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趁早2018極少數臺歷的第二個每日自省的問題。我覺得難度比回憶6歲時候的夢想容易多了。但是我回憶出來的夢想也實際了很多,帶著傷感的色彩。那個時候我真的覺得這是個夢想。
我那壹年高三,我的夢想是考進壹個不錯的大學,成為漢語言文學系的學生,未來當壹名時尚傳媒的編輯。這個夢想尤為強烈,以至於偏科偏到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步——高考語文只扣了兩分,數學只做了選擇題。
偏執的結果是夢想的大門轟然關上,留下我落寞的身影在門外徘徊。
高三結束的那個暑假,按照父母意願填了醫學院校誌願的我,關上門趴在書桌前,看著我最喜歡的《中文自修》、《萌芽》、《上海壹周》等等壹大堆報刊雜誌,默默地流了壹個小時的眼淚。我想,我的字典裏以後不會再有文藝小資小清新這樣的詞語了,或許這壹輩子都要與白大褂、消毒水相伴了。
我的母親看著我壹整個櫃子的文學書籍和報刊雜誌,有些許不屑,勸我趕緊處理掉。我記得我坐在書櫃前,整理了整整壹天,我從來沒覺得我那麽渴望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我能早點意識到偏科會給自己的夢想帶來如此大的打擊,我壹定會不惜壹切代價,成為壹個數學學霸。
韓寒、胡彥斌的年少出名,畢竟只是少數,而這個時代裏的普通人,拼盡全力,有可能僅僅只是獲得留在原地的機會。我為我的年少輕狂付出了夢想的代價。不得不說,18歲那年,我的笑容裏隱藏著深深的遺憾。
但是,現在我很感謝自己壹直將夢想深埋心底,卻始終沒有放棄它。因為,後來我終究是曲線救國般地,重新敲開了夢想的大門。這又是另外壹個故事了。
妳還記得18歲時候的夢想嗎?妳實現了它嗎?如果沒有,如果想起來它時心中還有火花,請不要放棄它。或許有天,夢想的大門終將被堅持不懈的妳打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