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安徽
宣紙--安徽
端硯--廣東
硯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壹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所以,現今社會上收藏“四寶”以硯最為多見,受人喜愛的範圍也最為廣泛。
中國最早的硯臺是什麽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硯臺有何區別呢?
硯的歷史同墨壹樣悠久。七十年代末,在陜西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壹套繪畫工具,其中有石硯、研棒及硯蓋,距今約7000年左右。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墨硯,是用鵝卵石打磨制成。不過,那時的墨為天然礦石,因而硯還需用研棒輔助,才能將墨磨至細。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麽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古硯除了石硯外,還有用陶土燒成的陶硯,著名的唐代問世的"澄泥硯"即是陶硯中的名品;瓷硯,有南北朝時期青瓷硯,宋時的影青瓷硯、綠瓷硯、龍泉瓷硯、建窯墨瓷硯等。除此之外,還有以漢魏宮殿瓦制成的瓦硯等。
硯歷來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因而也就有了"石虛中"、"即墨侯"、"萬石君"、"石鄉侯"、"鐵面尚書"等別號。
種類
石硯的品種很多,其中以端硯、歙硯最為名貴。
端硯是硯中極品,因產於端州(今廣東肇慶)而得名,大約問世於唐武德年間(618-626)。《端溪硯史》稱贊它"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它的優點是既不損筆毫,又易發墨。除此之外,端石還有著美麗的紋理,著名的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冰紋、石眼等。端硯從最初的講求實用逐漸走向審美觀賞,加工日愈繁細,除了形式多樣的形質,還依其紋理雕刻以山水、人物、花草、鳥獸等等各種圖案。
歙硯約產生於唐開元年間(713-741),也因產地歙州(今屬江西)而得名。因硯材產於婺源龍尾山壹帶溪澗中,故又稱"龍尾硯"。其石呈青灰色,質地較端溪石軟壹些,發墨也遜於端硯,較易幹。著名的品種有龍尾、羅紋、金星、眉子等。
除此之外,還有秦磚,漢瓦,玉硯,陶硯等。
使用要點
用時註水,不用時須洗滌幹凈。洗硯宜用溫水或冷水,不可用沸水。以絲瓜絡擦之最宜。
磨墨後不可將墨放置硯上,容易傷損硯面。
選硯方法
硯的形式,不論方形圓形,壹要“石理細膩”,石質能發,磨時快而細且不壞筆。二要硯心凹進,可以多貯墨汁。
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壹段時間內,人們是采用什麽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
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采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 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 “石鼓文”。
壹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紙的發明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蔡倫也因此被當代美國學者評選為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壹百位歷史人物之壹。東漢劉珍等人編著的《東觀漢記》最早記載了蔡倫造紙的事跡。蔡倫造的紙以樹皮、破布、魚網為原料,翻開了植物纖維造紙的歷史。他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
隋唐五代,造紙術進壹步得到發展,不僅原料擴大了,產地和品種也日益增多。
影響深遠,馳名中外的宣紙,始於唐代,因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主要原料為青檀樹皮,輔以砂田稻草,既堅韌又柔軟,壽命又長,有"紙中壽千年"的美譽,宜於書畫。明清時成為宮廷及官府公文用紙和書畫用紙,至今盛譽不衰,成為書畫家首選用紙。
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壹窺其貌。
種類
宣紙品類繁多,從配料來說,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皮三種;從厚薄分,又有單宣、夾宣、二層貢、三層貢等;從加工制作工藝又可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化(生宣吸水性強;熟宣是生宣加以明礬等加工而成,質硬而不吸水;半熟宣能夠吸水,但不像生宣那麽易於滲化)。
書法用紙還有毛邊紙,竹簾紙,白關紙,七都紙,六吉宣紙,虎皮宣紙,臘箋,泥金箋,高麗箋等。
使用要點
練習寫小字用毛邊紙,大字用淺黃色七都紙,書寫屏聯肚宣紙及冷金箋。
初學寫字用吸墨的毛面粗紙,練習日久,遇到純細光澤之紙,自然格外覺 得易寫。
摹帖宜用油光紙,取其紙薄透明,容易鉤摹。
臨帖宜用田字格、九宮格、回宮格紙,取其易於布置結構。
硬紙用軟筆,軟紙用硬筆,此即「弱者強之,強者弱之」剛柔相濟的中道 要訣。
選紙方法:
宣紙選擇以吸水性較好,又與筆墨配合為原則。切忌用光滑的紙,即不滲墨, 又不駐筆,更寫不出力量來.
