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建文皇帝的謎蹤,建文皇帝的下落是幾百年來眾說紛紜的壹個疑案。靖難之役打了四年之久,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接燕軍進入南京,這時候,皇宮裏大火燒起,燕軍派人在宮裏到處搜尋,宦官、宮女死的死逃的逃。燕軍搜尋的人是誰?就是要找建文帝在哪兒。結果什麽人沒找著,在瓦礫當中拖出兩個屍體來,有人說這個就是建文帝的屍體。建文帝到哪兒去了呢?這個是不是建文帝的屍體呢?
* 大火中拖出的究竟是不是建文帝的屍體呢?明朝的百姓似乎並不相信深受他們愛戴的建文帝就這樣被大火燒死了,從此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民間流傳起各種各樣的傳說。同時我們也發現,明朝的史書中對於這段歷史記載也是模模糊糊。那麽,建文帝是否逃過了那場大火?他又去了哪裏?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麽呢?
建文帝的下落說法之壹 焚死說
那麽現在我們考察壹下各種書的記載,關於建文帝的下落都有哪些說法呢?壹個說法就是焚死說,就是燒死了,確實燒死了。《明史》,也就是兩百年以後(寫)的明史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是這麽記載的: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說這個燕王派宦官在火裏把皇帝、皇後的屍體找出來,過了八天以後安葬了。這是兩百年以後的《明史》這樣說,明朝人怎麽說呢?明朝記載燕王時期的實錄《明太宗實錄》有這麽壹段話:
“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呆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看煙冒起來了,派宦官去救火,到那兒趕不急了。“上”指誰啊,“上”指的是朱棣,後來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他哭了,說妳真是這麽傻啊!我來就是幫助妳做好事的,妳怎麽就不理解我的心呢?怎麽能夠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呢?壬申,也就是過了八天以後,說安排了很像樣的禮節安葬了建文皇帝,明成祖還為此輟朝三日,放假三天不辦公以示哀悼。《明實錄》是明朝人說的,很多學者研究,實錄不實,實錄的記載是不可靠的。為什麽?他要給官府和皇帝打掩護,他們做的壹些事情不願意讓大家知道的,不寫進歷史。
這裏面有壹個問題,妳說葬了建文君,備禮葬之,墳墓在哪?什麽禮?有的記載說是“天子之禮”,什麽是天子之禮,天子之禮很隆重啊,大家看現在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那個皇陵都是非常雄偉的,規模很大,那是天子之禮。建文君如果用天子之禮安葬,怎麽沒有墳呢?顯然這個焚死說是不可靠的。有人為了把這個焚死說要說得合理,就說確實燒死了,但是在安葬的時候叫做“不封不樹”,什麽叫不封不樹就是沒有封土也沒樹立石碑,這可能嗎?又想自圓其說,又無法自圓其說。所以焚死說是壹個無法解釋、無法令人相信的說法。
* 既然可以斷定建文帝沒有被大火燒死,那麽新的答案又是什麽呢?歷史的記載中有新的蛛絲馬跡嗎?我們發現,就在建文帝被推翻的壹百多年以後,明朝的第十三任皇帝萬歷和他的老師張居正探討過建文帝的下落。真相會不會由此揭開呢?
