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C
本篇博客是對(美)布朗(Browne,M.N.)、(美)基利(Keeley,S.M)所著,吳禮敬翻譯的《學會提問》(原著第10版)知識點的吸收總結。
整部書教授妳的是如何做壹個慎思明辨的人、學會提問很多恰到好處關鍵問題。 其實,不管是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專業學術討論中,都要學會去提問關鍵問題,去批判性的汲取知識,然後形成自己的觀點,甚至表述壹個讓人所信服的觀點。
通過《學會提問》的通篇閱讀和理解,感覺獲益頗多,故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該著進行知識點的總結:
1、批判性思維表現:
1)、有壹套互相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3)、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2、遇到結論或論據時,兩種常見的思維方式:
1)、海綿式思維:全盤性的吸收閱讀中的知識,沒有自己的觀點
2)、淘金式思維:批判性的汲取閱讀中的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
註:
1、 批判性的提問是檢索信息和搜尋答案的最好方法
2、在決定花去大把時間客觀評估壹個問題之前,最好先問壹下自己:“這個問題關我什麽事?”
3、強勢/弱勢批判性思維的差異:
1)、弱勢批判性思維:目的就是抵制和駁倒那些與妳意見不同的觀點和論述。最終讓不同意見者服服帖帖地甘心認輸。
2)、強勢批判性思維:利用關鍵性問題壹視同仁地質疑壹切主張,包括自己的主張,強迫自己辯證地看待我們的初始看法,保證自己不會變的自欺欺人和人雲亦雲。
4、具有意義的關鍵問題壹覽:
1)、論題和結論是什麽
2)、理由是什麽
3)、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4)、什麽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假設
5)、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6)、證據的效力如此
7)、有沒有替代原因
8)、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9)、有什麽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拓展: 讓對話進行下去的幾個小技巧:
以下開始針對關鍵性問題進行解讀和剖析:
1、論題:
即引發討論的問題或爭議。
2、論題分類:
1)、描述性論題:是指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有關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麽樣的問題。
2)、規定性論題:是指對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什麽是好什麽是壞所提出的問題//有關世界該是什麽樣的問題。
3、結論:
即作者或演說者希望妳接受的信息。
4、怎麽找到壹篇文章的結論?
1)、問問論題是什麽?看看這些位置:標題、開頭、結尾
2)、尋找指示詞(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因此可以斷定、我要說的重點是、顯示出、證明、告訴我們、問題的實質是)
3)、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例句、數據、定義、背景資料、證據)
4)、檢查壹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如果結論不明顯,那麽資料來源和作者或演說者的背景就會變成很有價值的線索。如那些與作者或演說者有關系的組織機構的信息就很重要)
5)、問壹問“所以呢?”(例:在某壹政治廣告中,如“某候選人會對犯罪行為心慈手軟“。此時,對句中”心慈手軟“壹詞的語境,問壹句”所以呢?“,答案就出來了)
只有當妳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時,妳才能判定壹個結論的價值。
1、理由:
我們為什麽要相信某個結論的解釋說明或邏輯依據。
2、論證
由壹個或多個理由來支撐某個結論的的論述,稱之為論證。
3、論證有哪些特點?
1)、論證必有其目的。
2)、論證的質量有高有低。
3)、論證有兩個明顯的必要構成部分:結論+理由。
4、理由常見的提示詞
因為、由於、因為這個原因、因為這個事實、鑒於、由以下材料支撐、因為證據是、研究顯示、(第壹、第二、第三)
5、如何讓自己做到理由和結論壹目了然?
1)、在作出結論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種種理由。
2)、找到涵蓋妳論題的主要刊物。
3)、幫助讀者確定妳的理由。
總結:
1、理由是模具,結論據此成型。
2、結論本身並不是證據,它是由壹個證據或其他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
針對多義詞或短語,只有理解了這些關鍵詞或短語的意思(無論是直接還是含蓄的意思),妳才能對壹個論證進行評價。
1、關鍵詞或短語:
這裏指這些詞或短語在論題的上下文語境裏有不止壹個意思可以解釋的通。
2、怎麽找到關鍵詞?
