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劉宗周字起東文言文閱讀

劉宗周字起東文言文閱讀

1. 文言文閱讀《明史 劉宗周傳》全文翻譯閱讀理解

劉宗周,字起東,山陰人。他的父親劉坡是壹個童生。他的母親章氏懷他五個月時他父親死了。生下宗周後,家裏酷貧,章氏把他帶到外祖父家裏養育。後來因為宗周的祖父老而且生病,他回去侍候,挑水砍柴,煮藥燒粥。但是宗周身體虛弱,母親常常憂念他,放不下心,終於生了病,又因為家裏窮,忍著不治療。萬歷二十九年(1601),宗周考中進士,他的母親死在家裏了。宗周奔喪到家,在中門外搭了壹間居喪的白泥屋,天天在裏邊哭自己的母親。脫下喪服後,朝廷選派他當行人,宗周請求回家贍養祖父母。祖父母下世後,中間過了七年宗周才赴京候補。他的母親因為貞節揚名於朝廷。

當時朝廷裏邊有昆黨、宣黨跟東林作對。宗周上書說:“東林是顧憲成講學的地方。高攀龍、劉永澄、姜士昌、劉元珍都是賢人。於玉立、丁元薦為人清白,心口如壹,有國士的氣度。那些大臣指摘他們的人品是可以的,爭論意見的短長就不應該;攻擊東林也可以,偏袒昆黨、宣黨就不應該了。”這下黨人大肆吵鬧,宗周只好請假回鄉去了。

2. 鄭均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後漢書·鄭均傳原文

鄭均字仲虞,東平任城人也。少好黃、老書。兄為縣吏,頗受禮遺,均數諫止,不聽。即脫身為傭,歲余,得錢帛,歸以與兄。曰:“物盡可復得,為吏坐臧,終身捐棄。”兄感其言,遂為廉潔。均好義篤實,養寡嫂孤兒,恩禮敦至。常稱病家廷,不應州郡辟召。郡將欲必致之,使縣令譎將詣門,既至,卒不能屈。均於是客於濮陽。

建初三年,司徒鮑昱辟之,後舉直言,並不詣。六年,公車特征。再遷尚書,數納忠言,肅宗敬重之。後以病乞骸骨,拜議郎,告歸,因稱病篤,帝賜以衣冠。

元和元年,詔告廬江太守、東平相曰:“議郎鄭均,束脩安貧,恭儉節整,前在機密,以病致仕,守善貞固,黃發不怠。又前安邑令毛義,躬履遜讓,比征辭病,淳潔之風,東州稱仁。書不雲乎:‘章厥有常,吉哉!’其賜均、義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長吏存問,賜羊酒,顯茲異行。”明年,帝東巡過任城,乃幸均舍,敕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故時人號為“白衣尚書”。永元中,卒於家。

後漢書·鄭均傳翻譯

鄭均字仲虞,東平任城人。少時喜好黃老之書。兄為縣吏,接受別人禮物甚多,鄭均多次諫阻,兄不聽。鄭均就脫身為人打工,壹年多,得到錢帛,回來交給其兄。說:“物用完了可以再得,為官吏貪贓犯罪,壹生都完了。”兄感激其言,以後就廉潔奉公了。鄭均好義務實,養寡嫂孤兒,恩義禮貌備至。常稱病留家,不應州郡征召。郡守非要他去不可,使縣令詐稱將到他家,鄭均即到郡守府,郡府最後還是沒能讓他屈服。鄭均於是躲到濮陽作客去了。

建初三年(78年),司徒鮑昱招他,後舉他直言,他沒有到。六年,皇帝公車特征,再遷尚書,多次獻納忠言,肅宗很敬重他。後來以病請求退休,拜為議郎,告歸,因稱病重,帝賜以衣冠。

元和元年(84年),詔書告廬江太守、東平相說:“議郎鄭均,束修安貧,恭儉節整,前在機密,以病退休,守善貞固,黃發不怠。又前安邑令毛義,躬行謙讓,從征辭病,純潔之風,東州稱仁。《尚書》不是說‘表彰那些有常德的人,是善政’。宜賜鄭均、毛義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長吏慰問,賜羊酒,以顯此異行。”第二年,帝東巡過任城,就親臨鄭均家,命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所以當時人稱為“白衣尚書”。永元中,在家去世。