墨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壹,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壹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壹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蔔)也均曾用墨。
人工制墨究竟始於何時,史料並沒有準確的記載。相傳第壹個造墨的人,是周宣王時的邢夷。明羅欣《物源》上記載:"邢夷作墨,史籀始墨書於帛"。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制,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壹枚,愉麋小墨壹枚。”愉麋在今陜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松甚多,用來燒制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從制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壹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壹項重要的工序,也是壹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
見於史書記載的第壹個制墨人是三國時的韋誕(字仲將),有"仲將之墨,壹點如漆"的美譽,他不僅是制墨專家,還是書法家。
制墨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得到改進,唐代還設有制墨官。最為著名的制墨人要數易水奚鼐、奚鼎兄弟。他們總結前人經驗,改進前人方法,以鹿角膠蒸而和之,制出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奚氏從南唐定居安徽,南唐後主李煜因喜其墨而賜國姓李。他們所制的墨稱為"李墨",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說。李墨就是後來著名的"李廷珪墨"。
明代制墨業大多集中於皖南地區,形成歙縣和休寧縣兩派。歙縣派程君房創造"漆煙"制漆法,方於魯創造了"前無古人"的"九玄三極墨"。休寧縣的汪中山則是"集錦墨"的創始人,使墨除了實用外,又成為了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工藝品。到了清代,墨更加註重審美性,大多圖案設計、銘文款識都精美細致,具有藝術欣賞性和收藏價值。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壹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種類
松煙墨 用松樹枝燒煙,再配以膠料、香料而成,墨色濃而無光,入水易化。
油煙墨 用油燒煙(主要是桐油,並和以麻油或豬油等),再加入膠料、麝香、冰片等制成,墨色烏黑有光澤。油煙墨以質細而輕,上硯無聲者為佳。
使用要點
磨墨時先洗凈硯中宿墨。
磨墨要有耐心 ,磨墨需用力,磨時要勻整不偏,輕重相等,疾徐有節。
磨墨須濃淡適中,過濃則筆滯,運用不靈活;過淡則易滲沁而色淺,寫出來的字缺少神采。
墨須每日新磨,磨成後,應即使用,隔日則膠煤脫離,不宜再用。
選墨方法
什麽樣的墨是上品呢。第壹,質地堅細。所謂堅細是指質地緊實,磨出的顆粒細膩。第二,色澤黑亮,以黑得泛紫光為最上乘,純黑次之,青光又次之。第三,膠質適中,太重粘筆,太輕則不濃。
選墨以質地細潔,色澤光潤,膠水不重,上硯無聲者為佳。若膠重有雜質則不宜。初學寫字,為節時省事,不妨改用上等墨汁,但墨汁也要滲少許水用墨條磨壹磨,以分散其渣滓。如寫宣紙屏幅,則必須磨墨,寫時可以揮灑自如,裱時亦不易漲墨。鋼筆墨水不可用。
筆
