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類是作品中使用的是古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由於所受教育的原因,魯迅先生在其作品中沿用古人曾使用過的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這在當時的作家的作品中也是常有的,是這壹時代語言的特點之壹,例如:
1. 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壹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壹下。(>)
2. 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 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 壹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3. 又在第二葉上,寫著”徐培根”三個字。(>)
4. 然而會不會含有別的什麽意思——或者是有什麽豫感了。(>)
5. 我才見她慮及母校的前塗,黯然至於泣下。(>)
在例1、2中的”竦”分別是”聳”:高起;和”悚”:恐懼。在>;中也是可以查到古人用這兩個通假這字的例子。例3中的”葉”是屬於古今字,”葉”同”頁”,王彥泓的詩 >; :”鼠翻書頁響,蟲逗燭花飛”就是壹例。例4中的”豫”和”預”是異體字,作”預先”解釋時兩者相通。而例5中的”塗”與”途”屬於古今字,《商君書. 畫策》就有”削國之所以取爵祿者多塗”的寫法,而90年版例5的”塗”在94年第5次印刷時改成”途”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是沿用傳統的用法,是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的產物,保留下來是可以與前四例壹樣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文化。因此,這類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的情況應該保留其原有風貌,而無須象例5壹樣改掉。
2. 文言文難在哪兒難理解無論字、詞、句,看起來都是迷迷糊糊,字音、詞義、句意經常搞錯。
文言文的生僻字多,同壹字古今讀音不同、壹字多音現象較多。壹對壹補習語文老師舉例說明:例如,“說”讀shuō時,有當說、說明講,如“請說之”(《公輸》)。
有當說法、主張講,如“百聽細說”(《鴻門宴》)。有指文體的壹種,如《捕蛇者說》。
“說”讀shuì時,當遊說、勸說講,如“蘇秦以連橫說秦”。“說”讀yuè時,當高興講,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至於文言文的詞義就更加“百花齊放”了。
打個比方說,“如”字壹般有五個意思。①有“如果”的意思,即“要是”的意思(如不及早準備,恐不及)。
②有“然”的意思(“突如其來”)。③有“如同”的意思(“如臨大敵”、“如魚得水”)。
④有“比得上,比不上”的意思(“耳聞不如目見”)。⑤有“依照”、“順從”的意思(“如意算盤”)。
句子本身就是字詞組成的。字詞都不能正確理解,加上文言文句型的變化,確實讓人有點暈。
比如,《論語》中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
這句話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動詞前面,“不知人”的“人”卻沒有提前。學生可以從中發現,賓語要提前,得有條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問句的情況下。
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如果是普通名詞,那就不能提前。 難背誦文章拗口,如同背天書,特別是詩歌除外的文體。
與現代文相比,背誦的感覺不好。 初二學生小季覺得背文言文很難,他認為文言文就是古代人講的話,不能按照現代文的思路去記憶,因此默寫出來的文章常常“缺胳膊少腿”,整句整句漏掉。
壹對壹補習專家發現許多中學生至今還用非常機械的死記硬背法,靠“背誦-默寫-訂正-再背誦”的“車輪大戰”來強化記憶。“別人背壹遍就記住,我背三遍總該記住了吧。”
明年即將參加高考的小李坦言,背文言文很辛苦,效果也不明顯,過壹段時間就忘得精光,又要來壹遍。 沒興趣由於大多數文言文講述的事情都發生在古代,反映的也是古代的社會現實。
許多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同學壹看到文言文就已經沒了精神,更談不上壹字壹句推敲了。 “上歷史課就有點頭疼,文言文講的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和現在沒關系,記起來很難。”
念高壹的周同學本來對文科就沒什麽興趣,現在看到這麽多的文言文犯了愁,既有詩歌,還有遊記、記敘文、辭賦,自然沒了方向。對當時的時代背景缺乏了解,對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事件的來龍去脈也不明了,只能逐字逐句地死記,結果花了很多時間也不見成效。
3. 請問文言文中的何壹***有多少種含義何字的含義 ⑴什麽。
例:①子何而往?(何:憑什麽。)②大鐵椎,不知何許人。
③壹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⑵怎麽樣。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裏。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裏。)②卻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麽。
例:①水何淡淡,山島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③作計何不量! ⑸為什麽。
例: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為,何哉?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③安陵群不聽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⑤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⑹怎麽。例: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例: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問。
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何如」怎麽樣,怎樣。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謂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爾何如? 「何消」哪用得著。
例: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樣。例:此為何若人。
「何嘗」並非。例:妳說的何嘗不是。
「何為」 ⑴什麽是。例:何為“護官符”? ⑵怎麽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 ⑶作什麽。
例:①客何為者?②敬傑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 「何意」 ⑴什麽意思。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豈料,哪裏料到。
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長夜沾濕何由徹。
⑵什麽原因。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
⑶從什麽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麽能。
例:何乃太區區! 「何得」怎麽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麽益處。
例:萬鐘於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麽益處。例:可又是胡說,妳又何曾見過他? 「何其」多麽。
例:何其衰也。
4. 大鼠是壹個文言文解釋原文:其實這個文章並不是很難,主要是生僻字較多。推薦用漢典.網,成語、詞語、康熙、說文挺全的。花點時間,學習進步!!