《實錄》的話、《明史》的話說不通,不僅說不通,而且剛才我們念的《明史》的話裏面還有矛盾:說“使出帝後屍於火中”,找出來皇帝和皇後的屍體,在火裏找出來,還接著寫壹句話,“或雲,帝由地道出亡”,還有人說,皇帝從地道逃跑了。這是清朝人在雍正年間所寫的《明史》的壹段話,前面說是著找皇帝和皇後的屍體,後面說也有人說皇帝從地道逃跑了。當時修《明史》的這些人都是飽學之士,天下有學問的人集中起來把內府藏書天下藏書都找出來,鬧了半天沒鬧清楚。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實際上這個疑案在明朝就已經不清楚了。也就是在建文帝被推翻的壹百多年以後,萬歷皇帝,大家知道萬歷皇帝是現在十三陵定陵所埋的皇帝,萬歷皇帝跟他的老師,也是內閣首輔大臣張居正有壹次談話,這個萬歷皇帝就問張居正說,聽說建文帝有出亡這麽件事。張居正也是壹個讀書人,飽學之士,張居正回答說“此事國史無考”,他所說的國史就是實錄,說實錄記載不可考。這是關於建文帝下落的壹次對話,也就是在建文帝死了以後壹百多年,明朝人也弄不清楚,清朝人更弄不清楚。
* 既然連明朝人都對建文帝的下落不清不楚,也難怪直到今天,後人對於建文帝的死因仍是眾說紛紜,於是就有人認為建文帝不僅沒有死,而且在外漂泊了幾十年後又再次回到皇宮。那麽,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呢?
建文帝的下落說法之二 歸來說
第二個說法叫“歸來說”,說建文帝回來了,什麽時候呢?是在正統五年的時候。明英宗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有壹個和尚年90歲,從雲南來到廣西到了思恩府,到了大堂上說我就是建文帝,我就是建文君。這個知府壹聽很害怕,這個知府叫做岑瑛,說建文君從建文四年就失蹤到現在壹直沒找著,突然出現在我的面前,這是真是假呀?趕快報告宮裏,就把這個自稱建文君的和尚送到北京的皇宮裏,當時的首都就已經從南京遷到北京了。結果要派大臣去審問,壹審問這個人說了實話了,他說他自己90歲了,建文君活著的時候,如果建文君活到現在也不過是五六十歲,妳怎麽90歲了,沒有這麽大歲數。再壹問,這個人是河南鈞州人,叫做楊應祥。這壹審問都是假的,於是就把楊應祥這個人處罰了,楊應祥為首的處死,關到錦衣衛處死,其他人發去當兵了,戍邊,這事就算了結了。正是因為有這麽壹個楊應祥假冒的建文君,所以民間的傳說又根據這個生出叉了。
* 壹個假冒建文帝的故事我們今天聽起來似乎覺得有些荒唐,就是這些民間的演繹使得建文帝的下落更加撲朔迷離。透過歷史的重重迷霧,我們繼續尋找新的答案。民間對於建文帝的下落壹直盛傳著另外壹個傳說,建文帝是不是主動讓出了王位,遠走他鄉了呢?而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有根有據。那麽,這會是歷史真實的答案嗎?
建文帝的下落說法之三 出亡說
那就是第三種說法,叫做出亡說。燕軍進入南京宮中火起的時候,建文君沒有死,而是從地道逃跑了,那麽民間傳說,說建文帝的逃跑是讓國,是遜國。為什麽要讓?為什麽要遜?他們不願意說朱棣是篡位,說朱棣當了皇帝是人家讓出來的,人家不當了,那麽朱棣自然當了。我想這種說辭顯然都是後來編出來的,朱棣明明是要打到南京,篡奪皇位,怎麽出來讓國、遜國?是很多人對於建文帝抱有同情心,又不敢直接指責朱棣的奪權,因此就出了讓國遜位說。
