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文言文雙音節實詞

文言文雙音節實詞

1. 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及解釋

考點簡說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實質就是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常見實詞的含義。

“常見實詞”,它的範圍並不很廣,重點是:(1)大綱規定120個實詞;(2)《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中出現頻率較高而又能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實詞,特別是《語文》課本課後練習題目中強調的實詞。“在文中”,即指語境,這是正確理解含義的前提,從近幾年的考題看,雖然有的實詞是課本中尚未出現的,但都是可以通過整體語境推斷來理解其含義的。

考查重點:考查的內容包括壹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等,其中對壹詞多義、雙音復詞的考查是重點。 從詞性上說,主要側重於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

對名詞的分析,壹是防止望文生義,二是註意確定所指名物的範圍;對形容詞的分析,主要推敲壹下其與所修飾的對象或動作的聯系。文言文閱讀試題中,直接考查名詞、形容詞的意義或用法的,數量極少,倒是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考查常有出現。

“多義動詞”的意義分析推斷壹直是常見文言實詞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閱讀中考查常見的實詞,有“顯”和“隱”之分。

“顯”是指那種直接在所考查的詞上加點;“隱”是指在文句的翻譯判別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實詞的確定意思,就可以翻譯或分辨出譯句的正誤。 文言實詞的主要類別和主要特點 復習時,重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壹詞多義、偏義復詞、詞類活用等。

(具體內容見:(1)《語文高考導練》P119頁;(2)《高考語文基礎教程》P123頁;(3)《名師手把手》“備考資料博覽”部分。要求學生在復習課本的基礎上進壹步歸納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同形異義; 4、壹詞多義; 5、偏義復詞; 6、詞類活用。 學法建議 1、註重積累 A、充分重視課本,夯實基礎; B、重視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的積累; C、從過去十年高考題中積累,最好獨立做壹遍; D、加強文言文的課文朗讀,整理歸納出常考和易錯的實詞。

2、突出重點,明確目的 A、掌握常見實詞的常見義; B、對單純歷史文化意義或作專有名來用的實詞義可以忽略; C、不細究涉及較深專業知識的詞義; D、實詞義與活用的區別; E、註意實詞“在文中(語境)的意思”。 方法指導 壹、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壹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

例如:(1996年全國高考題)“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賈禍—消除禍患。我們根據上文內容可以判定是錯誤的。

原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賈”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另壹義項是“招引”、“招惹”。

二、結構分析法(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壹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不見也。”

(《屈原列傳》)。上下句以“而”相連,表並列關系,據“亡國破家”這個並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聖君治國”亦當為並列關系,譯為“聖明之君,治平之國”。

若譯成“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顯然不相對應。 再如:“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傳》)。“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相對。

“疾痛慘怛”並列陳述幾種情況,譯為“疾病、痛苦、淒慘、憂傷”,那麽“勞苦倦極”的“極”就不可譯為“極點”。 三、語法分析法(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

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 例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自放驢,取樵炊爨”,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動詞“取”,後有動詞“炊爨”,上下聯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於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 四、聯想推斷法(根據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壹般都能找到落腳點。

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壹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題目所給的義項是:拔—被攻取。

依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其後秦伐趙,拔十城”的“拔”當“攻取”講,再結合語境,可以推斷答案是正確的。“齊人追亡逐北”,題目所給的義項是:北—指敗逃者。

依據《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亡”當“逃亡的人”、“北”當“敗逃的人”講,可以推斷。

