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左傳·僖公五年》
上面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用之形容利害休戚相關。這是"唇亡齒寒"這個典故的最早文字記載。
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想壹舉消滅自己周圍相對弱小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晉國的國君晉獻公與大臣們商量,大臣們建議:
虢國和虞國相互依存,並而去之,困難太大。最好借口攻打虢國,向虞國的國君虞公借道,這樣就可以今日"取虢"而明日"取虞",壹箭雙雕。晉獻公壹聽,覺得這個計謀雖然很好,但不知道虞公肯不肯借道!大臣荀息說,虞公這個人很貪財物,如果妳送上美玉良馬,虞公不會不答應的。這良馬和美玉,是晉獻公最珍愛的兩件寶貝,晉獻公很是有點舍不得。荀息又進言道:"等滅了虢國和虞國,這些寶貝還不都是妳的。只不過是暫放在他那裏罷了。"
荀息終於說服了晉獻公,帶上良馬美玉出使虞國。虞公壹見這麽好的寶貝,頓時眉開眼笑,答應借道給晉國。
虞國有個大臣,叫宮之奇,趕忙向虞公勸道:"俗話說'唇亡齒寒',失去了嘴唇,牙齒也就難保了。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壹亡,虞國也就跟著完了。借道是萬萬不行的。"
貪財的虞公根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諫,收下了良馬、美玉,讓晉兵借道攻打虢國。
宮之奇見虞公執迷不悟,仰天長嘆,為了避免戰亂,只好帶著家眷離開了虞國。
晉軍通過虞國,直接攻打虢國都城。虢軍根本就沒想到晉軍會從虞國那邊打過來,壹時措手不及,虢國壹下子就被晉軍滅亡了。
晉軍滅掉了虢國,從原路回師,虞公親自到城外迎接晉軍,慶賀勝利。晉軍趁其不備,蜂擁而上,將虞公及其大臣統統捉住,並搜出當初進獻的良馬、美玉。虞公,懊悔當初不聽宮之奇"唇亡齒寒"的勸告,但哪裏還來得及呢!
虞國為了眼前的壹點利益,居然拋棄了虢國這個戰略夥伴,最終自食亡國之恨,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1949年,當新中國剛剛從廢墟中站起來,百業待興之時,朝鮮戰爭爆發,戰火迅速燒到了鴨綠江邊,我國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要不要出兵參戰?據說,在壹次會議上,毛澤東引用了"唇亡齒寒"這個典故,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