傳說非常復雜,是怎麽情況呢?燕軍進入南京以後建文帝非常緊張,壹時不知所措,到處走。這時候壹個叫做王鉞的太監向他匯報說太祖死的時候留下壹樣東西,說這個東西就收藏在奉先殿,他囑咐我們不到危急的時候不能打開。周圍的壹些大臣就說趕快打開把東西拿出來,什麽呢?壹個鐵匣子,鐵匣子的油漆是紅顏色,兩個鎖也都灌上鐵。馬上砸開,壹砸開,裏頭有度牒三張,什麽是度牒,就是宗教職業者的身份證,妳有這個度牒就證明妳是和尚,寫上名字,從事宗教職業。度牒有三張,“應文、應能、應賢”寫了三個人的名字,裏頭有袈裟,有剃刀,還有白金十錠。裏頭有壹句話,說妳們要是不想跑妳們就自殺,要不然的話妳們就拿著度牒跑,這是裏面寫的話,還說應文要從鬼門出去,其他人要從禦溝水門走,到薄暮的時候,就是天傍黑的時候在神樂觀會齊。那麽應文是誰呢?朱允炆是帶個文字,肯定是他。還有應能,還有應賢,那這個大臣裏正好有叫應賢有叫應能的,這三個人於是就全剃了頭,朱允炆帶著壹些人就從鬼門出了宮。什麽是鬼門,實際上按現在的故宮來說,就是故宮北門,前門正門,上朝都走正門,那人要死了的話要從後門擡出去,從鬼門走。還有壹批人就從禦溝水關跑了。建文帝帶著壹批人走到神樂觀,看見壹個船就在岸邊上停放,這個岸邊是神樂觀道士叫王升他壹看見建文帝來了,說皇帝萬歲,我在這等候您了。怎麽回事呢?說我頭天做了個夢,太祖就托夢給我讓我今天預備好船在這等您。這時候天正是傍晚時分,於是從水關逃出的人也在這會合了,從此建文帝就帶著這批人湖南、湖北、雲南、四川、廣西、福建到處雲遊了。
雲遊到各地,而且說的是有鼻子有眼有影有模樣的,有詩,有他的遺跡留下。比如在四川的永慶寺,就有這樣的詩,說是:
杖錫來遊歲月深,山雲水月傍閑吟。塵心消盡無些子,不受人間物色侵。
比如說在廣西就寫了這樣的詩: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漢江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浦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都是在懷念壹些宮廷生活,懷念當時宮廷生活,幾十年在外面雲遊這些情景。因為有在外面雲遊的傳說,所以朱允炆的壹行人就在他所雲遊的各地留下了很多遺跡。他們雲遊在外,到了正統五年,就是公元1440年的時候,建文帝說我們也非常疲倦了,他們就在壹個寺廟裏休息。有壹個僧人就偷了建文帝的詩拿到思恩府的大堂上去獻給當地州官,說我就是建文帝。於是這個人就被送到北京,壹審問說不是,說是楊英祥,剛才不是講了把楊應祥處死了。真的建文帝還在廣西這兒呢,建文帝聽到這個消息以後說這個時候我也想回家,我是真的建文帝。於是又把真建文帝送回去,這就是出亡,出亡說,到後來又回到宮裏。回到宮裏頭,因為他“牢落西南四十秋”,如果當時的小宦官十歲、二十歲、三十歲的話現在五六十歲、六七十歲的人還活著呢,有些大臣也能夠認識建文帝呢,所以皇宮裏頭就派當年服侍過建文帝的宦官就去辨認。有壹個叫吳亮的宦官,讓他去辨認,建文帝壹見到他就說妳不認識我了嗎?說當年我吃子鵝,我把肉扔在地上,妳是不是像狗壹樣舔著吃了!這個吳亮不敢擡頭,趴上前去看看建文帝的腳,建文帝的腳上有壹個黑痣,他壹看有黑痣,於是大哭,確實是建文帝。建文帝當年受難,他沒有輔佐建文帝逃跑自己還跟著在宮中,很慚愧,回去就自殺了。後來據說建文帝就養在宮中,死在宮中,人稱老佛,死以後埋在西山。當時所謂西山實際上就是京西阜成門外海澱區這壹帶,在哪兒呢,三環路裏中國畫研究院裏的白塔庵,這個白塔據說就是建文帝的衣冠塔。
那麽上面我們說了這麽多,建文帝的下落究竟是什麽呢?我們說到現在也還沒有確切的根據,特別是出亡說,是不可相信的。
* 關於建文帝下落,壹個又壹個的說法也被我們壹壹否定,正當我們被深陷在歷史的層層迷霧中,而感到困惑的時候,在《明史·姚廣孝傳》中又找到了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記載。那麽,這段記載中究竟說了什麽呢?真相是否就此打開?
