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寫出全部詩句

寫出全部詩句

江上漁者

年代:北宋

作者:範仲淹

作品: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

內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出沒風波裏。

註釋:

1.漁者:捕魚的人。

2.但:只。愛:喜歡。鱸魚:壹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3.君:妳。壹葉舟:像飄浮在水上的壹片樹葉似的小船。

4.出沒:忽隱忽現。

簡析: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註意。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後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註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壹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簡單的意思: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是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妳看江中那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壹會兒看得見,壹會兒看不見。

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目錄·作者簡介

·其他作品

·原詩

·譯文

·註釋

·賞析

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 遊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遊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誌。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鉆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其他作品

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遊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病起書懷》、《關山月》、《夜泊水村》、《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遊子吟》

其詞五首:《蔔算子》(驛外斷橋邊)、《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訴衷情》(當年萬裏覓封侯)、《鵲橋仙》(茅檐人靜)、《釵頭鳳》(紅酥手);其文壹篇:《遊小孤山記》。

傳世名篇

原詩

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 陸遊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譯文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裏,自己並不感到悲哀,

還想著替國家守衛邊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

就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註釋

① 僵(jiāng)臥:挺直躺著。 ② 戍(shù)輪臺:守衛邊疆(jiāng)。輪臺,漢代西域地名,現在新疆輪臺縣。這裏泛指北方的邊防據點。 ③ 夜闌(lán):夜深。 ④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賞析

這是年近七旬的陸遊在壹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裏,寫下的壹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臥”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壹“僵”壹“孤”,淒涼之極,為什麽還“不自哀”呢?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猶有“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氣概。但是,他何嘗不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願為轉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這兩句集中在壹個“思”字上,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誌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後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壹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了“戍輪臺”的誌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壹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壹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村居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⑵醉⑶春煙。

兒童散學⑷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⑸。

註釋

⑴ 村居:住在農村。

⑵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學:放學。

⑸ 紙鳶: 鳶:老鷹。紙鳶:風箏。

題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壹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譯文農歷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村裏的孩子們放學以後,壹路上沒什麽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 《村居》描寫出了壹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壹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壹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讀了這首詩,我們好像跟詩人壹起飽覽了的美麗春景,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第壹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裏醉得直搖晃。

第二句寫的是人物活動。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

村居 張舜民 宋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宋)張舜民

張舜民,宋代著名詩人。

《村居》是其代表作之壹。詩裏所描寫的是壹幅靜謐談雅,又帶有壹縷清寂氣息的秋日村居圖。

“水繞陂田竹繞籬”,選材如同電影鏡頭的轉換,由遠景轉到近景。村居的遠處是流水潺潺,環繞著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園,青竹繞籬,綠水映陂,壹派田園風光。“榆錢落盡槿花稀”,槿花,又稱木槿,夏秋之交開花,花冠為紫紅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時已清秋,壹樹榆錢早就隨風而去了。所以院落內盡管綠陰宜人,可惜盛時已過,殘存的幾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遲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牛蹄聲打破了沈寂,詩人把鏡頭又轉換到小院外。夕陽西沈,暮色朦朧,老牛緩緩歸來。這景象早在《詩經》中就被詠唱過:“日之夕矣,牛羊下來”。(《王風·君子役》)然而詩人並不去重復前人詩意,而是捕捉到壹個全新的藝術形象:老牛自行歸來,牛背上並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寒鴉易驚善飛,卻在這寧靜的氣氛中悠閑自在,站立牛背,寒鴉之靜附於牛之動,牛之動涵容了寒鴉之靜,大小相映,動靜相襯,構成新穎的畫面。宋人詩力求生新,於此可見壹斑。“無人臥”三字是不是贅筆呢?為什麽不直說:“夕陽牛背寒鴉立?”這正是此詩韻味的所在。“無人臥”是頓筆,引起讀者提出問題:那麽到底有什麽東西在牛背上呢?於是引出“帶得寒鴉兩兩歸”,形象宛然在目。沒有這壹頓挫,則太平直,缺少韻致了。牛背負鳥這壹景象,與張舜民時代相近的詩人也曾描寫過。如蘇邁的斷句:“葉隨流水歸何處?牛帶寒鴉過別村”(見《東坡題跋》卷上《書邁詩》),賀鑄的“水牯負鴝鵒”(《慶湖遺老集》卷五《快哉亭朝暮寓目》)。張舜民此詩顯然意境更高。壹是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牛背寒鴉,體現了鄉村生活的寧靜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陽”、“寒鴉”來渲染氣氛,在靜謐之外又籠上壹層淡淡的閑愁。二是刻劃形象更為細膩生動。“帶”與“兩兩”相互配合,則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鴉的自然無猜,神態畢現。看似淡淡寫來,卻已形神兼備、以形傳神。

寧靜,是這首小詩的基調。前兩句選擇的是綠水、田地、翠竹、屋籬、榆樹、槿花等靜物,以靜寫靜。後兩句卻是變換手法,以動寫靜。牛蹄得得,行步遲遲,有聲響也有動態,但是沒有破壞環境的和諧統壹,奧秘就在於動作的遲緩,聲調的單壹。這顯然與王維的山水詩如《山屋秋瞑》、《鳥鳴澗》等手法相同,以動寫靜,更顯其靜。

此詩通過細致地觀察生活,以清雅自然的語言,勾勒出新穎的形象,表達了詩人悠閑寧靜而又略帶清愁的心情,構成了渾成和諧的意境,給人以優美的藝術享受。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bēi),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是壹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裏,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壹樣,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壹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陂 : 指池塘。

銜 : 口裏含著。

漪 : 水波紋。

師:這首詩是宋代著名的詩人雷震寫的。從題目上看這首詩是寫什麽時候,什麽地方的景色?