萬歷(明朝壹年號)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害甚劇。遍求民間佳貓捕制之,輒被噉食。適異國來貢獅貓,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闔其扉,潛窺之。貓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之。貓避登幾上,鼠亦登,貓則躍下。如此往復,不啻百次。
眾鹹謂貓怯,以為是無能為者。既而鼠跳擲漸遲,碩腹似喘,蹲地上少休。貓即疾下,爪掬頂毛,口齕首領,輾轉爭持,貓聲嗚嗚,鼠聲啾啾。啟戶急視,則鼠首已嚼碎矣。然後知貓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則歸,彼歸則復,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劍,何異鼠乎!
翻譯:
萬歷年間,皇宮中有老鼠,大小跟貓差不多,危害很大。到民間四處尋找好貓來捕捉並克制它,(壹來)就被(老鼠)吃了。正好有外國進貢來獅子貓,(它的)毛白如雪。抱(了它)丟進有老鼠的房子,關上房門,躲在旁邊悄悄看它(如何應付)。貓蹲(在那)很久,老鼠猶豫不決地從洞中出來,看著貓,怒沖沖地朝它奔去。貓躲避到幾上,老鼠也爬到幾上,貓就跳下。如此反反復復,不只百次。
眾人都認為貓膽怯,以為這是無能的表現。不久老鼠蹦跳得漸漸遲緩了,碩大的腹部好象在喘息,蹲在地上稍做休息。貓馬上迅速撲下來,用爪子抓住老鼠頭頂的毛,嘴巴咬它的頭頸,翻轉爭鬥相持,貓發出嗚嗚聲,老鼠發出啾啾聲。打開門急忙觀看,老鼠的頭已經嚼碎啦。這才知道貓躲避老鼠,不是害怕,是等老鼠疲憊。它來我去,它去我來,用這智慧啊。哈!匹夫拿著劍,和老鼠有什麽不同呢!
5. 古代文言文中於的意思“於”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合起來組成介賓結構,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1.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處所.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生、出現或進行. A.“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在”,或仍作“於”. 例: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報任安書》) B.“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前,作狀語.可譯為“在”. 例: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於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三國誌·魏書·呂布傳》) ⑵引進行為動作的起始處所或來源.“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從”“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信陵君竊符救趙》) ⑶引進動作行為到達的處所.“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2.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時間.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時發生或出現.“於”所在的介賓結構既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前作狀語,也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後作補語.可譯為“在”. 例: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報任安書》) ⑵表示動作行為延續或終止的時間.“於”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到……時”“至”,或仍作“於”.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棰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報任安書》) 3.引進動作行為的內容.“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賢腸,歷告爾百姓於朕誌(《尚書·盤庚下》) 4.引進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於”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之後,作補語.不必譯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報任安書》) 5.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向誰而發.“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向”. 例: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信陵君竊符救趙》) 6.引進交付、傳遞的接受者.“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給”,或仍作“於”. 例:景公有愛女,請嫁於晏子(《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7.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與行為動作之間的對待關系. ⑴“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對”“對於”. 例: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報任安書》) ⑵“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前,作狀語.可譯為“對”“對於”. 例:灃州人張居士,於禪學有所得,臨終之歲,禪坐靜室,約其徒滿百日乃開(《續夷堅誌·張居士》) 8.引進與甲方動作行為有關的乙方,表示動作行為是甲、乙雙方***同完成或進行的,並表示在動作行為過程中甲方起主導作用,是主動者.“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跟”“同”“與”等. 例: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9.引進用來比較或比擬的對象.壹般用以說明異同.“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跟”“與”等. 例: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10.引進比較的對象,表示程度的比較.“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形容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比”. 例:人固有壹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 11.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被”. 例: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12.引進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為誰而發.“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前或之後,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為”. 例:群臣不盡力於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為魯君盡力. 編輯本段二、連詞 連接詞或詞組,表示並列關系.《尚書》中用得較多.可譯為“和”“與”等. 例:告汝德之說於罰之行(《尚書·康誥》) 按:告訴妳施與恩德的說法和施行懲罰的道理. 編輯本段三、助詞 1.用於句中,標誌賓語前置. 例:四國於蕃,四方於宣(《詩經·大雅·崧高》) 按:蕃,捍禦;宣,教化.捍禦四國,教化四方. 2.用於句中,位於動詞之前,主語之後,有時在表時間的詞語或狀語之後.使語句和諧,並有加強詠嘆意味的作用. 例: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3.用於句首,有時並列用於動詞前. 例:於疆於理,至於南海(《詩經·大雅·崧高》) 編輯本段四、語氣詞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嗎”等. 例:昭王曰:然則先生聖於?(《呂氏春秋·審應》) 編輯本段五、動詞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本義:超過) (2) 往;去 [go]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毛傳:“於,往也.” 予惟以爾庶邦於伐殷,逋播臣.——《書·大誥》 (3) 取 [take] 晝爾於茅,宵爾索陶.——《詩·豳風·七月》 (4) 如;好。