3. 文言文閱讀,溫體仁,字長卿,烏程人,,,

出處:《明史 卷三百八·列傳第壹百九十六·奸臣》 溫體仁,字長卿,烏程人。

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官禮部侍郎。

崇禎初遷尚書,協理詹事府事。為人外謹而中猛鷙,機深刺骨。

崇禎元年冬,詔會推閣臣,體仁望輕,不與也。侍郎周延儒方以召對稱旨,亦弗及。

體仁揣帝意必疑,遂上疏訐謙益關節受賄,神奸結黨,不當與閣臣選。先是,天啟二年,謙益主試浙江,所取士錢千秋者,首場文用俚俗詩壹句,分置七義結尾,蓋奸人紿為之。

為給事中顧其仁所摘,謙益亦自發其事。法司戍千秋及奸人,奪謙益俸,案久定矣。

至是體仁復理其事,帝心動。次日,召對閣部科道諸臣於文華殿,命體仁、謙益皆至。

謙益不虞體仁之劾己也,辭頗屈,而體仁盛氣詆謙益,言如湧泉,因進曰:“臣職非言官不可言,會推不與,宜避嫌不言,但枚蔔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謙益結黨受賄,舉朝無壹人敢言者,臣不忍見皇上孤立於上,是以不得不言。”

帝久疑廷臣植黨,聞體仁言,輒稱善。而執政皆言謙益無罪,吏科都給事中章允儒爭尤力,且言:“體仁熱中觖望,如謙益當糾,何俟今日。”

體仁曰:“前此,謙益皆閑曹,今者糾之,正為朝廷慎用人耳。如允儒言,乃真黨也。”

帝怒,命禮部進千秋卷,閱意,責謙益,謙益引罪。嘆曰:“微體仁,朕幾誤!”遂叱允儒下詔獄,並切責諸大臣。

時大臣無助體仁者,獨延儒奏曰:“會推名雖公,主持者止壹二人,余皆不敢言,即言,徒取禍耳。且千秋事有成案,不必復問諸臣。”

帝乃即日罷謙益官,命議罪。允儒及給事中瞿式耜、禦史房可壯等,皆坐謙益黨,降謫有差。

亡何,禦史毛九華劾體仁居家時,以抑買商人木,為商人所訴,賂崔呈秀以免。又困杭州建逆祠,作詩頌魏忠賢。

帝下浙江巡撫核實。明年春,禦史任贊化亦劾體仁娶娼、受金,奪人產諸不法事。

帝怒其語褻,貶壹秩調外。體仁乞罷,因言:“比為謙益故,排擊臣者百出。

而無壹人左袒臣,臣孤立可見。”帝再召內閣九卿質之,體仁與九華、贊化詰辯良久,言二人皆謙益死黨。

帝心以為然,獨召大學士韓爌等於內殿,諭諸臣不憂國,惟挾私相攻,當重繩以法。體仁復力求去以要帝,帝優詔慰答焉。

已,給事中祖重曄、南京給事中錢允鯨、南京禦史沈希詔相繼論體仁熱中會推,劫言者以黨,帝皆不聽。法司上千秋獄,言謙益自發在前,不宜坐。

詔令再勘。體仁復疏言獄詞皆出謙益手。

於是刑部尚書喬允升,左都禦史曹於汴,大理寺卿康新民,太仆寺卿蔣允儀,府丞魏光緒,給事中陶崇道,禦史吳甡、樊尚璟、劉廷佐,各疏言:“臣等雜治千秋,觀聽者數千人,非壹手壹口所能掩。體仁顧欺岡求勝。”

體仁見於汴等詞直,乃不復深論千秋事,惟詆於汴等黨護而已。謙益坐杖論贖,而九華所論體仁媚珰詩,亦卒無左驗。

當是時,體仁以私憾撐拒諸大臣,展轉不肯詘。帝謂體仁孤立,益響之。

未幾,延儒入閣。其明年六月,遂命體仁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體仁既藉延儒力得輔政,勢益張。逾年,吏部尚書王永光去,用其鄉人閔洪學代之,凡異己者,率以部議論罷,而體仁陰護其事。

又用禦史史褷、高捷及侍郎唐世濟、副都禦史張捷等為腹心,忌延儒居己上,並思傾之。初,帝殺袁崇煥,事牽錢龍錫,論死。

體仁與延儒、永光主之,將興大獄,梁廷棟不敢任而止,事詳龍錫傳。比龍錫減死出獄,延儒言帝盛怒解救殊難,體仁則佯曰:“帝固不甚怒也。”

