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指古代壹種有圍棚或帷幕的車或者是有窗的長廊或小屋。
軒(拼音:xuān)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車,幹聲。“軒”本義指古人乘坐的壹種前頂較高、後面帶有帷幕、兩側有窗的坐車,大夫以上地位的人才能乘坐此車,後來也泛指車。
引申為飛揚、高舉。房檐如軒車上舉,所以“軒”又引申指房檐,再轉指殿堂前檐下的平臺,還引申指檻板、樓板,也引申指敞亮的小室或廊子。
左傳·哀公十五:“大子與之言曰:‘茍使我入獲國,服冕乘軒,三死無與。’”南朝·江淹《別賦》:“龍馬銀鞍,朱軒繡軸。”清·顧炎武《感事》詩之四:“蹋鞠追名將,乘軒比上公。”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並虛言切,音掀。《說文》:曲輈轓車也。徐曰:載物則直輈。軒,大夫以上車。轓,兩旁壁也。《左傳·閔二年》:鶴有乘軒者。註:軒,大夫車。又:歸夫人魚軒。註:魚軒,夫人車。又《定九年》:與之犀軒。註:犀軒,卿車。夫人車以魚為飾,卿車以犀皮為飾也。
又車前高曰軒,前下曰輊。《詩·小雅》:戎車旣安,如輊如軒。註:輊,車覆而前也。軒,車卻而後也。《後漢·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註:言為人無所輕重也。又檐宇之末曰軒。左思《魏都賦》:周軒中天。註:周軒,長廊有窗而周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