生:這首詩是寫農村晚上的景色。

生;這首詩是寫鄉村傍晚時候的景色。

師:妳們的理解都有道理。到底怎樣理解更恰當呢?請同學們讀壹讀詩就知道了。這首詩有三個生字,大家看拼音讀壹讀,記住它。

(自由讀生字,提名讀)

師:字音生字的都讀準了,請同學們自己讀壹讀這首詩,看自己能否讀正確。

(自由讀,提名讀)

師:讀了這首詩,妳認為怎樣理解“村”和“晚”?

生:“村晚”指山村的傍晚。

師:妳為什麽這樣理解?

生:詩中第二句是“山銜落日浸寒漪”。從這句話中可以知道這首詩寫山村傍晚時候的景色。

師:妳很會讀書。剛才這位同學理解題目的意思聯系課文理解,這種理解方法叫做聯系上下文理解。(板書:聯系上下文)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壹讀這首詩,哪兒看不懂就在不懂的下面打上問號。

生:“陂”什麽意思?

生:什麽叫“漪”?

生:“銜”什麽意思?

生:我不懂“浸寒漪”的意思。

師: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中,有壹個“陂”字。(出示課件)這就是“陂”,指的是池塘。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草長在什麽地方不?

生:草長在池塘裏。

師:“草滿池塘水滿陂”中的“陂”指池塘,它和前面的“池塘”是否壹樣,如果不壹樣,前面的“池塘”又是指的什麽呢?

生:“陂”與前面的“池塘”意思不壹樣,從圖上看,草是長在池塘邊上的。

師:妳是通過看圖理解的。“池塘”指的什麽呢?(出示課件:塘 1、堤岸;2、水池;3、浴池;)字典裏“塘”有三種解釋,請大家把第壹句話讀壹讀,聯系上下文想壹想,“塘”應該選擇哪種解釋?

生:“塘”是堤岸的意思,“池塘”就是池塘的堤岸。

師:誰能把這壹句的意思連起來說壹說?

生:茂密的小草長滿了池塘的堤岸,池塘裏的水滿滿的。

師:剛才我們通過查字典和圖文結合的方法理解了“池塘”和“陂”的意思,(板書:查字典 圖文結合)這是理解古詩的壹種重要的方法。詩中壹些不理解的字詞,可以采用查壹查工具書,可以圖文結合,也可以同桌交流,真不會的老師可以幫助妳們解決。妳們自己讀壹讀這首詩,運用適合自己的壹些方法,看壹看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學生自由學習)

生:我通過查字典知道了“銜”是含住的意思。“漪”指水波紋。

生;從課件上,我明白了“山銜落日”太陽慢慢落山了,落在兩山之間,像被兩山含住壹樣。

生:“浸寒漪”指山銜落日的倒影浸入有涼意的水波紋裏。

師:學得真好。

生:“信口”是什麽意思?

師:“信口”是隨口的意思,“信口吹”就是隨便地吹。還有不明白的嗎?

生:沒有了。

師:“攔路虎”都解決了,哪位同學能指著圖,把這首詩的大概意思說壹說。

生:密密麻麻的野草長滿了堤岸,水漲滿了池塘,太陽慢慢的落山了,落在兩山之間像被山含住,。它們的倒影浸在有涼意的水波紋裏。放牧歸來的兒童,橫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胡亂地吹著,壹點也不成腔調。

師:漲滿秋水的池塘,池塘堤岸茂密的小草,兩山之間的夕陽,手拿短笛、橫坐牛背的牧童,構成了壹幅牧童晚歸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學們美不美?

生:(齊聲說)美。

師:同學們,把妳們感受到的體會到的,通過妳們的讀把它表達出來。

(自由讀,提名讀,齊讀)

師:雷震這首詩寫景抒情,渾然壹體,因而叫人喜愛。古人寫詩講究用字,請妳們自己讀壹讀這首詩,妳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裏?

生:“銜”字用得好,把太陽落山的樣子形象的寫了出來。

生:“銜”還寫出了太陽落山時的壹種動態美,兩山像壹張嘴壹樣,把太陽叼住了。

師:妳體會得真好。

生:“橫”字用得好。從“橫”字可以看出牧童很頑皮。

師:“橫”可以換成什麽字?

生:“橫”可以換成“坐”。

生:“橫”可以換成“騎”。

生:“橫”可以換成“跨”。

師:為什麽這裏用“橫”呢?

生:從“橫”字看出了牧童活潑可愛。

生:用“橫”字讓人體會到兒童的天真活潑。

師:還有哪個字用得好?

生:“信口”這個字用得好,我從這個字裏體會到牧童悠閑自得的樣子。

師:從這個字還能體會到什麽?

生:還可以看出牧童不守規矩,非常淘氣。

生:兩個“滿”字用得好,寫出了草多,水多。

師:同學們真會體會。兩個“滿”字使我們仿佛看到了小草生機勃勃的景象和秋水滿塘的美景。壹個“銜”字把夕陽落山壹剎那的景象形象的表現出來。“橫”和“信口”兩個詞語使壹個天真活潑,頑皮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全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詩中最後兩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遊子吟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出門遠遊的人。

2、意恐:擔心。

3、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5、吟:說

6、歸:回來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評析: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

孟郊壹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壹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壹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鳴,千百年來壹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沈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壹針壹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壹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壹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壹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壹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壹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