善龍錫者,因薄延儒。其後太監王坤、給事中陳贊化先後劾延儒,體仁默為助,延儒遂免歸。

始與延儒同入閣者何如寵,錢象坤逾歲致政去,無何,如寵亦去。延儒既罷,廷臣惡體仁當國,勸帝復召如寵。

如寵屢辭,給事中黃紹傑言:“君子小人不並立,如寵瞻顧不前,則體仁宜思自處。”帝為謫紹傑於外,如寵卒辭不入,體仁遂為首輔。

體仁荷帝殊寵,益忮橫,而中阻深。所欲推薦,陰令人發端,己承其後。

欲排陷,故為寬假,中上所忌,激使自怒。帝往往為之移,初未嘗有跡。

姚希孟為講官,以才望遷詹事。體仁惡其逼,乃以冒籍武生事,奪希孟壹官,使掌南院去。

禮部侍郎羅喻義,故嘗與基命、謙益同推閣臣,有物望。會進講章中有“左右未得人”語,體仁欲去之,喻義執不可。

體仁因自劾:“日講進規例從簡,喻義駁改不從,由臣不能表率。”帝命吏部議,洪學等因謂:“聖聰天亶,何俟喻義多言。”

喻義遂罷歸。時魏忠賢遺黨日望體仁翻逆案,攻東林。

會吏部尚書、左都禦史缺,體仁陰使侍郎張捷舉逆案呂純如以嘗帝。言者大嘩,帝亦甚惡之。

捷氣沮,體仁不敢言,乃薦謝升、唐世濟為之。世濟尋以薦逆案霍維華得罪去。

維華之薦,亦體仁主之也,體仁自是不敢訟言用逆黨,而愈側目諸不附己者。 文震孟以講《春秋》稱旨,命入閣。

體仁不能沮,薦其黨張至發以間之,而日伺震孟短,遂用給事中許譽卿事,逐之去。先是,秦、楚盜起,議設五省總督,兵部侍郎彭汝楠、汪慶百當行,憚不敢往,體仁庇二人,罷其議。

賊犯鳳陽,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等議,令淮撫、操江移鎮,體仁又卻不用。既而賊大至,焚皇陵。

譽卿言:“體仁納賄庇私,貽憂要地,以皇陵為孤註,使原廟震驚,誤國。

4. 王播 字明敭的文言文閱讀答案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故事,尹避臺官 故事:慣例

B.恃勢豪門,未嘗貸法 貸:寬免

C.詔從之,自是奸盜弭息 弭:停止

D.其工役料度,不破省錢 省:節省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壹項是(3分)

A.時河北復叛朝廷/用兵會裴度/自太原入覲/朝野物論/言度不宜居外

B.時河北復叛/朝廷用兵會裴度/自太原入覲/朝野物論言度不/宜居外

C.時河北復叛/朝廷用兵/會裴度自太原入覲/朝野物論/言度不宜居外

D.時河北復叛/朝廷用兵/會裴度自太原入覲/朝野物論言度不/宜居外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王播治縣有術。王播在三原任縣令時,依法治理,政績為畿邑之最;在揚州任職時,興修水利,使漕運暢通無阻,造福於民。

B.王播長於治吏。當時胥吏欺詐成風,盡管事務繁多,王播條分縷析,斷案如流,下屬的欺詐行為壹壹被揭露,並被繩之以法。

C.王播征斂無度。王播在任淮南節度使時,淮南地區正遭受旱災,他不但不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反而橫征暴斂,以至於民怨沸騰。

D.王播不守操行。王播壹心鉆營權術,以奉承迎合為本事,對國家大計卻壹言不發。他的以奸邪進取的劣行,在當時已遭唾棄。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德宗奇之,將不次拔用,會母喪。(5分)

(2)播出自寒門,以文辭自立,踐升華顯,郁有能名。(5分)

參考答案

4.D

5.C

6.B

7、德宗對王播的才能很驚訝,打算破格提拔使用,恰好碰到王播的母親去世。

王播出身卑微,憑文辭自立,登上了顯貴的地位,享有能幹的盛名。

5. 張家玉,字元子 明史文言文

張家玉,字元子,東莞人。崇禎十六年進士。李自成攻陷京城,張家玉被抓。張家玉上書李自成,請求旌表自己的家門,並且褒獎撫恤範景文、周鳳翔等,以隆重的禮節對待劉宗周、黃道周。李自成大怒,把張家玉召入宮中,張家玉對李自成只是拱手高舉並不下跪。李自成把他綁縛午門外待了三日,脅迫他投降,用死刑來嚇唬他,但是張家玉始終不為所動。李自成說:“當對妳父母施行分裂肢體的酷刑!”於是張家玉就對李自成下跪了。