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是毛筆。相傳毛筆是秦代大將蒙恬創造的。晉人張華的《博物誌》上就有"蒙恬造筆"的記載;南朝周興嗣《千字文》中也有“恬筆倫紙”之說,都把蒙恬作為制造毛筆的始祖。近幾十年,隨著考古新發現,毛筆的產生,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古居延地區的漢筆等都有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據1975年,從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三支毛筆看,蒙恬時代的筆,制作已非常精良考究。蒙恬創筆未曾見諸正式的史書,據《史記》記載,他在做大將之前,“嘗書獄典文字”。唐韓愈《毛穎傳》中說蒙將軍南伐楚國,曾獵山兔而制筆,獻於始皇。毛筆因此有了“管城子”和“中書君”的別稱。由此,我們可以推想,蒙將軍是壹位制筆專家,在工藝改革上負有盛名。
傳統的毛筆不僅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 具,而且在表達中國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不過由於毛筆易損,不好保存, 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
我國毛筆產地很多,依產地和制作工藝不同,大致分為"湖筆"和"湘筆"兩個流派。浙江、江蘇、上海、安徽以至北京所產均屬"湖筆"系列;江西以南大體上屬"湘筆"系列。
種類
1.筆的大小分為:
按筆頭大小分為大、中、小三種。除壹般的大、中、小楷外,再大的有京楂、鬥筆、提筆、屏對等,再小的則有圭筆。
2.筆毫的原料上分為:
依據制筆的原料不同分為羊毫筆、狼毫筆、紫毫筆、兼毫筆幾種。
(1)羊毫類。筆頭是用山羊毛制成的。羊毫筆比較柔軟,吸墨量大,適於寫表現圓渾厚實的點畫。比狼毫筆經久耐用。此類筆以湖筆為多,價格比較便宜。壹般常見的有大楷筆、京提(或稱提筆)、聯鋒、屏鋒、頂鋒、蓋鋒、條幅、玉筍、玉蘭蕊、京楂等。
(2)狼毫筆。筆頭是用黃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以東北產的鼠尾為最,稱"北狼毫"、"關東遼尾"。狼毫比羊毫筆力勁挺,宜書宜畫,但不如羊毫筆耐用,價格也比羊毫貴。常見的品種有蘭竹、寫意、山水、花卉、葉筋、衣紋、紅豆、小精工、鹿狼毫書畫(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制長峰狼毫,超品長峰狼毫等。
(3)紫毫。筆頭是以兔毛制成的,因色澤紫黑光亮而得名。此種筆挺拔尖銳而鋒利,彈性比狼毫更強,以安微出產的野兔毛為最好。
(4)兼毫。筆頭是用兩種剛柔不同的動物毛制成的。常見的種類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此種筆的優點兼具了羊狼毫筆的長處,剛柔適中,價格也適中,為書畫家常用。種類有調和式、心被式。
除此之外,還有用雞毫、山馬、鼠須、豬鬃等制成的筆。還有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貍毛、貂鼠毛、鼠須、鼠 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
3.筆毛長短分為:
長鋒,中鋒,短鋒。
4.筆管的質地分為,
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沈漆 、螺細、象牙、犀角、牛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
5.按筆的用途,還冠以雅號的有:
冰清玉潔、珠圓玉潤、右軍書法等等,此類筆多數質量較好,大小適中,有數十種之多。
性質
1.硬性之筆毛如:
鬃毛筆,紫毫筆,狼毫筆,鼠毫筆。
2.軟性之筆毛如:
羊毫筆,雞毫筆。
3.中性之筆毛如:
兼毫。(如三紫七羊毫、五紫五羊毫、七紫三羊毫。)
使用要點
寫大字用大楷羊毫,寫小字用紫毫,狼毫,及兼毫(如能用小楷羊毫寫 小楷者更好)。寫行書隸書用羊毫。
寫甲骨宜用硬毫,寫篆書隸書宜用羊毫。
用過之筆,必須隨時用清水洗凈,不可稍留宿墨。
選筆方法
以“尖、齊、圓、健”為原則。即筆毫聚攏時要尖;壓扁時要齊,書寫時四面都能鋪開,不扁不散為圓;筆毫彈性好,久寫不退為健。羊毫倘若肥鈍難寫,初學時可選筆鋒稍薄者。至於普通水筆,則絕對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