1)、檢查論題看有沒有關鍵詞
2)、在理由和結論在尋找關鍵詞或短語
3)、留意抽象的詞或短語
4)、通過反串來判斷別人怎樣給妳特定的詞或短語下不同的定義
總結:
1、字典裏的定義不壹定適合文章裏的情景,只有出現在分析推理過程中,意思不明確的詞才最為關鍵
2、小心那些飽含感情色彩的詞語,它會讓妳的思維短路
3、誰想要說服妳,誰就得負責解釋清楚
1、假設
我們把沒有說明出來的想法稱之為假設
2、假設有哪些特征?
1)、隱藏或沒有說明出來(大多數情況下如此);
2)、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3)、對判斷其結論有較大影響;
4)、可能有壹定的欺騙性;
3、價值觀假設
在特定情形下沒有明說出來的喜歡壹種價值觀超過另壹種價值觀的偏向。
4、描述性假設
沒有說出來的關於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是怎麽樣的壹種假設
5、如何尋找價值觀結社的線索?
1)、調查作者的背景;
2)、問壹下”為什麽作者的立場產生的結果對她而言顯得那樣重要?“
3)、尋找類似的社會辯論,看看同類的價值觀假設;
4)、使用反串的方法,采取與作者相反的立場,看看哪些價值觀對這壹相反立場顯得非常重要;
5)、找壹常見的價值觀沖突,例如個體責任與集體責任之間的沖突。
6、如何尋找描述性假設的線索?
1)、不斷思考理由和結論之間的鴻溝;
2)、尋找支持理由的哪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對立的反對立場;
4)、意識到還有其他潛在的方法可以獲得理由中提到的種種好處;
5)、對論題進壹步學習了解。
總結:
1)、先檢查理由,然後檢查結論,尋找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2)、所謂假設,就是壹種看法,通常沒有明說出來,而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並用來證明其表面的推理論證;
3)、在尋找價值觀假設的時候,妳應該盡量壹直說明價值傾向;
4)、涉及規定性論題的完整推理離不開理由和價值觀假設。
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就在於判定結論的可接受程度或者價值大小。
1、謬誤
所謂謬誤,就是推理中的壹種欺騙手段,作者kennel利用這個欺騙手段來說服妳采納其結論。
2、謬誤的常見方式有哪些?
1)、提供的推理是明顯錯誤的或者讓人不能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結論顯得毫無關系;
2)、把那些明明和結論無關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結論有關,以此來分散我們的註意力;
3)、看似為結論找證據,而證據算數的前提則取決於結論本身已經成立。
3、推理謬誤的六個步驟?
1)、找出結論和理由;
2)、記住結論並思考妳認為可能與其有關的理由,將妳的理由與作者的理由做比較;
3)、如果結論支撐某個行為,那就判斷理由是否表明了某個特殊/具體的優點或不足,如果沒有,就要當心;
4)、問壹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壹個人要相信什麽才能從邏輯上支撐這個結論,他還得相信什麽才能讓理由成立?”從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設;
5)、問壹下自己:“這些假設有沒道理?”如果是明顯錯誤的假設,那妳就找出了推理中的壹個謬誤,這個推理也就可以放到壹邊不管了
6)、看看有沒有壹些強烈訴求妳的情況的詞組可能幹擾或分散妳的註意力,讓妳沒有考慮到相關理由。
4、常見的謬誤例舉:
謬誤不計其數,我們只要主要掌握住推理謬誤的方法,可以不必記住各種謬誤的名稱。但是我們記住壹些常見的謬誤還是有必要的。如果想要拓展關於謬誤的知識可以看看戴默(Damer)寫的《抨擊錯誤推理》(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
1)、人身攻擊謬誤: 指針對個人的人身攻擊或侮辱,若不是直接反駁其提供的理由。
2)、滑坡謬誤: 指假設采取提議的行動會引發壹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實上卻有現成的程序來防止這類連鎖事件發生。
3)、追求完美方案謬誤: 指假設因為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後還有壹流問題未解決,那麽這種解決發難根本就不應該采用。