2. 高三文言文如何復習

在高三復習迎考中,許多學生不太喜歡或很少“朗讀”文言文,所以,絕大數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即對語意及用法所產生的直覺感知還是比較“淺”、比較“滯”的.在考場上,面對第壹次“見面”的生疏文言語段,不少學生反映“讀不懂”,於是只得雲裏霧裏地去理解文義,連猜帶蒙地去解答題目. 若能在考前有限的時間裏做到“朗讀”,在考場上輔之以“默讀”,在答題時就會容易“入題”,也容易“解題”,考生不妨壹試. 考前進行壹遍“朗讀” 在考前有限的幾天時間裏,如果能再進行壹次踏踏實實的“朗讀”,壹定能夠獲得很大的收益.因為,“讀”,不易走神——聚精會神是最佳的復習效果;“讀”,不易忘記——刻骨銘心是把握知識的最好狀態;“讀”,易加深理解——準確理解是贏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讀”,易觸發靈感——心有靈犀是立意創新的源源活水. 在考前這幾天,把語文書和各類考卷上的文言文“通讀”壹遍,讀到能夠“同步翻譯”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讀文,“腦中”譯文,自己嘴上所誦讀的“聲”與自己心裏所理解的“義”,來壹個“同步翻譯”. 重視文言實詞語言環境 在朗讀過程中,要抓住壹個核心——實詞的理解. 每壹個實詞都有著它最基本的意義,這些意義大都在我們的理解和把握之內;但每壹個實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又會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意義.在解讀實詞時我們往往會忽略甚至忘記“這個實詞”的“語言環境”——這是我們在“朗讀”時要時時提醒自己的關鍵之處.如果在解答試卷時,我們離開了“這個詞”的語言環境,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習慣用實詞的“基本意義”來認知試卷上的實詞,這樣就會造成對實詞理解的嚴重偏差. 在實詞的解答中,我們常常容易犯的錯誤是: 組詞法——習慣於用“組詞”的方法來思考和釋詞;填空法——把需要解釋的詞扔掉,只是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填入壹個詞語;對應法——只是用壹個雙音節的詞語釋詞對應.這些應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視. 考場默讀提高閱讀質量 如果有了考前朗讀的“熱身”過程,在考場上考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默讀”狀態.“默讀”能夠促進考生對文義的準確、正確理解. 在考場“默讀”中,考生應該具有這樣兩個“意識”: 知識點分布意識.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命題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題目量來涵蓋較多的文言文知識,這樣可以使得考查的範圍更大、知識更廣.命題者命題的策略也正是我們復習和考試的策略,即同壹個“知識點”在同壹份試卷中重復出現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整體把握意識.文言文句子翻譯需要了解修辭格、文化意義,以及人物、事件、觀點等.古人在表達時,由於所處年代的政治氛圍、道德規範、文化背景、民俗習慣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達文意的時候,染上了較明顯的時空色彩,這些都是我們“默讀”時需要註意的.。

3. 語文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大全

第1課時考點透析應掌握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愛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誠 除 辭 從 殆 當 道 得 度 非 復 負蓋 故 顧 固 歸 國 過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間 見 解 就 舉 絕 堪克 類 憐 彌 莫 乃 內 期 奇 遷 請 窮 去 勸 卻 如 若 善 少 涉 勝 識 使 是適 書 孰 屬 數 率 說 私 素 湯 涕 徒 亡 王 望 惡 微 悉 相 謝 信 興 行 幸修 徐 許 陽 要 宜 遺 貽 易 陰 右 再 造 知 致 質 治 諸 賊 族 卒 走 左 坐(壹)古今異義古今詞義變化有詞義擴大、縮小、轉移和感 *** 彩變化。

如:變 化 情 況 示 例詞義擴大 範圍擴大 色(古:臉色;今:顏色) 皮(古:獸皮;今:皮膚-表皮)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長江;今:江河)兵(古:士兵;今:軍隊-戰爭)義項增多 勸(古:勸勉;今:勸勉、規勸)假(古:憑借、利用;今:憑借、利用,不真)詞義縮小 範圍縮小 臭(古:氣味;今:壞氣味) 金(古:金屬;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嶽父)義項減少 讓(古:責備,謙讓;今:謙讓)憐(古:愛,憐憫;今:憐憫)詞 義轉 移 涕(古:眼淚;今:鼻涕) 偷(古:茍且;今:偷竊去(古:離開;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獄(古:案件;今:監獄)感 *** 彩變化 諷(古:委婉地勸告;今:諷刺) 爪牙(古:武臣;今:壞人的黨羽) 恨(古:遺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處境低下;今:品德惡劣)鍛煉(古:玩弄法律陷害別人;今:錘煉)古今異義,指單音節詞古今詞義不同,又指雙音節詞的古今詞義不同,尤其是後者,容易造成用今義解釋古義,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熱點。以《逍遙遊》為例:詞語 古義 例句 今義誌 記載 誌怪者也。

