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讀:nóng。
農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字狀似壹個人手持工具在山林草地耕作,本義指耕作,引申泛指農事、農業,又指農民。古時亦有田官、勤勉之義。
在古代典籍裏,農字用於耕種人、耕種之業、耕種、田地等意義,而用得最多的是耕種人的意思。如《詩經·豳風·七月》:“采荼薪樗,食我農夫。”“農夫”指農奴。《詩經·周頌·噫嘻》:“率時農夫,播厥百谷。”這個農夫指農官。在唐詩中,耕種人往往稱為“農人”“農者”“農桑人”等。
由於農業的發展,多種經營分工趨細,從種莊稼的農穡中分化出菜農、棉農、煙農、花農、蠶農、藥農、茶農,這是從耕種人這個意義引申出來的。作為新詞語,還有農藥、農機、農藝、農貿、農貸、農機具和農產品、農轉非等。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辰字部農;部外筆畫:6。
古文:?、?、辳、?、?、?、?、?、莀。
《唐韻》《集韻》竝奴冬切,音儂。《說文》:耕也,種也。《書·洪範》:農用八政。註:農者,所以厚生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壹曰三農生九谷。註:三農:山農、澤農、平地農也。《左傳·襄九年》:其庶人力於農穡。註:種曰農,斂曰穡。
又神農,古炎帝號。《前漢·食貨誌》:辟土植谷曰農。炎帝敎民植谷,故號神農氏,謂神其農業也。
又萬山氏有子曰農,能植百谷,後世因名耕甿為農。
又司農,官名。《前漢·百官誌》:秦曰治粟內史,漢景帝更名大司農。
又弘農,郡名。《前漢·地理誌註》:武帝元鼎四年置。
又姓也。《風俗通》:神農氏後。
又葉奴當切,音囊。潘嶽《籍田頌》:思樂甸畿,薄采其芳。大君戾止,言籍其農。
又葉奴刀切,音猱。束皙《勸農賦》:惟百裏之置吏,各區別而異曹。考治民之踐職,美莫富乎歡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