後來,李自成兵敗向南逃走。阮大鋮等人攻擊張家玉向李自成推薦劉宗周、黃道周。張家玉於是又被逮捕拘押。第二年,南京失守,張家玉趁機脫身逃走。跟從唐王朱聿鍵來到福建,被擢升為翰林侍講,督察鄭彩的軍隊。

清朝順治三年,傳聞清朝大軍來到,鄭彩立即就逃奔入關,張家玉也逃到了新城。清兵來攻城時,張家玉出城迎戰,身上中箭,落馬摔斷了手臂,也逃入關中。後來又命他以右僉都禦史的身份巡撫廣信。廣信失守以後,請求到惠州、潮州壹帶招募士兵,他遊說招降了數萬山賊,打算急速奔赴贛州應敵。

順治四年,張家玉與舉人韓如璜集結鄉兵攻打東莞城,知縣鄭霖投降,於是就沒收前尚書李覺斯等人的資產來犒勞士兵。剛剛過了三日,清兵就來到了,張家玉兵敗逃走。後上表永明王朱由榔,又被提升為兵部尚書。沒過多久,清兵又來攻打,韓如璜戰死,張家玉敗走西鄉。西鄉大豪俠陳文豹輔助張家玉攻取新安,襲擊東莞。不久,清兵大批攻至,圍攻了數日,張家玉兵敗逃至鐵岡,陳文豹等皆戰死。

李覺斯非常怨恨張家玉,派人挖開了他家的祖墳,拆毀了他家的宗廟,殺盡滅絕張家玉宗族,把張家玉族人居住的村子變成了壹片廢墟。張家玉經過故裏,號哭而離去。在路上招得數千人,率領著他們奪取了龍門、博羅、連平、長寧,於是又攻下惠州,接著攻克歸善,撤回屯紮在博羅。清兵來攻,張家玉又敗走龍門,後又招募兵士壹萬余人。

順治四年十月,清軍步兵、騎兵壹萬余人來攻打他。張家玉與清兵大戰十日,兵力衰竭而敗,被包圍了數重。諸將請求突破包圍逃出,張家玉慨嘆說:“彈藥用盡武器損壞,想交戰也沒槍彈;將帥士兵傷的傷亡的亡,想作戰也沒人。怎麽還用得著再徘徊不決,把脖頸裏的血濺到敵人的手上呢!”於是遍拜諸將,自投野外水塘中而死,時年三十三歲。

6. 趙咨清簡文言文閱讀答案

譯文供參考:

趙咨字文楚,東郡燕人。父親趙暢,曾做過博士。趙咨少年時期就死了父親,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薦為孝廉,他都不到任。

延熹元年,大司農陳奇舉薦趙咨極孝順有修養,因襲(其父)升為博士。靈帝初年,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被宦官殺害,趙咨就稱病推辭離開。太尉楊賜特別征召,讓他用幅巾為首飾,請他參與講論經典。被舉薦做高官,幾次升遷做了敦煌太守。後因病被免職回家,親自率領子不種田糊口。

盜賊曾經夜晚到趙咨家搶劫,趙咨害怕驚嚇母親,於是先到門外迎接強盜,接著要求給他們準備飯食並道歉說:“老母親已年屆八十,生病需要休養,家中貧困,無隔宿之糧,請求稍微留下點衣服糧食。”妻子兒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沒有提出請求。強盜都慚愧嘆息,跪下告辭說:“我們太無禮了,真不該侵擾賢良。”說完都跑出門去,趙咨追出送東西給他們,但沒有趕上。從此趙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議郎,以病推辭不到任,皇上下詔急切責備,州郡官員以禮相送,前後多次,不得已才去 *** 。

趙咨又被封為東海相。上任時,途徑滎陽,縣令敦煌人曹皓,是趙咨過去舉薦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趙咨卻不停留。曹皓送他到長亭,望著車輛過後的塵土不能趕上,對主薄說:“趙君名聲很大,現在經過我的縣界我不拜見他,壹定會被天下人恥笑!”於是丟棄印綬,追到東海。拜見趙咨之後,辭職回家。趙咨就是這樣被當時的人所看重。

趙咨做官時清廉儉樸,計算時間領取奉祿,豪門大戶都畏懼他儉樸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請求免職,征拜為議郎。帶病到了京師,臨終時,告訴他的舊吏朱祗、蕭建等,讓他們采用薄殮素棺,用黃土墊底,想使屍體迅速腐朽,早歸後土,不要聽任子孫改變計劃。

