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ū kè
2 英文參考shock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
choc [朗道漢英字典]
circulatory collaps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西醫
休克(shock)系指各種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環血容量急劇減少,導致器官和組織微循環灌註不足,致使組織缺氧、細胞代謝紊亂和器官功能受損的綜合征[1]。根據休克的發病過程可分為休克早期和休克期[1]。
休克為病癥名。指機體遭受體外或體內有害因素的強烈襲擊,以致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而迅速產生生理機能嚴重障礙的壹種綜合征。
以出血、外傷、過敏、外科手術等種種損傷或 *** 為誘因發生壹系列的機體反應.結果出現機體功能急劇降低甚至破壞的現象稱為休克。休克是壹種由於有效循環血量銳減、全身微循環障礙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腦、心、肺、腎、肝)嚴重缺血、缺氧的綜合征。其典型表現是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血壓降低、脈搏微弱、神誌模糊。引發休克的因子主要通過血量減少,心輸出量減少及外周血管容量增加等途徑引起有效循環血量劇減、微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缺血、缺氧,代謝紊亂,重要生命器官遭受嚴重的、乃至不可逆的損害。
3.1 休克的臨床表現休克早期:初期患者表現為精神緊張、興奮或煩躁不安、皮膚蒼白、心跳呼吸加快、尿量減少等癥狀[1]。
休克期:隨病情進展,患者出冷汗、四肢濕冷、皮膚很明顯的蒼白、尿少或無尿、皮膚黏膜出現明顯發紺等癥狀[1]。神經系統由興奮轉為抑制,表現為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嚴重時出現意識模糊、昏迷[1]。血壓下降,甚至血壓測不出[1]。
3.2 休克的分類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急性失血超過全身血量的20%(成人約800毫升)即發生休克,超過40%(約1600毫升)瀕於死亡。嚴重的腹瀉、嘔吐所致休克亦屬此類型;
2、心原性休克:由急性心臟射血功能衰竭所引起,最常見於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達80%;
3、感染性休克/膿毒性休克/中毒性休克:主要見於嚴重的細菌感染和敗血癥,死亡率為30~80%;
4、過敏性休克:發生於具有過敏體質的患者。致敏原 *** 組織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引起血管擴張,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而發。常見者如藥物和某些食物(波羅等)過敏,尤以青黴素過敏最為多見,嚴重者數分鐘內不治而亡;
5、神經原性休克;劇烈的疼痛 *** 通過神經反射引起周圍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腦供血不足,導致急劇而短暫的意識喪失,類似於暈厥。有時虛脫與休克相仿,但虛脫的周圍循環衰竭發生突然,持續時間短,尤在及時補液後可迅速矯正,主要發生於大量失水、失血和大汗時,休克的死亡多由於腎、心、肺功能衰竭所致。 在脊髓損傷之後,受損部位以下的脊髓反射出現暫時性的抑制或降低稱為脊髓休克(spinal shock)。這可以看作是由於急劇地解除了來自高位腦中樞的影響.使脊髓神經細胞發生功能失調所致。
6、創傷性休克:創傷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於機體遭受劇烈的暴力打擊,重要臟器損傷、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環血量銳減,微循環灌註不足;以及創傷後的劇烈疼痛、恐懼等多種因素綜合形成的機體代償失調的綜合征。
創傷性休克多見於壹些遭受嚴重創傷的患者,如骨折、擠壓傷、大手術等。血漿或全血喪失至體外,加上損傷部位的出血、水腫和滲出到組織間隙的液體不能參與循環,可使循環血量大減,導致受傷組織逐漸壞死或分解,產生具有血管抑制作用的蛋白分解產物,如組胺、蛋白酶等,引起微血管擴張和管壁通透性增加,也使有效循環血量進壹步減少,組織更加缺血[2]。
3.3 休克的診斷休克的診斷標準[1]:
1.有休克的誘因;
2.意識障礙;
3.脈搏>100次/分或不能觸及;
4.四肢濕冷、再充盈時間>2秒、皮膚花斑、黏膜蒼白/發紺、尿量每小時<0.5ml/kg;
5.收縮壓<90mmHg;
6.脈壓<30mmHg;
7.原高血壓者收縮壓較基礎水平下降>30%。
凡符合1、2、3、4中的兩項和5、6、7中的壹項者,即可診斷。
3.4 休克的治療休克的壹般處理包括患者平臥,全身保暖,盡量少搬動,吸氧,盡量靜脈輸液以擴充血容量等,同時還應針對不同類型的休克采取相應的治療方式。及時診斷、積極治療引起休克的病因是防止休克發生的最有效措施。
詳見低血容量性休克、過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創傷性休克條。
4 中醫休克屬祖國醫學“厥證”“脫證”“亡陰”“亡陽”等範疇。本病的病因有:出血性、創傷性、膿毒性、心原性、神經原性、放射性等[3]。
4.1 診斷要點休克診斷要點:
①休克前期:主要有頭暈,眼花,口幹,惡心,心慌,精神緊張,呼吸增快,四肢溫度正常或發涼,面色蒼白,出冷汗,心跳加快,脈搏有力,血壓正常或稍高等[3]。
②休克低血壓期:主要有面色蒼白,淡漠少言,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皮膚潮濕或幹燥,脈搏細弱,收縮壓降到90毫米汞柱以下,脈壓縮小,尿量明顯減少,甚至無尿[3]。
③休克後期:上述表現繼續加重,呼吸變為表淺不規則,收縮壓降到50毫米汞柱以下或測不出,脈搏多不能觸及,心音微弱,無尿,瞳孔逐漸擴大,意識逐漸朦朧,呈現垂危狀態[3]。
4.2 針灸治療休克應采用針刺綜合法治療:首先,針對休克病因及作壹般抗休克治療,如輸液、糾正酸中毒。其次,采用針刺升壓,以素謬、人中、內關為主,配少沖、少澤、中沖、湧泉、耳針升壓點及呼吸穴。壹般先采用主穴,如半小時無效或1小時內雖有升壓反應,但收縮壓未達到90毫米汞柱,則另加1~2個配穴。手法用中強 *** ,留針,持續或間斷撚轉。收縮壓達90毫米汞柱以上則逐漸延長撚針的間隔時間。收縮壓穩定在90毫米汞柱以上連續3小時,即可出針。若升壓效果不滿意或無效時,應加用藥物等綜合治療。[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