建文帝的下落說法之四 穹隆山為僧說
第四種說法是在穹隆山為僧說,在穹隆山為僧說的相關記載記載在《明史·姚廣孝傳》中,這個穹隆山在哪?就在江蘇吳縣,實際上就是(今天的)蘇州市。建文帝逃出去為僧,曾經得到壹個僧人的幫助,這個僧人叫做宗泐,宗泐是誰,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當時不論親王還是皇帝都有壹個給他做法事的壹個最重要的帶頭的僧人,(建文帝)的僧人就是宗泐。《明史》上怎麽記載呢?說姚廣孝到永樂十六年的時候已經84歲了,姚廣孝是當年幫助朱棣奪取天下的和尚,最早朱棣打天下,是姚廣孝給他出的註意。姚廣孝在84歲的時候已經老了,他在見到朱棣的時候說我有壹件心事妳要幫助我,說什麽心事啊,說當年都懷疑建文帝逃跑是宗泐和尚幫的忙,這個宗泐和尚被關起來壹直關到現在,希望妳把他放了。那麽這件事確實嗎?是不是宗泐幫忙,然後建文帝最後藏到江蘇吳縣就是現在蘇州的穹隆山上呢?據說穹隆山上有佛塔,是建文皇帝的墓,這個確切嗎?明史沒有肯定,說“或雲”,也有人說。
這些傳說非常神奇,與此相連,建文帝在各地的遺跡也都有記載。比如說建文帝曾經藏在四川的平倡佛羅寺,後來死了以後就葬在寺後的山上,因為建文帝經常在寺裏頭面向京城哭泣,後人就把這個寺改稱叫望京寺。比如還說建文帝從雲南大理逃到四川到宜賓越溪河隱居在隆興寺,死後就葬在隆興的山下的塔林裏,甚至說康熙帝也曾經到這裏尋訪過建文帝的遺跡。
* 面對各地留下的眾多有關建文帝的遺跡,我們實在是難辨真偽。說起建文帝的下落,還不得不提壹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當年身為燕王的他發動了靖難之役,攻入皇宮,使得建文帝生死不明,他對於建文帝的下落豈能袖手旁觀?那麽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明成祖朱棣是不是最為清楚呢?
建文帝的下落說法之五 尋訪張三豐說
我們來介紹建文帝的下落的時候,還不能不提到壹個人,這個人叫做胡濙。胡濙是戶科給事中,這個給事中這個官是幹什麽的呢?是專門管提意見、監督百官的,可以向皇帝反映民間官員的任何事。據說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心裏放不下,就派胡濙巡行天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個胡濙就走遍了天下各地,找沒找著呢?沒說,但是有壹個細節,從永樂當皇帝以後就開始找,壹直到永樂十七年再派他還去找,壹直到了永樂二十壹年朱棣北征回到宣府,現在河北省的宣化,有壹天晚上天都黑了,天很晚了,朱棣已經睡了覺了,這時候報告說胡濙來了,朱棣說趕快請他進來。他們兩個就徹夜長談,到四鼓時分,早上天都快亮了胡濙才離開。胡濙向朱棣報告的什麽呢?據說有壹件消息,就是說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了,建文帝現在沒有謀反之心,踏踏實實在外面當和尚,妳放心吧!是這樣嗎?也說不清楚。
胡濙當年出去以什麽名義出去?不能公開說找建文帝,說以訪張三豐張邋遢為名,張三封是誰啊,是元末明初的壹個著名的道人,壹個神人,壹個怪人。朱元璋當年就想找這個張三豐就沒找著,到了永樂時期又派人去找,那麽派胡濙就是以訪張邋遢張三豐為名去找建文帝。既然是以他為名,那麽就沒有公開的說找建文帝,是不是找建文帝?是不是得到建文帝的消息呢?無從證實。
* 明成祖朱棣派胡濙出訪尋找建文帝既然並不可信,那麽,他為何要派鄭和組建壹支強大的艦隊浩浩蕩蕩出使西洋?有人說出使西洋是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則是因為民間壹直盛傳著建文帝出亡海外的消息,鄭和壹行是要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那麽,事實是這樣嗎?最後的真相是否就此揭開?