誌向、誌氣之 到……去 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 常作代詞、助詞果然 吃飽的樣子 腹猶果然。

不出所料雖然 即使如此 雖然,猶有未樹也。 連詞惡 何,疑問代詞 彼且惡乎待哉。

惡劣、兇惡無名 忘記功名 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不為人知如1999年高考第11題D項“天災,絕食者千余家”句中,“絕食”作“斷絕糧食”講,與今天的“絕食”意義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詞義變化的規律,是為了防止以“今義”釋“古義”。

(二)壹詞多義:壹個詞有多種含義,有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而且屬於不同詞類。學習壹詞多義知識,可以從詞的本義推斷引申義。

如“引”:意義 例句本義 拉開弓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丁壯者,引弦而戰。

(《塞翁失馬》)引申義 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拉長 岸木影下布,水鳥時引吭。

(《宣州環波亭》) 引吭高歌(成語)抽、拔出 引佩刀刺馬殺之。(《宋史?太祖紀》)伸著 狼奄至,引首顧曰。

(《中山狼傳》)拿 引繩而束縛之。(《中山狼傳》)帶領 燕引兵東圍即墨。

(《史記?田單列傳》)承擔 公卿各引咎自責。(《北史?周武帝紀》)舉薦、提拔 獎引後進,如恐不及。

(《歐陽修傳》)延請 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出師表》 引經據典(成語)引導 引火燒身、引人入勝(成語)掉轉 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三)古字通假1. 通假的具體情況:解 說 舉 例 註 意 點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壹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這個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同“早”)(《鴻門宴》)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鴻門宴》)(“倍”同“背”) 由於古今語音的變異,有的通假字現在的讀音已與本字讀音相差甚遠。如: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亡”同“無”)古今字 壹個漢字(古字)原有幾個意義,後為區別,另造壹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的壹個或幾個意義。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莫”同“暮”)(《石鐘山記》)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同“授”)(《師說》) 中學教學中,把古今字也視為通假字。教材中註為“莫”同“暮”。

異體字 音同義同,形不同。 俛首系頸,委命下吏。

(“俛”同“俯”)(《過秦論》)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註釋。2. 識別通假字的方法:字義分析 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本字”)在字義上壹般沒有關系。

如果用A來解釋,A字的字意與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換成本字B來解釋,句子通順,那麽我們就可以考慮“A”通“B”。 ①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

(《報任安書》)②天下雲合而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①句中“責”根據前文有“償”,理解為“責任”是不通的,而理解為“債”可通,故可以斷定其通“債”。

②句中“景”理解為“景物”“情景”“景色”均說不通,故可以考慮這是壹個通假字。“景”通“影”,作狀語。

字音分析 A與B原則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①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勸學》)②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寡人之於國也》) 例中的“知”與“智”、“頒”與“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與本字有***同的聲符,或是本字的聲符,或是通假字的聲符 ①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②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鴻門宴》)③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①“被”與“披”。

4. 文言文單音詞轉換雙音詞,求方法,謝謝

不知道這樣回答能不能幫助妳,不過我還是想說,古代的雙音節詞是固定的,比如容與、徘徊、儃徊、須臾、窈窕,單音節詞要轉換成文言文雙音節詞不是求方法的,只能積累,比方說單音節詞:旋(不久的意思),可以轉化成雙音節詞無何、未幾,這種轉換沒有固定程式可以套用。