4)、偷換概念謬誤: 指在論證中關鍵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義,壹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換被認出來,這個論證就講不通了。
5)、訴諸公眾謬誤: 指通過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這壹個觀點的說法來竭力證明某個論斷有道理,錯誤地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壹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6)、訴諸可疑權威謬誤: 指引用某壹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但該權威對這壹論題並沒有特別的專門知識。
7)、訴諸情感謬誤: 指使用帶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眾的註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常被用來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愛過主義、憐憫和同情。
8)、稻草人謬誤: 指歪曲對方的觀點,是他容易收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上就不存在。
9)、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 指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10)、亂扣帽子謬誤: 指錯誤地假設因為妳為特定的事件或行為提供了壹個名稱,妳也就合情合理的解釋了這壹事件。
11)、光環效應謬誤: 指使用模糊、引發人們強烈情感認同的美德詞匯,使我們傾向於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細致檢查其理由。
12)、轉移話題謬誤: 指壹個不相幹的話題被插進來,將註意力從原來的論題上面移走,通過將註意力轉移到另壹個論題上來幫助贏得壹場論戰。其謬誤通常如下:(1)甲主題正被討論;(2)乙主題被介紹進來,好像和甲主題有關,實際上並不相幹;(3)甲主題被置之不理。
13)、循環論證謬誤: 指在壹個推理過程中已然假設自己的結論成立的論證。
14)、以偏概全謬誤: 指壹個人僅根據群體中極小壹部分人的經歷就得出有關整個群體的結論。
15)、強求確定性謬誤: 指認為壹個研究結論如果不是百分百確定的話就應該被拋棄。
16)、錯誤類比謬誤: 指有人提出壹個類比,其中卻存在重要而又相關的不同點。
17)、過度簡化因果關系謬誤: 指以來並不足以解釋整個事件的具有因果關系的因素來解釋壹個事件,或者過分強調這些因素中的壹個或多個因素的作用。
18)、因果混淆謬誤: 指將事件的起因和結果相混淆或是認不出兩件事之間可能是互相影響的關系。
19)、忽略常見原因謬誤: 指認不出兩件事之間之所以有聯系是因為常見的第三種因素在起作用。
20)、事後歸因謬誤: 指假設某件事乙是另壹件事甲所造成的,僅僅因為乙在時間上緊隨在甲之後。
1、事實斷言:
定義:幾乎所有推理論證都包含了對這個世界曾經是什麽樣、現在是什麽樣和將來是什麽樣的看法,持論者希望我們將這些看法當作”事實“來接受。這些看法可能是結論,可能是理由,也可能是假設。我們可以把這些看法成為事實斷言。
2、判斷事實斷言是有效的情況:
1)、當這個斷言表現為無可質疑的常識,如:舉重可以鍛煉出身體中的肌肉。
2)、當這個斷言是從無懈可擊的論證中得出的結論。
3)、當這個斷言在同壹場交流中被很多次過硬的論證合理地加以證實,或者由我們所知道的其他證據來證實。
根據以上第三條告訴我們,要看壹個事實斷言的可信程度,就要問問他的證據效力怎樣。
3、證據
所謂證據,就是持論者所告知的明確信息,用來證實或捍衛壹個事實斷言的可靠性。在規定性論證中,需要有證據來證實屬於事實斷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論證中,需要有證據來直接證實壹個描述性的結論。
4、證據類型以及證據質量分析:
1)、直覺
定義:就是我們相信自己對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卻不能有意識地說明理由的過程。