建文帝的下落說法之六 鄭和下西洋說
當然還有壹個說法就是派鄭和下西洋去找建文帝,我們說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壹件很了不起的,按照他自己的理想去建立天下秩序的壹件壯舉,絕不會派兩萬多人、幾百艘船到非洲的東海岸去找建文帝。如果說鄭和下西洋,說妳順便打聽打聽建文帝是不是跑到海外,可能。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找建文帝,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
明末清初有壹本很著名的歷史書叫做《罪惟錄》,這個作者叫查繼佐,他在他的書裏面開列了有關建文帝謎蹤的23種說法。他說了壹句話,他說23種難道就沒有壹個是對的嗎?他說沒有,如果有的話只有壹個是對的,正是因為有23種所以都不對。我們按照邏輯推理也確實是這種情況。他當時提出來很多,說當時人心惶惶,五十六個人都壹塊走了怎麽壹個人敗露都沒有?不可能壹個人敗露都沒有。說第二個說鬼門可以出,為什麽還要出水門?既然說皇宮的後門可以走,大家壹塊兒走後門,幹嗎壹批走北門壹批還走水門?他提出問題,說當時金川門打開皇宮壹片大亂,大臣進皇宮都已經很難,為什麽跟隨的壹批小臣都能夠到皇宮裏去?都是疑問。當時天下大亂,兵荒馬亂,人心惶惶,怎麽還有神樂觀的道士在那兒做夢,舟船還在那兒等著?這個事情可能嗎?也是不可能的。總而言之他舉了很多疑點,所以我們到現在無法證實這些傳說。
現在我們有壹個問題,是建文帝有後人嗎?說建文帝不是還生了好幾個孩子嗎?有傳說建文帝晚年隱居在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的洪山,建文帝在武昌的時候就改名叫讓鑾,出讓金鑾殿,讓鑾,而且他後來的子孫就以讓字為姓。最近,就是前兩年的事情,就有人拿出讓氏家譜,說我們家來龍去脈就是建文帝的後代,就姓讓。這些傳說到現在也沒有能夠得到證實,那麽建文帝的後人究竟是什麽情況呢?我們所知,按照歷史記載是這樣的情況:建文帝還有兩個兒子,大的叫朱文奎,建文元年立為太子,燕軍攻入南京的時候太子已經7歲了,下落不明;老二叫朱文圭,燕軍攻入南京的時候兩歲,後來朱棣進入南京以後就把這個朱文圭囚禁在中都的廣安宮,就是把他安排到鳳陽老家關起來了,這個人壹般俗稱叫建庶人,建文帝的建,庶人就是平民百姓。英宗復辟,就是他侄孫子這壹輩復辟的時候,就是(重新)當皇帝的時候可憐這個建庶人,就把建庶人放了。英宗下了指示,說允許他在鳳陽自由居住,給他妻妾,讓他娶,給他女子十個人。建文帝的這個小兒子從囚禁到現在已經是57歲了,從2歲開始關到57歲,放出來以後牛馬都不認識,什麽都不知道。但是不久這個人也死了。所以按照史書的說法,他的孩子沒有後人。
為什麽建文帝的傳說會這麽復雜呢?首先就是本來就沒弄清楚。再有壹點,就是大家對於建文帝抱有同情態度,希望他不死!特別是朱棣當了皇帝以後,采取了非常殘暴的對於政治反對派的鎮壓,人們更懷念建文帝當政的時候實行的寬仁政策,所以就造出了他的種種傳說。我們說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下落壹定會有壹個正確答案,但是歷史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壹個可信的答案。希望大家繼續尋找,幫助解答建文帝下落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