還有,假設妳要把文言文單音節詞轉換成文言文雙音節詞,如把:觀,轉化成觀看,其實觀看只是兩個單音節詞的連用罷了,看起來像是雙音節詞,但古代沒有這樣的雙音節詞,因為常常被連用,到現代漢語中就變成了雙音節詞,其實觀、看兩者在古代的意思是有細微差別的,因為連用則會被凝結成雙音節詞。再比如:怨恨,怨在古代僅僅指恨,恨則指怨,今天意思是本義反過來的,怨是哀怨,恨則是仇恨,因為兩個單音節詞”怨“”恨“壹直被連用,就凝結成了壹個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

如果您的問題是把文言文單音節詞轉換為現代漢語雙音節詞,那就比較簡單了,大部分的文言文單音節詞都可以根據其基本含義添加音節來進行擴充,也就是所謂的擴充法,觀→觀看√,賞→欣賞√,明→明亮√。但是這種方式是必須要有壹定古文言根基才能擴充,壹般情況下可以糊弄糊弄,但是絕對不能想當然地擴充,比如說爽→爽心*,爽在古代是”差錯“之意,屢試不爽,意思是屢次嘗試卻沒有差錯。湯→熱湯、湯藥*(湯在古代為熱水之意)。玩→玩樂、遊玩*(玩在古代是玉石的意思,後來引申為珍貴好玩的東西)。還有,壹些比較難的單音節詞,要有壹定功底和積累才能擴充,比如丕→廣大,爰→於是,烈→業績、剛猛,休→福德,彰→清楚,了→完成,愨→忠誠,益→增加

5. 文言文常用重要實詞虛詞歸納及其詞條用法

常用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1.而 連詞 關系 例句 譯 並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過秦論》 又 遞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而且、並且 承接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指南錄〉後序》 就、接著,或不譯 轉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但是、卻 假設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 如果、假如 修飾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連接狀語,可不譯 因果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所以 目的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表目的,來 代詞,通“爾” 某所,而母立於茲。

《項脊軒誌》 妳的 通“如” 軍驚如壞都舍。《察今》 好像,如同 復音虛詞 而已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師說》 限止語氣,罷了 而後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才,方才 而況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反問語氣,進壹步意思 既而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

《五人墓碑記》 不久,壹會兒 2.何 疑問代詞 作賓語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前置,哪裏、什麽 作定語 然則何時而樂耶?《嶽陽樓記》 什麽 作謂語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什麽原因、為什麽 疑問副詞 句首、動詞前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為什麽、怎麽 形容詞前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怎麽、多麽、怎麽這樣 復音虛詞 何如/奈何 /若何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怎麽樣、什麽樣 何以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以何,拿什麽,憑什麽 無何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

《促織》 不久、沒多久 何乃 阿母謂府史: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怎能 何異(於) 何異以孤羊投群狼? 有什麽不同 何則 百仞之山,任負載登焉。

何則,陵遲故也。 為什麽(用於自問自答) 如…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本紀》 將…怎麽辦呢? 何…為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還(做某件事)幹什麽? 3.乎 語氣助詞 疑問語氣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誌》 嗎、呢 測度語氣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吧 感嘆語氣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啊、呀 詞尾 浩浩乎如憑虛禦風。

《逍遙遊》 ……的樣子 介詞 相當於“於”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對、對於、比、向、跟 4.乃 副詞 順承緊接 劌曰:“……未能遠謀。”乃入見。

《曹劌論戰》 就、這才 逆轉相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卻、竟、反而、才 範圍限制 項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項羽本紀》 才、僅 確認判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是、就是 代詞 第二人稱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示兒〉》 妳的 指示代詞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這樣 復音虛詞 無乃 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表猜測,譯為“恐怕…” 乃爾 府史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