朱祗、蕭建送喪到家,兒子趙胤不忍心父親的屍體與黃土並合,想更改殯葬之法,朱祗、蕭建讓領會趙咨的臨終遺命,於是照辦,當時人稱趙咨為明達之人。

7. 明末奇才:劉宗周簡介

劉宗周(1578—1645),字起東,別號念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因講學於山陰蕺山,學者稱蕺山先生。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成進士,以行人司行人累官順天府尹、工部侍郎。他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嚴,立朝敢於抗疏直言,屢遭貶謫,不改其誌。明亡之次年乙酉(1645),清軍南下入浙,他在家鄉絕食殉節。觀其壹生,從政時間很短,多半生從事於講學育人,故其弟子遍天下,而以黃宗羲、陳確、祝淵、張履祥等最為著名。 學術上,劉宗周“於《五經》、諸子百家無不精究,皆有所論述”,堪稱為宋明道學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和有明三百年學術之殿軍。

天啟初,為禮部主事。歷右通政。因劾魏忠賢、客氏,削籍歸。崇禎初,起順天府尹,奏請不報,謝疾歸。再起授工部侍郎,累擢左都禦史。又以論救姜采、熊開元,革職歸。福王監國,起原官;痛陳時政,並劾馬士英、劉孔昭、劉澤清、高傑,復爭阮大鋮必不可用,皆不聽,乞骸骨歸。杭州失守,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謚正義,清時,追謚忠介。學者稱念臺先生。又嘗築證人書院講學蕺山,又稱蕺山先生。宗周著作頗富,有《劉蕺山集》十七卷,及《劉子全書》、《周易古文鈔》、《論語學案》、《聖學宗要》等,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8.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

小題1:.D

小題2:B

小題3:C

小題4:(1)(強盜)說完就跑出門去,趙咨追出去送給他們東西,但沒有趕上。

(2)趙君名聲很大,現在經過我的縣界我不拜見他,壹定會被天下人恥笑!

小題1:2分

小題2:2分

小題3:2分)(關鍵是對文中“咨之故孝廉也”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應是“趙咨原先任敦煌令時舉薦的孝廉”;“足以說明趙咨在當時的影響力很大”也比較模糊,這件事主要是為了表現趙咨當時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小題4:略