註意點:作為壹個批判性思考的人,我們需要查明那些依賴於直覺的斷言有沒有其他類型的證據來證實。
2)、個人經歷
定義:個人的親身經歷。
註意點:不要將單壹的個人經歷,或個人經歷的總和,將其當作壹般性的有代表性的經歷樣本,這是以偏概全謬誤。
3)、典型案例
定義:不厭其詳而又引人入勝地描繪或是塑造壹個或多個人物或事件來證實某個結論。這類描述通常都是基於觀察或者訪談,其形式也從深度描述到表面走過場等各不相同,我們稱這樣的描述為典型案例。
特征:更有說服力,其具體生動而有細致感人,容易在腦海中浮現出來;因細致生動的情感引導,交易於分散人們的註意力,方式其作為證據的價值,不再搜尋其他更為相關的證據。
4)、當事人證詞
定義:引用具體當事人的壹些說法稱之為當事人證詞。也是壹種形式的個人經歷。
特征:
(1)根據人的經歷不同,表述帶有壹定的選擇性;
(2)會根據個人的背景、利益、個人興趣而導致片面的描述;
(3)描述過於簡單,獲取信息度不夠;
(4)人為因素,如個人的可信度。
5)、專家意見
註意點:專家意見,對人來說可信度比較高,但是要記住,專家也是人,也常常會犯錯誤。因此在采取專家意見的時候,需要了解其背景、信譽、專業、所給意見對他個人或其團隊的利害關系,從而判斷其意見的權威性。
6)、個人觀察
是很多日常推理和科學研究的基礎。為親眼所見,可信度比較高,如目擊證人證據。
註意點:觀察者並不是鏡子,不能夠做到客觀的觀察,很多都是經過壹系列的價值觀、偏見、態度和期望值過濾後剩下的東西。
7)、研究報告:
定義:有訓練有素的科研人員來系統地收集觀察數據
特點:科學研究,如果進行的比較理想的話,是我們獲得證據的壹個最好來源,因為科學研究強調可驗證性、可控性和語言的精確性
8)、研究結果:
8.1)、訴諸科學研究作為證據的來源時,應註意的特點有哪些?
(1)、研究的質量有高有低,差別很大;
(2)、研究成果常常會互相矛盾;
(3)、研究結果並不能證明結論,充其量它只能支撐結論;
(4)、如同我們大家壹樣,研究人員也有他們的期望值、態度、價值觀和需求,這使他們所問的問題、做研究的方法、解釋研究結果的方式都烙上了偏見的印記;
(5)、作者或演說者常常歪曲或簡化研究結論;
(6)、研究的”事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改變,尤其是關於人類行為的那些斷言;
(7)、研究的認為程度到底怎麽樣常常也會導致研究的變化;
(8)、對經濟效益、社會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的結果。
8.2)、科學研究作為依據的利弊:
利:
(1)、科學研究能接受公開驗證;
(2)、研究可使用控制來讓外部影響因素最小化;
(3)、科學研究使用語言方面能做到精確和前後壹致;
弊:
(1)、研究的質量和認為因素變化非常大;
(2)、研究結果常常互相矛盾,事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改變
(3)、研究結果只能支撐結論;
(4)、科學研究是人類活動,他會受到歪曲,而且主觀因素在所難免。
2、在評價研究樣本時,需要註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樣本的覆蓋率必須要大到足以產生概括或得出結論的程度;
2)、對研究結論的所有事件的類型,樣本必須包含足夠的多樣性;
3)、樣本的隨機性越大越好。
3、調查樣本總結:
調查本身會包含很多偏見讓它們變得可疑,其中最重要的偏見就是措辭偏見和語境偏見;
哪怕是片面的調查也可能會承載大量的信息,但是妳需要知道偏見之所在,以防止自己過分被調查結果所說服。
4、類比論證
定義:壹個論證用兩件事物之間熟知的相似點作為基礎,推導出關於其中壹件事物的壹個相對未知特征的結論,稱之為類比論證。
相關的***同點和不同點就是直接和類比所展示的那些潛在的原則相關的。
5、如何需找類比?
1)、識別妳正在研究的情況的壹些主要特征。
2)、盡量找出與上述情況有相同特征的其他妳所熟悉的情況,開動腦筋,盡量想像出多種不同的情況。
3)、盡量判斷熟悉的情況是否能為妳提供關於不熟悉的情況的壹些同見。
註:
1、所有經過類比推敲出來的結論,就應該提供進壹步的證據來支撐兩者間最重要的相似點揭示出的具體原則。
2、 方法論: 在開始獨立研究之前,研究者往往先建立壹套程序或規則來指導研究的過程,這些程序的正式名稱叫做方法論。
1、替代原因:
是指壹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麽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2、因果關系的常見類型有哪些?