6. 怎樣學好古文作文1 怎樣學好文言文的文章 文言文學習方法 雖然文言文不是現實中的語言,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的源泉,還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
所以,要學好現代文,必須有堅實的文言基礎。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
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壹詞在現代文中是壹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 *** 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
③壹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
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 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2.斷句 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正確斷句,要註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準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壹定的古代文化常識。
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壹些規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雲”、“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誌。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
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雲爾、雲雲等復音虛詞。
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
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壹篇譯文好壞的標準,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好的譯文能夠將壹篇文章在另壹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
如果將壹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譯得幹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註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
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
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壹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並凝縮。
此外,還要註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誦讀。
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幹巴巴地去記壹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壹,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2 怎麽學好文言文 思路分析] 閱讀文言文有三難:字音、詞義、句意。字音,指生僻字多,同壹字古今讀音不同,壹字多音現象較多。
詞義,即有不少詞是壹詞多義。例如,“說”讀shuō時,有當說、說明講,如“請說之”(《公輸》)。
有當說法、主張講,如“百聽細說”(《鴻門宴》)。有指文體的壹種,如《捕蛇者說》。
“說”讀shuì時,當遊說、勸說講,如“蘇秦以連橫說秦”。“說”讀yuè時,當高興講,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的詞古今意義不同,如“貨”在古文中除作“財物、物資”講外,還當“出賣”講,如《聊齋誌異·狼三則》中的“有屠人貨肉歸”。
此外,名詞作動詞、形容詞用,同壹字,既可能是虛詞,也可能是實詞,如“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垓下之圍》)的“顧”,當“看”講,是實詞;而“顧不如蜀鄙之僧戰”(《為學》)的“顧”,則當“都”講,是虛詞。虛詞的多種解釋,有的古漢語句子的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句子中省略詞語現象較多……這就給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了困難。
那麽,怎麽克服這些困難,順利閱讀文言文呢?[解題過程] 壹、要高聲誦讀。誦讀比默讀好,默讀容易遺漏字,又不易準確掌握字的讀音。
高聲誦。
7. 古文 “她”怎麽說古文 “她”不直接用“她”表示,常用“彼”“其”“厥”“之”等字指代,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她”“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先秦時期還沒有明確的第三人稱代詞,“厥”“其”“之”三個都有指示代詞功能,還沒有完全從指示代詞當中分化出來。
在這三個詞當中,“厥”和“其”是古今關系,在西周金文和時代較早的《尚書》《詩經》裏“厥”用得較多,春秋以後逐漸被“其”所代替。
到漢魏以後,“其”才可以作主語和賓語。“之”只作賓語。魏晉以後出現“渠”和“伊”。“渠”當是“其”字在當時的方言音變。
到近代劉半農首先使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稱女性,“她”字逐漸成為現代漢語裏常用的壹個人稱代詞。
擴展資料:
“她”——我國古代已有這個字,讀作jiě。只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女權運動的興起,才出現了tā這個音。當時這個”她“字屬於生僻字。
近代以前,中國本無區分男、女和第三人稱單數代詞的傳統。在古文裏,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後來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壹切事物。
“五四運動”前後,有的文學作品用“伊”字來指女性,如魯迅早期作品。1918年,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作家和語言學家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第壹個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稱女性,很快得到人民群眾的承認、稱贊,並被廣泛使用,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