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母親如此偉大,為何“毒”裏有個“母”字?

母親如此偉大,為何“毒”裏有個“母”字?

歡迎打開 歷史 寶藏。

壹開始的毒字,肯定是個母這個字無關系的。

這也是古人生活中,最常見的有毒的東西,就是有毒的植物和動物,對當時的人們生命有壹定的威脅。

古文的毒字,還有上面這種寫法。

按照現在的寫法就是下面這個:

出土的秦代的簡牘中,毒字的寫法如上,可知下面也不是母,而是壹個毋。

如果換成楷體字,應該是下面這個:

而現在的簡體字,將下面的毋變成了母,所以就有了現在毒的寫法。

本來不想參與這個問題的討論,看了所有答主的文章,覺得有必要說幾句不同觀點。

毒,毒害也。大家在討論“毒害”的時候,很多人卻被百度“毒害”了,有人壹字不落把百度上的文章搬到了這裏,也有人經過了加工整理,但還是有“操作”之嫌。

要弄清“毒”字為什麽是“母”,就不能不說古人造字。大家都知道,古人造字***有六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象形和指事是兩個獨體字造字法,與毒字無關,轉註和假借是兩個用字法,也與毒字無關,在這裏我們不多廢筆墨,剩下兩個造字法是會意和形聲法。

會意法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組成壹個新字,如“解”字,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三個字放在壹起組合成解字,顯然,“毒”字不是會意字。

那麽只剩下形聲法了,何謂形聲?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字,比如櫻花的“櫻”字,形旁是“木”,表示樹木,聲旁是嬰兒的“嬰”字,表示這個新造的字讀“嬰”音,這個字,與嬰兒壹毛錢關系也沒有。

“毒”即是形聲字,最古老的篆字,毒字應該是草字頭,下邊壹個副字,形旁是草,表示是壹種草,聲旁是副,表示讀副音,後來文字進化,演變成上邊壹個“生”下邊壹個“母”,說文解字註解: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從草從毒。有人說,生字下邊是“毋”字,也正確,因為古時候“毋”和“母”是通用字,有人說,王羲之寫的下邊是“毋”字,顏真卿寫的下邊才是“母”字,其實,都是壹個字。

“毒”字,與母與毋都沒有任何關系,只是讀音而已。

這個命題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形聲字當做會意字來讓大家討論,把很多人都帶溝裏去了。

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演變而得來的,是真正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結晶。

至於現在大家看到的“毒”字,為什麽下面是壹個母字呢?

這個字妳要參考小篆形式了,不是說最毒婦人心。

“毒”在小篆裏的寫法:上面是個“生”即生命,下面是個“毋”即否定,拒絕;連起來就是生命所拒絕的有害物質。

後來在小篆演變的過程中“毋”訛變成了“母”,所有才有了妳們誤解的“女人最毒”等說法。

還有壹種說法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裏提到的:“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意思就是有毒之草滋味厚澀,從屮部。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從屮從毐。”則“毒”是上下結構不錯,但下面是“毐”不是“母”嘛,這壹拆錯就會生發出許多不必要的想象來,所以拆字不慎往往把鍋扣到造字頭上(康熙字典的分部系統中才有“毋(母)字旁”),看到只有“母”成字便誤把“毒”與女人(女性)聯系起來。

“毒”跟女人沒有任何關系,就現有的古文字資料與文獻看,沒有任何證據能說明“毒”最初與女人有關。

說到這個問題,就要說到漢字的演變故事。

在秦以前,人們使用的是篆書,篆書圓潤自在,灑脫飄逸,非常好看。但是寫起來也很慢。而秦朝作為壹個暴政專制的朝代,嚴刑峻法極為苛刻,坐牢的人非常多,記載的人必須要寫得很快才能完成任務,於是為了書寫方便快捷,慢慢地就把本該圓潤的地方拉直了,漢字就經歷了“立定”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篆書向隸書轉化的過程。

然後我們就來看看今天的主角——“毒”。

“毒”字的小篆寫法是這樣的:

它的隸書寫法是這樣的:

由於小篆和隸書字體差異比較大,所以我們可能很難分辨出其中的細微之處。如果對比壹下東晉王羲之和唐朝顏真卿寫的“毒”字,也許我們就能發現壹些不同。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王羲之的“毒”字,下面部分是個“毋”,而到了唐代顏真卿時候,下面的“毋”就變成了兩點,也就是“母”字。而在小篆與隸書中,其實“毒”的下半部分都是“毋”字。“毋”在《說文解字註》中的解釋是“禁止”,通“無”。而“毒”字的本義是壹種害人的草。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毒”字的下半部分其實是“毋”,而不是“母”。後來被寫成“母”只是在漢字的演變與使用過程中的壹種“誤傳”罷了。

直到今天,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其他地區的“毒”字的下半部分依然是“毋”,而不是“母”。

因此,母親很偉大沒毛病,“毒”字下面是“母”其實和母親沒有關系,不要想太多哦!

作者:賡瑜

從徐在國先生整理的圖中可以看出,無論“母”字怎麽變化,母親標誌性的“兩點”都比較“突出”。按照許慎的造字六法歸類,很明顯屬於 象形字

雖然現在看來下面也像個“母”字,其實不然。這個字是楷書變形的結果。原來下面是個“毋”字,而不是“母”。即使這樣,也跟“毒”字來源沒有關系。因為“毒”字是 “屮” 字頭的,也就是“ ”字頭,專業壹點是 從“屮”從“毐”,“毐”亦聲 。也就是說,毒是壹種草,或者跟草有關。讀“毐”(ǎi)(妳沒看錯,就是嫪毐的“毐”)這是另外壹種造字方式: 形聲

毐: 舊指男子品行不端。 (《漢語大詞典》第10424頁)

“毐, 人無行也。從士、從毋。 (《說文》)

“毐”是個會意字,“士”品行不端。 壹個男的, 按照孔子的觀點,應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正事兒。 整天泡在太後床上,妳(嫪毐)又不是太上皇,品行能端正嗎?

上下兩個都是形旁,合到壹塊兒,“草”這個大家族裏不務正業的。草是供牲口食用的,妳不能有害吧, 這是正事兒 可是牛羊吃了就死了,是不是就不務正業了? 所以,草裏面不務正業的就是“毒”了。妳看,這個字造的多講理! 人裏面禍禍的叫嫪毐,草裏面禍禍的叫毒草。 (徐悲鴻先生畫的倉頡)

妳看,母親的“母”和毒草的“毒”的下半部分雖然長得很像,但是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倉頡造字的時候就沒在壹起,他老人家還是給歸到不同的類別裏去的。 楞是讓兩晉那壹幫子書法家給弄得跟壹家子人似的,妳說可恨不可恨?

毒,從生、從母,把毒字拆開,上面是生,下面是母,母又指女性,於是有人就把這個字望文生義,解釋成最毒婦人心,這是不對的。毒的下半部分並不是現今所用的母,而是毋(wú)。

毒是壹個會意字,上面生,是生命的意思,下面毋,是不要的意思,那麽結合起來,就可以解釋為,生命中拒絕的東西,那不就是毒麽?

再,《說文解字》:

艸( cǎo ),同草,往往,不是經常的意思,在這裏應該理解為到處。所以這句話後半部分意思是,害人的毒草到處生長。

這是古人對大自然理解匱乏而造成的不全面解釋,古人認為,毒是從草裏面生長出來的,所以古代人下毒,通常是用某種含有劇毒的草藥。神農嘗百草,就是為了試毒。

厚呢,是聚集的意思,比如我們說夏季陽光毒辣,就是因為夏季陽光聚集。並且,毒有怨恨的意思,也有味道苦的意思,所以,只把毒解釋為毒害,是不全面的。

跟母親、母愛更沒有壹分錢聯系。

世界上多壹般母親是偉大的,但有及少數母親不偉大,有時為了情人放異了仗夫孩子,跟著情人跑了妳永不得見,這樣的母親不偉大。

古人最初造“毒”字的時候,下面並非是“母”字;流傳下來的這個下面有“母”的寫法,是秦漢時期開始的隸變的結果。所以,別責怪古人把“偉大的母親”和“毒”整在了壹起。

小篆的“毒”,是下面這種寫法—— 許慎《說文解字》對這個字的解釋是:“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從屮。”怎麽理解呢?段玉裁解說得很好——他說,屮(chè)不是艸,很多人把屮說是“艹字頭”,這是錯的。屮是草木生長的壹種狀態,上下莖通、左右枝葉。他說,許慎講“毒”是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就是歷歷而生,很繁茂的樣子,因此從屮,訓為“厚”,這是“毒”的制字本意。重要的話說三遍——毒字從屮,有毒之草繁茂而生;……;……。 毒字的上半步不是部首,下面的“母”也不是部首。《說文》的五百四十個部首裏,沒有“母”這個部首。“母”被歸於“女”部。 《說文》裏還收錄了“毒”的古字,就是籀文大篆的“毒”字,寫作—— 許慎說:“從刂?。”?,古時與毒音同,其另壹種寫法,是厚的古字。所以,他把“毒”的含義解釋為“厚”,壹是“毒”的古字含有厚的意思;二是以厚來形容有害之草繁茂的樣子。 古文獻裏,“毒”字常用,不過是在西周以始,甲骨文中未見相對應之字。《尚書.盤庚》雲:“惟汝自生毒。”《詩.緇衣》曰:“惟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氣正。”——這裏的“毒”,是害的意思。《詩.大雅》說:“民之貪亂,寧為荼毒。”——痛苦的意思。《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取毒藥以供醫事。”《瘍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這是指有毒之草或其他藥物,古時有魚毒、雞毒、狗毒、繩毒,都是草藥的名字。“毒”還有恨的含義;育的含義;治理的含義;置毒於物的含義,等等,不壹而足。但無論哪種含義,都和“偉大的母親”無關。 (春、舂、秦、泰的小篆寫法)

那麽,“毒”怎麽就把“母”整在下面了呢?如前述及,是隸變的結果。漢字,包含了兩個階段——秦皇以小篆統壹六國之前文字,包括小篆在內的以前的漢文字,都屬於古文漢字;秦已經開始,至漢成熟的隸變,這之後的漢字都稱為今文漢字,包括我們現在使用的現代漢字。隸變是漢字的壹次重大變革和轉折,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解散篆體,改曲為直。隸書不再考慮是否象形,而是把古字“隨體詰詘”的線條,基本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筆畫;使圓轉不斷的線條,變為方折的斷筆,形成點、橫、豎、捺、鉤、折等筆畫。這大大有利於書寫了。 第二,偏旁分化和偏旁混同。隸書裏,獨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寫法,與古文漢字明顯不同,“毒”字下面的“母”就是這麽變化而來的。同時,隸書以求簡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筆畫較多的偏旁,改成形狀相近,筆畫較少,又比較常見的偏旁,“毒”字的變化,也體現了這個原則。 第三,結構簡省。隸書往往把古文漢字的兩筆並為壹筆,或是把兩個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並起來,改成較簡單的便於書寫的筆畫結構,“毒”字的變化即很明顯。 (隸變之後的寫法)

所以,隸變之後,往往已經看不出壹個字造字之初的本義,這個叫“筆勢”,就是“筆勢”往往不見了,剩下的是“筆意”。因此,推斷壹個漢字的造字本義,必須回歸到小篆之前。所謂現在按隸變之後的漢字筆畫“以形識字”,只是“緣木求魚”而已。

“毒”字的下半部分,原本並非“母”字。而且,毒字最早的意思也不是有害物質,而是形容味道苦澀。

正如《廣雅 ? 釋詁》 中說,毒,苦也,毒字是在後來才被賦予了有害物質的意義,原本,它只是形容苦澀的味道。

後來,文人墨客覺得母親哺育孩子,也相當於在品味著壹種難以言喻的苦澀,所以把母字放入了毒字之中。

另外,最早人類發現有毒物質,是從植物裏,如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而母字不僅用來形容人類,也形容了自然的孕育生長。故而,毒字代表的也是自然孕育生長出來的某種味道特別糟糕的植物。

所以,毒字的字意,在最初時並不會影響到母字的正面意義,並且可以說,它從另壹個方面詮釋了“母”的偉大。

只是到了後來,後世的人們把“有害物質”這種意義賦予了毒字,但保留了原有的寫法,才使得毒字看起來是如此的不近人情。

我認為毒字下面就是母親的母字,如果認真看易經中坤卦便知,到了第六爻吋有個龍字出現,好到壹定程度會物極必反,為什麽說母親叫娘(良而不是優呢),這毒更說明母親偉大。既然是母則給孩子有關,當自己的孩子受到危害時,必定要毒狠,才能更好保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