文字。
不是任誰都有資格談,心裏先輔下那壹片素潔的底色,才有資格品評《詩經》的絢麗本真之美。
3
我們這壹代人大多是在閱讀中成長起來的,讀書伴隨我走過蒙昧童年、青澀少年、青春年華,註定要貫穿我的人生事業,伴著我走進空谷幽泉壹般寧靜深湛的中年,歸於夕陽般溫暖從容的暮年……
但是很可惜,現在已經不再是屬於文字的時代了。每次回家路上,在侯車室,在車箱裏,在低頭玩手機的眾多人群中,很難找出壹個和我壹樣低頭捧讀的人,茫茫人海之中,我仿佛是壹個孤獨的行者。
當因為寫壹本管理方面的書成了不務正業,當讀書寫書也成了壹件需要顧忌與論和照顧影響的事,孤獨之中又會憑添幾分落寞……
前些天淩晨回家在火車站等火車,意外碰到壹位和我壹樣低頭捧讀的女孩,壹個讀書的半打老頭出其不意見到壹個讀書的孩子,欣慰之中又有壹絲壓抑不住的酸楚。火車站汽車站裏已經好多年不再見到賣書的書攤了,這是壹個時代的落幕,在大幕落下之前,另壹個時代早已開啟了……
兩年前搞壹個集郵簽售活動,邀請來壹些文藝界的朋友捧場,書法家、畫家朋友還能在活動現場寫字作畫,為活動添彩聚人氣,作家朋友們就尷尬了,想捧場沒能力,想買點沒銀子,在人聲擾攘的活動現場,發不出自己的聲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這也正是文學、文字乃至文人在當下的真實處境。
連“穿長衫站著喝酒”這點面子上的尊嚴也給剝去了。
十幾年前在和宣傳部做壹個文化項目時第壹次聽到“讀圖時代”這個詞,商品大潮的沖擊之下,隨著廣告業的快速興起,“平面廣告”、“戶外廣告”如雨後春聳,如風起雲湧,似乎,真的已經到了圖片要替代文字的“讀圖時代”,文字是從象形開始的,再重新回歸到“形象”,壹萬年的大輪回,雖不完美卻也圓滿。但這只是壹個小小的“閃回”,根本就沒有什麽“讀圖時代”,新媒體時代來了……
4
如今的人們基本上壹年不讀壹本書,卻還不能就說沒文化。人群中任意拉出壹個人來,“穿越”回到春秋時代,大概都要比孔子懂得多。
據說智商測試的題目每過十幾年就要升級壹次,因為經過幾十年時代變遷社會進步,即便中等智商的人用當年的題目測試,也都能達到120分以上的“高智商”。也就是說,人的思想認知是會隨著社會進步而整體升級的,整體中當然也包括那些不讀書的人。
讀書也早已不再是獲取知識認知世界的惟壹渠道,甚至都不是用得最多的那壹個,幾十年前是電視,近年來是智能手機,文字、圖片、視頻、音頻……這個網絡上要什麽都有,從人的視覺、聽覺、感官全方位360無死角地滿足。沒錯,是滿足。
這樣的體驗已經遠非“言而有文”可堪比擬的了,但我還是和文字壹樣心有不甘,我可以不要文學,卻不能不要思想,像蘇格拉底說的“未經審察的人生不值得活”,我還是願意像家師孔子那樣“朝聞道夕死可矣”,並且要“知其不可為而為”。
網上確實是方便學習和獲取信息的最佳“系統”,我都無法用“渠道”壹類的詞形容無線互聯網集成的網絡,這是壹個龐大無比又無比快捷方便的集成系統,我自己就十多年不再用字典查生字了,用智能手機在博客和QQ空間寫作也有五年多了,近來又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不要為全民低頭玩手機搖頭嘆息,這是時代的大潮,誰也無法抗拒。
寫過《大趨勢》的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已華麗轉身做起了“吳曉波頻道”,我只是個出過壹本管理雜文小冊子的笈笈無名之輩,既無才華守衛文字的防線,也無顏值和魅力吸粉成為新媒體網紅。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能把壹個音頻的“得到”平臺做成匯集眾多名家大腕的知識集成服務平臺,已經三年了我天天都在聽,用耳朵學到的東西不比用眼晴學到的少了。
有時想想自己也會疑感——還有沒有價值固守在文字上——文字有如鄉愁,正在走過中年的心情對文字的牽掛,有如落葉歸根。
今年初夏山東韓雍千裏懷書而來,撫慰我“人到中年的背景離鄉”,相約在東勝秦直道思古論道,他帶了壹塊存有近百萬字的移動硬盤,裏邊存有他解說八部國學經典的七本半書。
“過去我只是喜歡妳,現在開始佩服妳了……”
我對他講這句話時內心掠過的是壹絲“物傷其類”的苦澀,我自己也讀寫這類思想經典、人生智慧的文章,我不忠實於原著者,讀的是他們,寫的是我自己,這就是傳說中的“六經註我”嗎?
就這麽執拗地鉆在故紙堆裏“點鬼簿 ”,活著的人能有幾個肯賞臉點贊打賞的?自費印的這壹千冊多半還是賣不回本錢,那也沒什麽可丟臉的,我倒還可以認為是我思想 太深立意高遠,用“曲高和寡”來給自己美個顏。
讀經典是以求道之心,寫文章出書則是抱了殉道的心情的。
今年11月18曰是我老人家誕辰五十周年,往前趕壹趕,也許可以作為送給自己的壹份生曰禮物,最後壹篇《中庸之用》還差壹小半,序言這就迫不及待先出來“殺青”了。
過去是說話講究“辭達而已矣”,現在要成為寫文章的原則了,尤其是說思想悟人生的文章。文字再優美也敵不過視聽之誘惑,倒不如舍去些浮華,專註於沈澱些思想的重量,在這個越來越碎片化的時代,完整而系統的思想越不容易找到展示的空間了。
孔子能夠像太陽照亮人類文明的萬古長夜,我只是壹顆螢火蟲般暗弱的星星,以我時明時滅的微弱人性之光,溫暖壹些有緣相遇的困惑的眼睛。
繁華落盡之曰,潮水退卻之時,最真實的還是默默爬在海灘上的那些石頭。所以,我的這個集子要命名為《而已集》,是為序。
2018年9月29日晚於鄂爾多斯東勝微家公寓何陋小舍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