9. 秋夜贈蔡際飛文言文翻譯

秋夜贈蔡際飛 明末清初閻爾梅 蓋追憶乙酉在清河事也,時王永吉、劉澤清自海上投降,故詩中及之。

蘭膏圍素屏,夜靜蕓香窈。團坐悉窮交,娓娓談舊好。

憶在淮東時,颶風淪三島。藩兵溺海“舟秋”,摧殘如霜草。

剩予掉孤舟,四望煙波溔。破浪走清河,豺虎蟠津要。

平時泛交遊,臨急星散了。何期逢故人,痛哭傷懷抱。

雙鶴舞空階,聞音唳秋曉。故人膽智兼,狎敵輕鷗鳥。

興廢任龍蛇,浮杯且狂嘯。不避禍與嫌,青天銀漢皎。

為我束歸裝,壹鞭馬陵道。倏忽三十年,追思魂夢繞。

相感安可忘,嗟乎竟衰老。註:第四聯中的“舟秋”字《大字典》查無此字,無法打出來。

詩意 序:這首詩是追憶乙酉年在清河發生之事的,當時王永吉、劉澤清從海上投降(清朝),所以這首詩中言他們。蘭膏點起的燈光籠罩著白色屏風,深夜靜謐燃起的香氣深遠。

團團圍坐在壹起的都是患難之交,在娓娓而談的都是舊相識。回憶在淮東的時候,颶風吹沒了三座仙島。

與藩兵作戰的人都溺斃於海上,被摧殘殆盡就像經霜的秋草。只剩下我壹個人劃著孤舟,四望茫茫煙波浩蕩。

乘風破浪遠走清河,豺狼虎豹環繞著水陸沖要之地。平時的交遊非常廣,臨到危急時刻就都四散了。

豈料還能夠遇到老朋友,不禁抱頭痛哭特別傷心。兩只仙鶴在空寂無人的階前舞蹈,聽到鶴鳴之聲淒厲才覺得秋晨淒冷。

老友膽氣智慧兼備,輕敵又輕鷗鳥。國家的興廢暫且任由龍蛇去決定吧,姑且滿飲壹杯酒而且仰天狂嘯。

此生不避禍患與嫌疑,青天銀河皎潔明亮可作見證。為我整理好歸鄉的行裝,快馬壹鞭就到達馬陵古道。

三十年倏忽壹過,追思當年夢繞魂牽。註釋1、本詩選自《閻古古全集》。

作者閻爾梅(1603-1679),明末詩文家,字用卿,號古古,因生而耳長大,白過於面,又號白耷山人、蹈東和尚,江蘇沛縣人。明崇禎三年舉人,為復社巨子。

甲申、乙酉間,為史可法畫策,史可法不能用。乃散財結客,奔走國事。

清初剃發號蹈東和尚。閻爾梅逝後,子孫私上謚號 ''文節''。

其身為日月堂八世。詩有奇氣,聲調沈雄。

有《白耷山人集》,後人輯有《閻古古全集》。據考,民初出版的六卷本《閻古古全集》收詩壹千七百九十四首,可謂洋洋大觀。

但有人以為千余詩中只有“壹二傳後”而已。這未免有點苛刻。

康熙十八年冬,享年77歲的閻爾梅與世長辭。據《沛縣誌》載:“先生彌留之際,囑家人逝後按明俗築方墳葬之,以示死不降清”。

閻爾梅墓坐落在沛縣劉河崖村,清光緒年間,知縣馬光勛題墓碑,並劃地300畝建陵,閻爾梅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王永吉(1600-1659):字修之,江南高郵人,清初大臣。

明天啟間進士,官至薊遼總督。順治二年以順天巡撫宋權薦,授大理寺卿。

四年擢工部侍郎。永吉疏辭,上責其博虛名,特允之,並諭永不錄用。

居數年,有詔起用廢員,復詣京師,吏部疏薦,八年授戶部侍郎。十年擢兵部尚書。

十壹年與刑部尚書覺羅巴哈納等分賑直隸八府。十五年以兄子樹德科場關節事發,左授太常寺少卿,遷左副都禦史。

十六年卒。上以永吉勤勞素著,命予優恤,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謚文通。

3、劉澤清(1603-1645):明末大將。曹縣人。

以將才授遼東守備,繼加參將。以禦敵功加官至副總兵,繼為總兵官、左都督。

以收復登州功,加官太子太師。崇禎十三年(1640)命鎮守山東海防,後奉調入河南,鎮壓李自成農民軍,死傷甚眾。

清兵入關後,為福王政權江北四鎮之壹,封東平伯,駐廬州。都禦史劉宗周劾其跋扈,他亦連上兩疏彈劾劉宗周,朝廷只得溫語相解。

清兵南下,揚州告急,命前往增援,卻按兵不動,意在降清。清廷以其反復無常,降後被殺。

4、蘭膏:古代用澤蘭子煉制的油脂。可以點燈。

《楚辭·招魂》:“蘭膏明燭,華容備些。”王逸註:“蘭膏,以蘭香煉膏也。”

晉張華《雜詩》:“朱火青無光,蘭膏坐自凝。”唐劉長卿《雜詠上禮部李侍郎·寒釭》:“戀君秋夜永,無使蘭膏薄。”

5、素屏:白色的屏風。唐白居易《三謠·素屏謠》:“素屏素屏,孰為乎不文不飾,不丹不青……吾不令加壹點壹畫於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

宋晁沖之《睡起》詩:“素屏紋簟徹輕紗,睡起冰盤自削瓜。”6、蕓香:香草名。

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下部為木質,故又稱蕓香樹。葉互生,羽狀深裂或全裂。

夏季開黃花。花葉香氣濃郁,可入藥,有驅蟲、驅風、通經的作用。

晉成公綏《蕓香賦》:“美蕓香之脩潔,稟陰陽之淑精。”唐楊巨源《酬令狐員外直夜書懷見寄》詩:“蕓香能護字,鉛槧善呈書。”

宋周邦彥《應天長》詞:“亂花過,隔院蕓香,滿地狼藉。”聞壹多《給臧克家先生》:“妳誣枉了我,當我是壹個蠹魚,不曉得我是殺蠹的蕓香。”

7、窈:深遠。《說文解字》:“窈,深遠也。”

《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由山上五六裏,有穴窈然。”

8、窮交:患難之交。《漢書·遊俠傳序》:“趙相虞卿棄國損君,以周窮交魏齊之厄。”

宋蘇軾《和劉貢甫登黃樓見寄並寄子由》之二:“好士餘劉表,窮交憶灌夫。”9、舊好:舊交;老相好。

《左傳·桓公二年》:“公及戎盟於唐,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