1)、日常人際交往的推理
2)、以往或正在發生的世界大事
3)、科學研究的結果
3、常見因果關系可以表明:
1)、很多類型的事件都可以通過各種相互替代的原因來解釋。
2)、專家可以檢查同壹個證據而發現不同的原因對其加以解釋。
3)、大部分持論者只給妳那些他們喜歡的原因,獨立思考的讀者或聽眾必須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個創造性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這類證據不會是壹目了然的。
5)、特定因果斷言的確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數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過個提到原因可以讓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變得理智和謙遜。
拓展:
1、我們找出的任何壹個單獨的原因都極有可能只是引起事件發生的其中壹個原因,而不是唯壹的原因。
2、壹件事緊接在另壹件事後面發生的這壹發現本身並不能證明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這可能知識壹個巧合。
3、很多時間並非只有壹種解釋,千萬不要貿然接受妳所遇到的事件的第壹個解釋。
數據統計可能而且經常騙人。他們並不必然就證明表面上想要證明的壹切。
1、平均值的種類及計算方法
1)、平均數:把所有數值相加然後勇總數除以相加的數值個數
2)、中位數:將所有熟知從高到低排列然後找到位於最中間的數值
3)、眾數:計算不同數值出現的次數然後找出出現頻率最高的數值
2、數據的展示與欺騙性:
1)、數據的不同展示方式會產生不壹樣的欺騙性。
2)、不知來歷的和帶有偏見的數據,我們要先問壹聲它們是怎麽來的。
3)、不同平均值的計算方式,其結果也是不壹樣的。
4)、省略數據也是帶有欺騙性的。
5)、表述方式不同產生的效果是不壹樣的。
3、如何正確的評估數據?
1)、盡量找出如何獲取數據的相關信息,越多越好(數據來源的科學性)。
2)、要警惕描述的平均值,多考慮數據的全距和數值分布。
3)、數據使用者拿壹件事的結論來證明另壹件事時妳要特別當心。
4)、先不去看作者或演說者使用的數據,把所需的數據證據和實際提供的數據證據做比較。
5)、從數據中得出妳自己的結論。如果這結論和作者或演說者的結論不壹致,那麽很可能其中有什麽地方出錯了。
6)、判斷有什麽信息缺失了。對於誤導性的數字和百分比以及缺失的比較,要特別當心。
1、重要的省略信息
就是那些影響到推理過程的信息。
2、不完整的推理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1)、時空對論證產生了限制。
2)、由於註意力集中時間的限制,論證必須盡快完成。
3)、持論者的知識總是不全面的。
4)、論證常常是為了欺騙。
5)、持論者常常與妳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
3、以下是壹些重要類型的常見的省略的信息,同時列出壹些提問的例子來幫助我們發現它們:
拓展:
1)、在被說服之前,應該警惕幾乎任何壹個妳所遇到的信息都是有目的的。
2)、在考慮省略掉的信息是要記住問壹句:“這個行動潛在的長期的負面效果是什麽?”
3)、自動聲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妳就不能做出決斷,那就會阻止妳形成任何觀點。
1)、從單獨壹套理由中推斷出多個備選結論,他們都可能是這套理由得來的結果。
2)、結論只有在某人對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或者假設之後才能得出來。
3)、二分式思維方法:妨礙我們考慮多種可能性。二分式思維方法,即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對即錯、非正即誤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4)、為避免在尋找最好的結論時出現爾分式思維,可以使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為什麽”等問題來為這些結論提供限制的語境。
1、如何獲取更多備選結論?
1)、努力找出從理由當中可以推導出的盡可能多的結論。
2)、使用條件句來制定備選的結論。
3)、重新將論題表述為“我們該怎麽樣來處理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