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漢字的起源是什麽?

漢字的起源是什麽?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壹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壹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裏,我就介紹壹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麽壹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壹個長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壹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壹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壹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壹些象形字,並把壹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壹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壹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壹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壹字多義、多字壹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壹使用壹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壹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造出了壹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湧現出了像“鐘、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壹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壹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壹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壹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壹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壹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壹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壹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壹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制開發了壹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壹種象征,成為了中國人的壹種標誌,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壹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有人送枇杷給壹個縣官,可他在禮單上把枇杷錯寫成了琵琶。縣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當年識字差!”有個客人應聲到;“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蕭管盡有位老詩人姓潘,筆名浪波,當過省文聯主席。熟人和下屬,皆稱潘主席。場面上叫浪波先生、浪波主席亦合適。但也常有初見面者敬佩得失了分寸,壹口壹個浪主席、浪主席,叫得旁人身上直起雞皮疙瘩。

有人給孩子起名叫怡,王怡、李怡、孫怡、趙怡。妳在家隨便怎麽叫,叫姨奶都行,出去見到朋友,就得註意了。指著孩子對壹位五十多歲的老爺們說:“這是孫怡。”對方不喝多也得犯暈:哪冒出這麽個小姨?

有人帶外孫上街,偶見到姓朱的女同事,壹時反應不及,拉過外孫說:叫朱姥姥。外孫可不是省油燈,他立刻說:牛姥姥。完啦,活急死人。其實叫姥姥就行。

漢字裏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豬馬牛羊狗貓兔魚蝦蟲,壹旦與姓同音,就得註意了,尤其要註意後面的詞。在報社,編輯簡稱編,碰上姓馬牛楊的,就不能簡為馬編牛編楊編了。叫了就不尊重了。姓胡也不行,胡編?

開花。”

在壹個熱鬧的集市上,壹個賣魚的喊道:“鮮魚!”這時,壹個賣泡泡糖的緊接著喊:“泡糖! (泡湯)”那個賣魚的聽了,對那個賣糖的人說:“哎,妳為什麽說我的魚泡湯了啊?”他們越吵越兇。就在這時,壹個賣豆芽的又喊道:“豆芽! (鬥呀)”壹位治安員走了過來問:“還有誰在和他們吵架啊?”正巧壹位賣油果的喊道:“油果! (有我)”治安員聽了以後說:“那好,把妳們四個壹並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