就這樣 5.其 代詞 第三人稱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他(們) 第壹人稱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我,自己 遠指代詞 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那 近指代詞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 這,這個,這些 指示代詞 於亂石間擇其壹二扣之。《石鐘山記》 其中的 副詞 推測語氣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或許,可能,大概 反詰 其孰能譏之乎?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難道,怎麽 婉商 吾其還也。

《肴之戰》 汝其勿悲。《與妻書》 還是 期望 爾其無忘乃父之誌!《伶官傳序》 可要 連詞 表選擇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 是……還是…… 假設關系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 如果 復音虛詞 何其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麽 6.且 連詞 並列 河水清且淺。

《迢迢牽牛星》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又、並 遞進 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而且、況且 讓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尚且 轉折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鴻門宴》 然而、可 副詞 不出,火且盡。

《遊褒禪山記》 將、將要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暫且、姑且 復音虛詞 且夫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

況且,再說 且如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就像 7. .若 代詞 第二人稱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妳、妳們、妳的 指示代詞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 這、這樣、如此 連詞 表假設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如果、假設 表選擇 以萬人若壹郡降者,封萬戶。

或,或者 動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比得上、及、如 復音虛詞 若夫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段頭,要說那,像那 若定 指揮若定。

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若何 以閑敝邑,若何? 怎麽樣 若幹 車後若幹遞送夫。 幾許,多少 若輩/若屬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妳們(這些人) 若…何 寇深矣,若之何?(對待…怎麽樣,。

6. 如何判斷某壹實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首先,要註意詞的活用問題,這是把握實詞意義的重要環節。文言文經常將名詞、形容詞用為動詞,如“有君不君,有友不友”,前壹個君是名詞,指君主,後壹個君是動詞,表示事俸、為君主做事;前壹個友是名詞,指朋友,後壹個友是動詞,表示結交、交往。

第二,要註意古今異義詞。文言文有很多實詞古今不同義。如“河”,通常指黃河;“(長)江”,通常指長江下遊。

第三,不可望文生義,要養成翻字典的好習慣,對照字典所列的義項壹壹對照,根據文意,選擇最準確的那壹項。

第四,註意文言文詞、詞組與現代漢語的差別。文言文通常是單音節詞,凡是雙音節的東西(兩個字的),大多是詞組或不相關的相鄰字,很容易誤判。如“地方千裏”的地、方是兩個詞,指土地的方圓(面積),容易誤判為雙音節詞“地方”。

7. 文言文常見實詞

常用的150個文言文實詞:

1、愛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長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誠 18、除 19、傳 20、辭 21、從 22、達 23、殆 24、迨 25、當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發 32、方 33、非 34、復 35、負 36、蓋 37、鼓 38、故 39、顧 40、固 41、歸 42、國 43、過 44、何 45、恨 46、後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間 56、見 57、解 58、進 59、盡 60、就 61、舉 62、絕 63、堪 64、克 65、類 66、憐 67、臨 68、彌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內 74、判 75、期 76、奇 77、遷 78、請 79、窮 80、求 81、去 82、勸 83、卻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勝 91、識 92、使 93、是 94、適 95、書 96、孰 97、屬 98、數 99、遂 100、率 101、說 102、私 103、素 104、湯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圖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惡 114、微 115、聞 116、相 117、謝 118、悉 119、信 120、興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許 126、陽 127、要 128、宜 129、遺 130、貽 131、易 132、陰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獄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質 143、治 144、諸 145、賊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實詞是漢語詞類中的壹種,詞語中含有實際意義的詞,實詞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即有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詞。壹般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及代詞。

定義:

實詞指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壹般能單獨回答問題的詞語。

不能充當句子成分的詞叫虛詞。可以把功能作為主要依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7616632據,認為能夠單獨充當句法成分,有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是實詞,不能充當句法成分,只有語法意義的就是虛詞。

實詞再細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以及特殊實詞擬聲詞、嘆詞;虛詞再細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六類(見“《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副詞是壹種半虛半實的詞。)

掌握較多的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註意它在語法上的四個主要特點:通假字、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